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L-1 8在内毒素诱导大鼠肝损伤中的变化及中药腑安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内毒素诱导大鼠肝损伤中的变化及中药腑安颗粒防治肝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向大鼠腹腔内注射O111B4标准大肠杆菌加硫酸钡混悬液,建立实验性腹膜炎内毒素血症的动物模型,诱发大鼠肝损伤。检测血中内毒素(ET)、IL-18、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与腑安治疗组相比较。结果:实验性腹膜炎内毒素血症诱发的肝损伤中,大鼠血浆中内毒素及血清中的ALT含量升高,腑安治疗组中,内毒素及ALT水平均低于肝损伤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8显著升高,与ALT水平呈正相关。经腑安颗粒治疗后,可降低血清中IL-18。结论:内毒素诱导肝损伤的程度与血清中IL-18的升高呈正相关,表明IL-18是内毒素诱导肝损伤中的重要诱导因子,中药腑安颗粒保护肝脏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IL-18水平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在内毒素所致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Waster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内毒素组、内毒素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组和左旋精氨酸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浆NO和ET-1水平,肝脏功能变化,在光镜下观察肝细胞损伤程度,在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大鼠投予内毒素12h后,血浆NO和ET-1水平明显下升,血浆转氨酶水平增加,肝细胞明显水肿,变性和坏死,肝筛的数量和直径明显减少,左旋精氨酸和内皮素受体损坏抗剂均能明显减轻肝脏功能和结构的损伤,结论 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中,NO起保护性作用,而ET-1则起促进作用,二者在肝脏中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肝筛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内皮素1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内皮素-1(ET-1)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灌注肝脏模型,观察肝组织中ET-1,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学的变化。结果 内毒素能使ET-1含量增加,ET-1和内毒素使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物形成和酶的漏出,肝细胞浊肿变性。ET-1抗体能部分拮抗内毒素所致肝损伤。结论 ET-1参与内毒素所致的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肠源性内毒素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以及缺血预处理对肠源性内毒素的影响。方法 将30只WE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正常对照组。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丙氨酸转氨酶(ALT0和乳酸脱氢酶(LDH);用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用免疫组织  相似文献   

5.
氯化钆通过抑制Kupffer细胞,可缓解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这种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氯化钆作用于Kupffer细胞,抑制吞噬和抗原提呈,进而抑制大鼠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时,保护受伤的肝脏,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减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及内毒素所致的感染作用;有效预防和减轻酒精性肝损伤等.该文对目前氯化钆抑制Kupffer细胞,进而减轻肝脏疾病的机制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静脉淤血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检测家兔肝脏原位冷灌注30 min后淤血的门静脉中内毒素含量,观察清除门静脉淤血对血清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脏组织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阻断30 min后,每去除2.5 ml淤血可使血清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F=52.698,P<0.01),但去除7.5 ml后淤血中内毒素含量不再明显下降(F=1.243,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复流后血清内毒素、ALT、HA和肝组织匀浆中MDA,SOD含量,改善肝脏病理学变化.其中,去除门静脉淤血在5 ml与10 ml时效果最为明显,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5,P<0.05);去除门静脉淤血2.5 ml、15 ml时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75,P>0.05).结论 首批放出的5 ml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极高,可能是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放掉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内毒素在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毒素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密切相关。在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机械屏障作用削弱,从而使大量内毒素,尤其是肠源性内毒素侵入血循环,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内毒素血症,通过直接或间接激活补体而促发一系列活性介质的作用,导致全身各器官损害,进而发展为MSOF,可见内毒素是MSOF发生的重要动因。应用内毒素抗体冶疗,为MSOF的防治展示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应用肝脏原位灌注模型,探讨了内皮素1(ET1)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选用Wistar大鼠24只,分为对照组、ET1组、内毒素组、内毒素+ET1抗体组。观察了肝组织中ET1、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三磷酸腺苷(ATP)和肝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内毒素能使肝组织ET1含量增加;内毒素和ET1均能使细胞脂质过氧化物形成和酶的漏出,还能使肝细胞浊肿变性;ET1抗体能部分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损伤。结果表明:ET1参与了内毒素所致的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源性内毒素(ET)及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逆行性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造模.分别于术后3、6、12 h留取标本,检测血淀粉酶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鲎试剂法测血浆内毒素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Treg百分数,肝脏及胰腺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测肝脏组织Foxp3表达,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观察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证实,SAP组肝脏出现病理性形态改变.与SO组相比,SAP各组Treg百分数显著升高(SAP组3、6、12h分别为:2.26%±0.32%、2.36%±0.48%、2.8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各组ET水平与SO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12 h(0.85±0.11)相比,3 h(0.74±0.11)和6 h(0.78±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各组肝脏Foxp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Treg的表达与ET呈正相关(r=0.89,P<0.01).结论 SAP可致肝损伤,ET与Treg细胞在SAP肝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庄颖  张雅萍  马思远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6):1261-1262
脓毒症是严重烧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诱因之一[1].有研究表明肠道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MODS的连续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肠源性脓毒症的防治已成为目前危重病研究的热点.内毒素(LPS)是引起严重创伤和烧伤并发SIRS、脓毒症以及MODS的重要因素之一[3].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的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探讨抗内毒素Fab'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里攻下法对腹膜炎大鼠脏器组织中PGF1α/TXB2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源性内毒素可使脏器中PGF1α/TXB2发生改变。为研究该变化对组织脏器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腹膜炎大鼠模型检测其肝、肺、胃、肠、肾组织中PGF1α/TXB2含量,并观察通里攻下法对它们的作用。结果表明:腹膜炎所造成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使脏器中PGF1α/TXB2比值下降,引起组织脏器损害。而通里攻下法可对调节腹膜炎大鼠脏器组织中PGF1α/TXB2的平衡具有显著作用,故可改善机体的微循环状态,降低脏器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本研究为临床应用通里攻下法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承气汤对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实验以125I-LPS对大鼠灌胃后,观察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后各脏器中分布。结果表明:急性感染性腹膜炎可致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增加,各重要脏器中均含不同浓度的内毒素,内毒素含量由高至低为:肾、肺、肝、胰、肠系膜淋巴结、心脏(P<0.05)。大承气汤能明显抑制腹膜炎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移位(P<0.01),并可增加125I-LPS的粪便排出量(P<0.01)。为临床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肿瘤坏死因子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肿瘤坏死因子产生的影响姚咏明盛志勇于燕陆连荣周宝桐SchlagG.作者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创伤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抗内毒素Fab'对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小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分为烧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于6、12、24、48 h四个时相点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lβ、IL-10的浓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后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较烧伤组显著降低(P<0.01).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治疗组较烧伤组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抗内毒素Fab'能抑制内毒素所诱导的TNF-α、IL-1β产生,同时调节血清中的IL-10水平,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从而起到对严重烧伤后肠源性脓毒症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ET)与肝脏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中的关系.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制作SAP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后3,6,12h随机各取8只大鼠,收集胰腺、肝脏组织及外周动脉血,行病理学检查,检测血淀粉酶(AMY),谷丙转氨酶(ALT)和ET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TLR4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胰腺与肝脏病理学评分、血AMY,ALT,ET水平,以及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各指标均随时间不断升高;对照组各指标在各时间点上无明显变化(均P>0.05);模型组肝脏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血ET呈明显正相关(r=0.863,P<0.01).结论:SAP时血ET水平升高与肝脏TLR4蛋白的表达上调存在相关性,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SAP肝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通里攻下法对肝细胞溶酶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毒素刺激所致大鼠肝细胞溶酶体功能改变及下法对其影响。方法:通过对腹膜炎大鼠离体肝细胞溶酶体N-乙酰基-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的测定,观察溶酶体功能,膜稳定性改变及通里攻下法对其的影响。结果:腹膜炎使溶酶体NAG含量增加,而大承气汤可降低NAG水平。结论:通里攻下法可增加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抑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时,溶酶体酶的合成及溢出活化。此可能为下法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者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大鼠严重烫伤后肿瘤坏死因子mRNA(TNF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结果发现,在正常大鼠肝脏中的枯否氏细胞就表达TNFmRNA。烧伤后,TNF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迅速增加。伤后6~12小时达顶峰,24小时与正常无明显差异。其动态变化与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极为相似。同时还发现烧伤后血窦内皮细胞及门静脉周围浸润的炎症细胞TNFmRNA表达也为阳性,其变化以伤后12~24小时最为明显。作者认为肠源性内毒素是TNFmRNA表达的主要刺激物。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表达阳性提示其已被活化。上述三种细胞在内毒素导致的肝脏损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F-κB诱骗寡脱氧核苷酸对大鼠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LPS)组、诱骗寡核苷酸(decoy ODNs)处理组。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检测NF-κB蛋白结合活性(EMSA),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光镜)及肝细胞凋亡(TUNEL)。取静脉血检测AST(自动生化仪)以及TNF-α,IL-6的表达水平(ELIS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内毒素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诱发大量肝细胞凋亡,肝脏损伤明显;同时血清AST,TNF-α及IL-6明显升高(P0.01)。与内毒素组相比,NF-κB诱骗寡核苷酸处理组NF-κB活性受抑制(P0.01)、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细胞凋亡明显减轻,血清中TNF-α和AST表达水平降低(P0.01),但IL-6表达与内毒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κB诱骗策略能高效抑制NF-κB的活性,抑制其下游有害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内毒素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主要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鼠经生长抑素治疗后血TNF-α、内毒素以及肝脏TNF-α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进一步阐明ANP时肝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患者逾一亿。部分患者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其中,肝硬化是由急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进行性肝病,包括酗酒、过度肥胖及肝炎病毒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较差,经常需要进行肝移植。肝脏通过肝门和胆汁分泌系统与肠道联系。肠道道微生态失衡可由于肠杆菌科细菌过度生长、内毒素产生增加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进一步发生细菌、内毒素易位,加重肝脏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