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耳粘膜是呼吸道粘膜的延续,也有免疫反应。健康婴儿颞骨中耳粘膜的粘膜纤毛已发育,但分泌细胞很少,无分泌腺。如发生感染,两周后中耳粘膜即开始增生,继而产生大量分泌细胞、粘液腺和浆液腺。Veltri&Sprinkle(1976)提出当中耳粘膜受刺激时可产生免疫复合物。同年Palva等发现渗出性中耳炎中耳渗液中含大量粒细胞和单核细胞,Veltri等并发现有大量免疫复合物。当粘膜损伤时粒细胞破裂而释放溶酶体酶。本文对107例儿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进行研究。95例在7岁以下,平均年龄2.9岁。患儿住院后在全麻下行鼓膜切开术,插入通气管收集中耳渗液;并刮除增殖体,加无菌生理盐水,手工压碎组织,取混悬液备检。结果:在163耳  相似文献   

2.
渗出性中耳炎与纤毛清除功能的减退有关。粘液的流变性,特别是粘弹性在粘绒毛的清除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耳渗液的弹性及粘性可通过振荡球形磁性济变计加以测定,以观察中耳渗液的粘弹性、流变性和粘绒毛清除率之间的关系。所有渗出性中耳炎的患  相似文献   

3.
渗出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对难治性患者,临床多采用鼓室置管,反复鼓膜穿刺抽液,激光打孔等方法治疗,我科近年试用鼓膜穿刺加负压吸引加鼓室封闭的方法治疗难治性中耳炎2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作者复习了鼓室渗液之性质、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文献;报导114例(202耳)鼓膜切开置放导管治疗的病例;并对其远期效果进行讨论。 114例中13—15岁6例;余为4—11岁;其中以5—8岁最多(73%)。追随观察时间6—58个月。182耳之渗液为粘液性;20耳为浆液性。治疗前听力平均损失35分贝。导管保留时间6.6个月。35%耳需二次置管;11%耳需三次置管;第四次、第五次置管者1例。置管率与随诊时间之长短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68至1971年给83例(104耳)患有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儿童进行改良前鼓室探查术,这些患者均已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及鼓膜切开插管术,但插管脱出,中耳又复积液,听力下降。介绍如下: 一、手术方法:先在鼓膜紧张部前上方及前方分两处做鼓膜穿刺,然后自鼓膜脐部向前上及前方切开鼓膜至鼓环,向内翻转鼓膜瓣于鼓环下,暴露前鼓室,吸净积液,在放大镜下观察鼓室情况,置塑料通气管于近欧氏管鼓口处,再用被翻转之鼓膜瓣覆盖之。  相似文献   

6.
迄今,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粘膜活检主要注重研究其粘液质(mucosubstances),本文力图揭示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程与上皮,粘液质特征的关系,以及粘膜下组织的细胞型式。作者们对16例 (19耳)初次或多次鼓膜切开放置通气管的患者(病程6月至数年)进行中耳粘膜活检,标本固定包埋后作7μm的连续切片,用苏木精-伊红、过碘酸雪夫试剂(PAS)及阿辛蓝(alcian blue)染色后检查,其中7个耳标本以神经氨酸酶处理后重染色。结果:初次安置通气管的病例,粘膜上皮阿辛蓝及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围绕标本的渗出液多被阿辛蓝深染,粘膜上皮通常为2~3层细胞,有的可见纤毛,纤毛细胞偶由单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7.
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迄今病因不明,但有两点已明确:(1)大多数病例在渗出液中有存活的细菌;(2)本病可自发地消退或再发。作者主张采用“持续性渗出性中耳炎(POME)”命名本病。 POME是鼓室插管(PE)最常见的特征,但对此项治疗的作用尚有争议,一般只在药物治疗失败后才施行手术治疗。1980年作者做了PE管与腺样体切除术疗效的临床观察,在手术治疗前,均予以标准的药物治疗。1429名4~6岁POME患儿(2224耳),其  相似文献   

8.
慢性中耳炎为耳科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2%,患者常因鼓膜穿孔,长期反复持续耳内流脓,听力下降来院就诊,经过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常可进入静止流脓停止期,但症状易复发,患者长期循环往复于活动期与静止期之间,而治疗则因患耳流脓限于药物治疗,病情往往不能有效逆转,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9.
作者们研究了83例6个月至11岁的儿童渗出性中耳炎渗液的细胞学及微生物学。应用离心法进行细胞计数并作细胞类型鉴定及细菌培养。其结果如下: 一、细胞计数:差异很大,白细胞总数在20~7,287/mm~3范围之内,平均数为1,496/mm~3,几何平均数为514/mm~3。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为: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10.
中耳炎和中耳渗出是儿童的常见病。许多因素与渗出性中耳炎有关,宿主免疫调节缺陷是其中之一。作者随机选出顽固性渗出性中耳炎反复行鼓膜造孔的90名儿童,测定免疫功能。年龄在2~18岁,均有长期中耳炎史,每人至少做过两次鼓膜造孔插管。其中包  相似文献   

11.
风湿因子是一种抗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有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和激活补体系统而延续并扩大炎症过程的作用。由于风湿性关节炎和渗出性中耳炎在病理学方面相似,考虑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 F)可能在渗出性中耳炎(OME)的发病中起病因作用。作者用一种定量的胶乳凝集试验检查了156名年龄为1~14岁的OME病人,发现85%病人的中耳分泌物和8%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着R F,并发现R F在粘液性渗出物中的滴度7倍于浆液性渗出物,R F的存在与病人的年龄、病史长短和中耳内细菌的有无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462耳渗出性中耳炎施行了753次鼓室置管术,其合併症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4例、鼓膜穿孔9例、听力减退2例、肉芽形成3例、胆脂瘤1例、鼓膜内陷1例,共计30例。合併症发生率为4%。作者就合併症发生的原  相似文献   

13.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建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豚鼠的方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连续传代3次增强毒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反复中耳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了解化脓性中耳炎对听阈的影响及是否导致鼓室硬化.结果 将钙化斑及局部骨化作为鼓室硬化的标志,接种细菌后1周就可观察到中耳粘连的出现,接种后2周出现钙化斑等鼓室硬化灶,听力较对照耳明显下降.观察到硬化灶最常见的部分是下鼓室,其次是鼓室上隐窝、上鼓室、鼓膜、听骨链间隙和咽鼓管鼓口.结论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病理变化与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类似,是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成人渗出性中耳炎较小儿难治,鼓室内置管时间亦较长。作者对245例鼓室内置管的成人用纤维鼻咽镜检查及乳突、鼻窦拍片的65例、高功能CT对鼓室内置管拍片的16例为对象,以鼓室内置管的15岁以下儿童636耳作为对照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儿童渗出性中耳炎因置管脱出又复发而需再插管者71耳(占11%),而成人245耳中有类似情况者104耳(占42%),较儿童高4倍。且发现成人单耳发病较多。患渗出性中耳炎的乳突气房,一般较健侧发育差,且常有咽鼓管咽口开闭不良、粘膜水肿等存在。患者中60%有鼻病史,50%有中耳炎反复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导致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因素,作者们分别用①1%角叉菜钙胶(calcium carrageenin),②辣根过氧化物酶(H R P)特异免疫复合溶液,③HR P单纯溶液。三种致炎剂注入100只试验鼠的中耳腔内,做了鼓室压图(TG)变化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1%角叉菜钙胶注入后6小时,TG的声顺和梯度下降,3~4天后迅速恢复正常。H R P特异免疫复合溶液注入6小时,其声顺值缓慢下降,12小时后下降更明显,TG几乎接近B型,约持续6天后过渡至C型,至少需14天TG方能恢复至A型。HR P单纯溶液注入后,迅速出现声顺值下降,  相似文献   

16.
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期鼓室成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期鼓室成型术的术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共81耳手术方法及随访1-2年的效果.结果根据不同病变的程度和范围,选择适当的手术进路和术式取得了手术后一个月干耳率为93.83%(76/81),Ⅱ型、Ⅲ型鼓室成型术听力提高≥15dB占66.15%(43/65).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进路和术式对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行一期鼓室成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鼓室硬化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发生率、听力下降类型及听力下降与硬化灶部位和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行手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史及耳鼻咽喉科体检,均行纯音测听检查,术中病灶均有详细记录。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鼓室硬化发生率为35.64%,大部分患者(77.78%)长期干耳,听力曲线为传导性聋。鼓膜硬化者中92.86%的患者气骨导间距小于40dB,而鼓膜与鼓室均有硬化者中45.45%的患者气骨导间距大于40dB。结论:鼓室硬化的听力损失与硬化灶的部位和程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34耳采用联合进路手术清除中耳乳突病变,同时一期完成鼓室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1~5年,鼓膜全部愈合, 形态良好,内陷2耳,无胆脂瘤复发.语言频率平均气导听力提高15dB以上31耳,占91.1%.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彻底清除中耳乳突病变组织,可重建听力,术后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常见病因之一。许多学说曾被用以解释鼓室持续渗出,但目前尚无定论。作者设想持续的细菌抗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PMN)脱颗粒,导致中耳长期炎症。选用二种PMN粒蛋白-乳铁蛋白(Lf)和37型阳离子蛋白(CAP37)作为脱颗粒现象和局部炎症的标记,以观察OME中细菌抗原与PMN脱颗粒蛋白浓度的关系。作者选择了从3个月到8岁的27例(47耳)鼓室渗液患儿进行研究。有4耳(9%)培养出了病原菌:肺炎链球菌(S菌)和流感嗜血杆菌(H菌)各半。与此相反,分别有10耳(21%)和12耳(26%)检出S菌抗原和H菌抗原,还  相似文献   

20.
某医学教授,女,59岁,患双侧渗出性中耳炎已逾两年,抗生素、激素、鼓室穿刺抽水注药及鼓膜插管,皆无疗效。94年秋转来我处。查见双耳鼓膜插管,流清亮黄色粘液。鼻呼吸畅,咽鼓管欠通,导音性听力下降,舌胖,脉濡。证属清阳不升,浊阴难下,邪毒已解,经脉未复。治以通窍升阳,利湿泻水,用通气散(《医林改错》)、苍耳子散(《济生方》)、会泽泻场(《金匮要略)》化裁;川芎9克、柴胡g克、香附9克、苍耳子9克、辛夷9克、白芷9克、白术12克、泽污15克、黄茂18克、获芬9克、天花粉9克、生甘草S克,7帖。同时双侧级风穴注入山英若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