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的左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缺血心肌左心室内、外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该药抗心律ar-rhythmia失常的机制。方法在急性缺血条件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microelectrode记录技术,记录用药前后家兔左室游离壁free wall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transmembrane action potential(TAP),观察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心室跨壁tanswall复极离散度repolarization dispersion(TDR)的变化。结果①左心室楔形cuneiform组织块停止灌注perfusion后,用药组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停止灌注时间5 min,10 min,15 min时,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逐渐缩短,外膜缩短程度大于内膜(P<0.01)。②急性缺血情况下,用药组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小于对照组,当停止灌注5 min时,对照组的TDR为(37±12)ms,步长用药组为(30±10)ms(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使缺血情况下左室TDR缩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的次数对缺血-再灌流过程中兔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探讨IPC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缺血组(IR)、一次预处理组(SPC)和两次预处理组(BPC)。应用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探针记录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流过程中MAP幅度(MAPA)、复极50%时程(MAPD50)、零相最大上升速度(Vmax)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各预处理组中缺血后5min时的MAPD50、MAPA、Vmax迅速缩短或降低(P<0.05)。SPC组与IR组相比,促进了缺血20min之后MAPA、Vmax的恢复,改善了缺血20minMAPD50的过度缩短,限制了复灌时MAPD50的过度延长(P<0.05)。SPC完全抑制了缺血-再灌中室颤的发生率(0%,P<0.05)。BPC组中,缺血-再灌注中室颤发生率及在缺血30min末及再灌注末上述参数与缺血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①SPC在在体家兔心脏上具有最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随IPC次数增加,其抗心律失常作并不增强;②缺血早期SPC迅速缩短MAPD,抗早期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缩小了造成单向阻滞的窗口;③改善缺血晚期电生理参数,抗晚期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减小不应期离散度;④限制复灌时MAPD过度延长,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可能与减少内向离子流及触发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豫妹  谢英菊  赵岩 《吉林医学》2009,30(11):1015-1016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室晚电位的影响,从电生理水平了解其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病房住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室性心律失常。对其行心室晚电位测定,其中阳性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步长稳心颗粒及美西律口服,共观察4周,再行心室晚电位测定。结果:治疗组中有38例心室晚电位由阳性转阴性,有效率为75.64%。对照组有14例阳性转阴性。有效率为57.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可使患者心室晚电位从阳性转阴,从而从电生理水平说明其能使细胞电极均匀一致。说明其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的应用对胃镜检查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190例需要行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3例)和对照组(87例),治疗组术前连续3 d口服稳心颗粒9 g/次,3次/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做胃镜前、后10 min常规测血压、心率及心电图,术中Ⅱ导联心电图连续描记.结果 术中,实验组较对照组血压、心率水平升高不明显,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0%,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9.90%(P<0.05);实验组ST段变化率为4.09%,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7.20%(P<0.05).结论稳心颗粒在预防胃镜检查中出现心律失常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抗大鼠心律失常作用的效果和机理。方法大鼠分为4组:模型组、稳心颗粒低剂量组、稳心颗粒中剂量组、稳心颗粒高剂量。分别采用乌头碱、氯化钡、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心律失常3种动物模型,以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心电图的相关指标,记录并分析心电图曲线。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稳心颗粒能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P<0.05,P<0.01),推迟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并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P<0.05,P<0.01),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ST段抬高的程度和心律失常Mest评分。结论稳心颗粒可对抗乌头碱、氯化钡、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实验性大鼠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部分心律失常中医治疗无效,只能通过西医方法治疗。而对于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用中医方法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安颗粒对缺血家兔心室肌细胞电生理效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标准正常家兔平均分为3组:心安颗粒小剂量组给予心安颗粒每次0.85g/kg,生理盐水40m l稀释溶解后灌胃,3次/d;大剂量组给予心安颗粒每次3.4g/kg,生理盐水40m l稀释溶解后灌胃,3次/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处理10天后备用。然后采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5 U/kg,1次/d)的方法造成心肌缺血模型,5分钟后分别记录各组家兔单相动作电位(m onophon ic action poten tia l,M AP)及心电图(ECG)。结果心安颗粒预处理对缺血家兔心室肌的APD50、APD90有显著延长作用(P<0.05);对缺血家兔心室肌的APA、VMAX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结论心安颗粒预处理可以延缓和减轻缺血家兔模型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也迅速,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活方式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超重肥胖人数增加,血脂异常增高,生活节奏加快,体育运动减少等这些均导致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急速增长,而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患病人数极为庞大,发病人可在各个年龄段,不论男女性别,可由多种因素而发生,通过临床控制心律失常可显著减少心脏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因此努力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控制率,从而减轻心血管疾病负担是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与20年前相比抗心律失常药几乎没有新的发展。至今尚无一个既有效、又安全、顺从性好的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与促心律失常几乎并存。因此,针对心律失常,临床医生常陷入两难境地。我们采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与20年前相比抗心律失常药几乎没有新的发展。至今尚无一个既有效、又安全、顺从性好的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与促心律失常几乎并  相似文献   

11.
史华  彭薇 《中国医药导报》2012,9(5):65-66,68
目的评价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利用计算机对文献进行检索,纳入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随机对照实验文献,数据由两名评价员分别独立提取纳入的文献,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Man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10项研究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Chi2=11.59,df=9,P=0.24〉0.05,I2=22%,具有较好的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OR(fixed)=2.09,95%CI[1.45,3.01],P〈0.000 01。治疗组不良反应为20例,对照组为62例。结论综合分析表明稳心颗粒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90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和美托洛尔对照组,治疗组给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温水冲服;美托洛尔起始量12.5 mg,每日2次,并根据血压和心率调整剂量。对照组仅给美托洛尔起始量12.5 mg,每日2次,并根据血压和心率调整剂量。两组都观察4周,同时检测心电图和24 h心电图,监测血压和肝肾功能等。结果心悸症状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9.0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对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美托洛尔,二者有协同作用,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欧文森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6):81-81,83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改善老年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稳心颗粒和普罗帕酮治疗4周,观察比较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改善老年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均为永久性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抗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均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长RR间期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控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好,同时可有效避免长RR间期的发生,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研究及应用进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步长稳心颗粒作为一个抗心律失常的中药组方,在1987年成为国家级的科研攻关项目,1996年稳心颗粒通过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验收与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中国第一个调节多离子通道的抗心律失常专利中成药,多项研究揭示了稳心颗粒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理,为指导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科学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显著改善心悸、气短、乏力、头晕心烦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温心活血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IE)对处方中的丹参、延胡索、川芎进行定性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酚酸B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C18(250mm×4.6mm,5u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紫外检测波长为286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TLC可检出丹参、延胡索、川芎的特征斑点;丹酚酸B在0.144~1.44u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8.64%。结论:所选用方法能准确可靠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能有效地控制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静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56-1656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故应给予有效的治疗。我们采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96例,既有显著疗效,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稳心颗粒与比索洛尔对心率增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随机将24 h总心率大于11万次心搏的功能性室性早搏分为稳心颗粒组、比索洛尔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均为40例。稳心颗粒组口服稳心颗粒1包(9 g)/次,3次/d;比索洛尔组口服比索洛尔5 mg/次,1次/d;联合用药组按上述剂量两药合用,三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总心率、临床症状、室性早搏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稳心颗粒组、比索洛尔组、联合用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5%、72.5%、92.5%;临床症状改善率稳心颗粒组、比索洛尔组、联合用药组分别为82.5%、57.5%、90.0%。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心率增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疗效与比索洛尔相似,但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比索洛尔组(P<0.05),若两药合用,降低总心率、治疗室性早搏及改善临床症状均优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探讨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调脂药、阿司匹林、硝酸酯类等常规西药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碘胺酮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7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SD和LVEDD分别为(42.85±3.45)mm和(48.54±3.70)mm,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而LVEF和CI分别为(46.86±4.20)%和(2.85±0.64)L/(min·m2),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