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在肝损伤中的保护性意义,以内毒素及(或)三分之二肝部分切除作为大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因素,观察肝清除功能、血胶灰清除主及肝损伤积分的改变,分析其关系。  相似文献   

2.
内皮素1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内皮素-1(ET-1)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灌注肝脏模型,观察肝组织中ET-1,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学的变化。结果 内毒素能使ET-1含量增加,ET-1和内毒素使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物形成和酶的漏出,肝细胞浊肿变性。ET-1抗体能部分拮抗内毒素所致肝损伤。结论 ET-1参与内毒素所致的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直径、不同浓度的钛颗粒对人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单核/巨噬细胞,去除钛颗粒表面的内毒素,将直径(15.47±5.18)μm和(2.54±0.86)μm的钛颗粒,分别以颗粒体积(μm^3):细胞数比为10:1及100:1的浓度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在钛颗粒刺激细胞24h后,运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骨溶解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钛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可分泌IL-6、TNF-α和IL-1β;颗粒体积:细胞数比为100:1时,平均直径2.54μm的钛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6、TNF-α和IL-1β的作用均大于直径15.47μm的钛颗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含内毒素的钛颗粒本身具有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溶骨介质的作用;高浓度、直径小的钛颗粒可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更多的溶骨介质,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EM)是新近发现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目前至少有5个成员被发现。其中单核巨噬细胞中的TREM-1已证明在脓毒血症中起重要作用,它选择性的表达于血液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TREM-1可被脂多糖(LPS)上调,促进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的分泌,触发和放大单核细胞中的炎症反应。靠DAP12的帮助,TREM-1能激活下游信号活动,而TREM-1的溶解形式sTREM-1目前也被认为是代表感染后炎症反应的一个负反馈调节器。通过对TREM-1的作用及转导途径的研究,可对脓毒血症的防治和诊断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肠巨噬细胞的分布、生物学功能、肠巨噬细胞与肠源性感染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甘氨酸抗内毒素性休克和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甘氨酸(Gly)对内毒素(ET)性休克和ET性肝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复制小鼠ET休克和肝损伤模型,预防和治疗各组于不同的时间点注射Gly。观察死亡率。另取小鼠分为休克组和Gly治疗组,各组分别于注射LPS后1、2、4、6h观察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枯否细胞(KC)脂多糖受体(CD14)、清道夫受体(SR)和核转录因子一出(NF一出)的表达。结果 肝损伤指标和NF-kB表达与KC CD14的表达呈正相关和SR表达呈负相关。Gly对ET性休克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降低ALT、AST和肝组织TNF-α含量,可明显下调KC CD14的表达和NFkB的表达,上调KCSR的表达,尤以4、6h为著。结论Gly可有效防治ET性休克和改善ET性肝损害,其机制与Gly阻遏KC CD14表达、增强SR的表达进而抑制KC NF-kB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氨基胍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脏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取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对照组和氨基胍治疗组.每组各8只。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复制大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氨基胍治疗组采用氨基胍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大鼠肝脏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其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 光镜下可见.内毒素组肝组织有散在小脓肿灶形成.肝细胞坏死,中性白细胞浸润.而氨基胍治疗组的肝组织受损程度较轻。电镜下可见,内毒素组的肝细胞核出现融解性空斑.线粒体肿胀和线粒体嵴数量减少.而氨基胍则对肝脏的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内毒素对照组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给予氨基胍治疗后血浆NO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氨基胍通过选择性抑制iNOS活性.抑制了大鼠内毒素休克时过量的NO的产生.保护了肝脏的功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肠黏膜屏障损害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肠黏膜屏障损害与内毒素血症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兔做动物模型,在常温无菌条件下机械性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造成肠道缺血、缺氧、肠黏膜屏障损害,肠道内大量内毒素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造成内毒素血症。于对照组及实验组阻断前和阻断后不同时间,分别采血测血内毒素值,并作肠黏膜的病理检查。结果 肝门阻断后,门静脉血内毒素值明显高于阻断前和引照组(P<0.01),肠黏膜病理改变也随时间延长,损害逐渐加重。结论 肠道缺血缺氧是肺黏膜屏障损害的直接原因,内毒素与肠黏膜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屏障损害。预防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利无弊。  相似文献   

10.
IL-1 8在内毒素诱导大鼠肝损伤中的变化及中药腑安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内毒素诱导大鼠肝损伤中的变化及中药腑安颗粒防治肝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向大鼠腹腔内注射O111B4标准大肠杆菌加硫酸钡混悬液,建立实验性腹膜炎内毒素血症的动物模型,诱发大鼠肝损伤。检测血中内毒素(ET)、IL-18、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与腑安治疗组相比较。结果:实验性腹膜炎内毒素血症诱发的肝损伤中,大鼠血浆中内毒素及血清中的ALT含量升高,腑安治疗组中,内毒素及ALT水平均低于肝损伤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8显著升高,与ALT水平呈正相关。经腑安颗粒治疗后,可降低血清中IL-18。结论:内毒素诱导肝损伤的程度与血清中IL-18的升高呈正相关,表明IL-18是内毒素诱导肝损伤中的重要诱导因子,中药腑安颗粒保护肝脏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IL-18水平而实现。  相似文献   

11.
研究背影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肿瘤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常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肿瘤宿主的这种免疫抑制状态,一方面使肿瘤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得以迅速地增长、扩散;另一方面又大大削弱了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而成为影响宿主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对造成肿瘤宿主免疫抑制的机理了解还较少。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产生某种免疫抑制因子(tumor-derived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与宿主的免疫抑制有关。肿瘤免疫抑制因子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如影响淋巴细胞的IL-2表达、抑制免疫效应细胞的杀伤活性或激活抑制性细胞等。可能是许多实体瘤免疫治疗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我们前阶段的实验研究已成功地在人胃癌细胞株(SG-7901)培养上清中分离出分子量为41KD,等电点5.1的免疫抑制因子,本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 材料与方法 实验采用塑料平皿粘附法去除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单核巨噬细胞(Mφ),观察在胃癌抑制因子的作用下,去除Mφ前后的前列腺素E_2(PGE2)水平变化,(~(125)Ⅰ放免法),LAK细胞和NK细胞杀伤活性(LDH释放法)以及加用消炎痛(INDO)的作用。 结果 1)去除Mφ前加入胃癌抑制因子可明显地提高PGE2的水平,同时伴有NK的LAK细胞活性降低;用粘附法去除Mφ后可明显减轻胃癌  相似文献   

12.
腹部肠管火器伤后内毒素血症与肝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在伤后继发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伤后1、2、4、8、12和24h实验组。测定各组动物血浆内毒素和血清ALT、AST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各组血浆内毒素和血清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内毒素于伤后8h出现高峰,伤后12h仍维持在高峰值水平(P〉0.05),ALT、AST于伤后2h和伤后12h出现两个高峰(P〈0.01)。相关分析表明,伤后内毒素与ALT、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4、0.352,P〈0.05)。伤后各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内毒素血症在火器伤后继发性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肠黏膜屏障损害与内毒素血症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兔做动物模型,在常温无菌条件下机械性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造成肠道缺血、缺氧、肠黏膜屏障损害,肠道内大量内毒素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造成内毒素血症。于对照组及实验组阻断前和阻断后不同时间,分别采血测血内毒素值,并作肠黏膜的病理检查。结果 肝门阻断后,门静脉血内毒素值明显高于阻断前和对照组( P < 0-01),肠黏膜病理改变也随时间延长,损害逐渐加重。结论 肠道缺血缺氧是肠黏膜屏障损害的直接原因,内毒素与肠黏膜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屏障损害。预防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对指导临床工作有利无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对大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 (BMMs)破骨分化能力的影响,为CGRP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分离出SD大鼠髓腔内单核巨噬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在培养体系中添加含不同浓度CGRP (实验组:10–7 mol/L、10–8 mol/L、10–9 mol/ L;对照组:无CGRP)的破骨诱导液,对前体细胞进行破骨诱导7天后进行相关实验检测,分别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生成能力;用RT-PCR方法检测破骨细胞系特征性基因(RANK、TRAP、NFATc1); Western-blot检测破骨特征性TRAP和RANK蛋白的表达;骨磨片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诱导的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结果TRAP染色显示 CGRP各浓度组镜下成熟破骨细胞的个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并随CGRP浓度的增高成熟破骨细胞数减少,CGRP组间亦差异明显(P <0. 05);RT-PCR检测破骨特征性RANK、TRAP、NFATc1 mRNA和Westem-blot测破骨特征性TRAP、RANK蛋白的表达各CGRP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 05);骨磨片破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后单倍视野下CGRP组破骨陷窝数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 05),且与药物组浓度与陷窝数量呈负相关性。结论 CGRP能够抑制BMMs向破骨方向的分化,为CGRP抗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内毒素活化和耐受的巨噬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内毒素活化的和内毒素耐受的巨噬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以探讨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活化组直接以 1mg/L脂多糖处理 2h ,耐受组先以脂多糖预处理 2 0h ,再以脂多糖处理 2h。利用含 1176个基因的小鼠cDNA表达芯片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 活化组与耐受组间的 3倍差异表达基因为 3 1个 ,其中耐受组有 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活化组 ,包括细胞表面抗原FcgammaRIIb、间隙连接蛋白 43、凋亡相关蛋白NIP3、iN OS、骨髓间充质细胞抗原 (BST) 1以及激活素和卵泡抑素等 ,有 2 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活化组 ,包括转录因子EPAS1、EGR2、IRF1,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p2 1和p5 7,骨桥蛋白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 ,以及多种生长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结论 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多数未曾报道与内毒素耐受相关 ,可能在内毒素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并成为内毒素耐受的新的标志分子 ,对其进行干预有可能模拟内毒素耐受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6.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是通过Abelson鼠白血病病毒诱导BALB/c小鼠产生肿瘤后得到的细胞株。RAW264.7细胞在医学研究中应用十分普遍:它是许多白血病相关研究模型的常用细胞株;在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研究中也十分常用;同时也是小鼠源性破骨前体细胞,可通过特定细胞因子的诱导在体外获得成熟破骨细胞,因此也成为许多骨骼疾病研究的体外模型。但RAW264.7细胞形态和分化状态多变,在实际培养中较难把握,给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科研工作者在RAW264.7细胞的培养方法、细胞的形态及分化状态等方面始终观点不一,对于用RAW264.7细胞在体外诱导获得破骨细胞的方法也有许多差别。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探索了RAW264.7细胞的培养条件,冻存、复苏、传代方法,以及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其成为成熟破骨细胞的技术关键;旨在总结RAW264.7细胞的培养及诱导其分化为破骨细胞的经验教训,探讨RAW264.7细胞的培养和在体外用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方法、技巧,供广大科研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葡萄糖-胰岛素-钾(极化液,GIK)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脂多糖组(LPS组,LPS 8mg/kg),GIK组(LPS 8mg/kg+GIK 4ml·kg~(-1)·h~(-1))。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腹腔注射LPS后3d和5d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ELISA法检测三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并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EL免疫荧光检测肝实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注射后3d比较,注射后5dLPS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明显升高,而GIK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注射后3dLPS组和GIK组大鼠血清ALT、AST、注射后5dLPS组大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5),注射后3、5dLPS组和GIK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损伤等级评分、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注射后3dGIK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注射后5dGIK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损伤等级评分、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LPS可引起大鼠肝损伤,导致肝功能改变及肝细胞破坏;GIK可减轻LPS诱导的大鼠肝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单核细胞THP-1株建立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的体外模型,为巨噬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防治提供基础.[方法]用6 ug/L乙酸豆寇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48 h向成熟的巨噬细胞分化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分化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F4/80、CD14,验证PMA-THP-1诱导效果.[结果]经PMA诱导后,THP-1细胞由类圆形、分散、悬浮转变为不规则、黏附、贴壁,且出现F4/80、CD14的高表达.[结论]从离体细胞培养方面建立并验证了人单核源性巨噬细胞的模型,该模型材料来源广、制备简单,并可用作巨噬细胞与颈椎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在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和Ⅳ型狼疮肾炎(LN)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MΦ)的浸润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例RPGN和18例Ⅳ型LN患者肾活检组织。结果 (1)RPGN中,MΦ广泛存在于新月体和肾间质小管中,MΦ在肾小囊内、肾间质的数量分别与肾小管内的数量相关(r=0.851,P〈0.01,r=0.693,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创伤组、丙泊酚组和对照组。丙泊酚组在失血性休克前30min开始以微量泵经股静脉注射1%丙泊酚10mg·kg-1·h-1,维持输注至实验结束时,创伤组和对照组以1mg·kg-1·h-1生理盐水替代。动物模型采用大鼠经股静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35~45mmHg,维持120min后回输全部失血及等量复方氯化钠进行复苏,复苏后2h再经股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观察测定创伤前、失血性休克6、8h时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创伤前和对照组比较,失血后6、8h创伤组和丙泊酚组ALT活性明显升高、MAD含量明显增加(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失血6h比较,失血8h创伤组ALT活性明显升高、MAD含量明显增加(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创伤组比较,失血6、8h丙泊酚组ALT活性明显降低(P<0.05);MAD含量明显减少(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丙泊酚在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复合内毒素血症时能够抑制肝MDA产生和ALT活性,抑制总SOD活性的降低,减轻急性肝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