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症状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62例子宫肌瘤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术后随访至少3~12个月,观察其临床症状及肌瘤大小变化。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部分患者卵巢动脉也参与供血,栓塞冶疗后子宫肌瘤血供被完全阻断。术后3、6、12个月随访,全部病例症状改善率92.8%,术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5.3%,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6.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法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HSG)的优势.资料与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月本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行HSG不孕不育患者2 923例,其中行常规双腔球囊导管造影1 667例(常规组),行改良双腔球囊导管造影1 256例(改良组).比较两组插管失败率,分析改良组操作及显影优势.结果:改良式双腔球囊导管法操作简单,插管失败率低,显影图像完整清晰,假阳性率低.结论:应用改良式双腔球囊导管法行HSG可提高造影插管成功率,降低子宫畸形的误诊率,降低单侧输卵管显影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在X线透视成像中,当出现多种血管重叠的情况时,常需反复比对参考图像,从重叠在一起的血管中找到感兴趣的病变,对临床工作影响很大.近年来新出现的重叠参考图像透视(Overlay Ref)技术可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报道该技术在PCI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PVA颗粒超选择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聚乙烯醇(PVA)颗粒超选择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行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了解子宫动脉近端开口及走行,用PVA颗粒与表柔比星混悬剂超选择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随访3~12个月,观察栓后症状缓解情况及子宫与肌瘤体积缩小程度。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100%,全部病例症状改善率92.8%,其中月经完全恢复正常占88%,下腹部、腰腿胀痛80%消失,轻中度贫血全部恢复正常,重度贫血明显改善。栓后3、6、12个月瘤体平均缩小47.2%,61.7%,78.4%,有3例粘膜下小肌瘤完全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VA颗粒超选择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病急剧,内科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病情危重又难以承受外科治疗,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同时行血管内介入灌药、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手段[1].我院1999年3月~2008年12月成功介入灌药、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3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病例男,62岁,主诉:反复咳嗽1年,加重伴胸痛1天。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痰,1天前咳嗽加重,出现阵发性胸痛,呼吸时疼痛加重,无咯血、咽痛、鼻塞、流涕。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闻及湿罗音。急诊胸部CT平扫提示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中纵隔迂曲血管影伴纵隔、左侧胸腔积血;胸部CTA检查提示左侧支气管动脉瘤(Bronchial artery aneurysm,BAA)破裂伴纵隔血肿(图1~3)。  相似文献   

7.
人性化服务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377-6378
我科根据医院的要求在科室内对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患者推行和深化人性化服务,营造整体氛围,促进人性化护理的全面落实。 1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护士首先要从“患者求医院”向“医院靠患者”的认识转变,真正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现代护理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为患者服务,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有不同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受心脏疾病折磨的特殊人群,他们在拥有与健康人同样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同情帮助,需要关爱呵护,需要舒适方便。因此,我们在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和人本服务,使护理质量得以改进,服务中处处以方便患者的角度出发,尊重患者的枞利,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和理念,力争使服务工作尽人意合人性,使患者在良好的治疗同时,感受到人性温暖。  相似文献   

8.
氩氦靶向手术治疗系统(以下简称氩氦刀)的应用开辟了多种晚期实体肿瘤治疗的新领域,这种大温差的冷热交替疗法,可在短时间内使肿瘤细胞灭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肺癌患者的氩氦刀手术可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实施.因此CT扫描的正确应用在氩氦刀手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优势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04~2005-06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340例,随机分为改良冠状动脉造影组170例(未用三联三通,简称改良组)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170例(用三联三通,简称常规组)。比较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并发症(冠状动脉痉挛、导管嵌顿阻塞冠脉开口)、材料费用。结果:两组患者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4.62±3.05)m in和(5.28±3.26)m 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2.23±8.45)m in和(19.46±9.21)m in(P<0.01);手术成功率均为100%(P>0.05);冠状动脉并发症分别为3例和2例(P>1.05);材料费用分别为(1 146.35±166.56)元和(1 546.35±186.84)元(P<0.05)。结论: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一样安全、有效和可行,且比常规组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烈士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长期以来,手术铺以药物治疗是子宫肌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但肌瘤肃除术及子宫切除术不易被未生育和年轻妇女所接受,对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咄咄怪事者有一定定困难[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152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栓塞双侧子宫动脉145例,单侧7例.131例完整随访者术后6个月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3.6%,21例肌瘤消失,127例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8.2%,肌瘤缩小程度随时间延长而显著。结论 通过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疗法治疗子宫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中晚期子宫肿瘤病例按介入疗法和内科疗法分A组(样本组)、B组(对照组)。A组采用介入疗法,B组采用内科化疗法,实行分组研究,分别对其疗效、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影像学检查征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18例中,瘤体平均体积缩小超过50%的有12例(12/18、占66.7%),15例(15/18、占87.3%)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16例(16/18、占90%)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症状明显好转,止血效果最为明显。15例(15/18、占87.3%)盆腔疼痛以及膀胱与直肠压迫症状缓解。3例无明显缓解(3/18、占16.7%)。B组18例予以内科全身化疗法2~4个疗程,平均3个疗程,在治疗后6个月复查,发现瘤体平均体积缩小超过50%的有6例(6/18、占33.3%)。出现盆腔疼痛减轻、压迫症状减轻、阴道不规则出血减少者有4例(4/18、占22.2%)。症状无明显变化者5例(5/18、占27.8%)。症状较前加重者9例(9/18、占50%)。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分析比较,临床缓解率A组明显好于B组。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子宫肿瘤的有效、安全方法之一,治疗出血疗效快捷,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杭州市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6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瘤体体积,计算瘤体体积缩小率(FSR)并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根据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分级将子宫肌瘤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供血组,根据子宫肌瘤术前肌瘤最大直径分为直径<3 cm组、3~5 cm组和>5 cm组,根据瘤体类型分为浆膜下肌瘤组、肌壁间肌瘤组和黏膜下肌瘤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瘤体血供组、瘤体大小组及瘤体类型组间的FSR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瘤体硬化治疗术后瘤体体积呈持续缩小趋势,术后1、3、6、12个月的FSR中位数分别为16.98%、51.69%、68.07%、80.83%。术后3、6、12个月SSS中位数较术前(中位数为28.13分)显著下降(中位数分别为21.88分,12.50分,9.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90、-9.035、-9.464,P均<0.001)。各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Ⅲ级血供组、>5 cm组肌瘤及浆膜下肌瘤组的FSR最低,Ⅲ级血供组FSR中位数为78.16%,>5 cm组肌瘤FSR中位数为66.35%,浆膜下肌瘤组FSR中位数为76.97%。术中及术后出现无需治疗的不良反应者19例(30.1%,19/63),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硬化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创伤小、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但对>5 cm、血供丰富或浆膜下肌瘤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筛选甲亢病例70例,经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后观察疗效、并发症.结果 70例患者有效60例,无效1例,复发9例,2例发生甲亢危象,1例发生甲状旁腺功能降低,2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结论 甲亢介入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微创、并发症少、康复迅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介入靶向性溶栓并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对急性肺栓塞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确诊的15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予介入靶向性溶栓并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肺动脉开通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介入治疗24 h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显著提高;Miller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采用介入治疗对尽快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介入治疗愈早,预后愈佳.总之,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快捷、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此方法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对24例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行经导管子宫动脉注射平阳霉素和超液化碘油乳剂(PLE)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肌瘤大小和子宫体积变化,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治疗后6个月有痛经、便秘及尿急、尿频症状者均解除,除1例闭经外,余月经异常者均恢复正常,大多数子宫体积基本恢复正常,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8.5—82%。不良反应有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15例,少量阴道出血2例,并发症除一例出现闭经,一例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T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技术成功率高,近期疗效良好,副作用较小,创伤小且保留子宫,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脓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脓肿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可反复进行而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 35例起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并采取欧洲卒中量表(ESS)及Barthel指数(BI)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介入溶栓后患者ESS评分明显增加,介入溶栓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发病6h内介入溶栓治疗患者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率为13/13(100%)、颅内出血率为0.00%;发病24h内介入溶栓后患者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及部分再通为26/35,颅内脑出血发生率为5.71%,无一例死于实质性出血。结论 起病6h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莫顿神经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6例莫顿神经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9)和对照组(n=17例)。对观察组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封闭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血管、肌腱损伤,治疗后8周内是否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进行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比较肿瘤最大径。结果 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对照组6例治疗后8周内出现局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缓解。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8周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周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2组患者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患者N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01)。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2组肿瘤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莫顿神经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