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Coflex治疗的17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单纯Coflex治疗104例,男47例,女57例;年龄27~84岁,平均57.8岁;Topping-off治疗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X片,测量并记录Coflex节段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终末随访时的椎间角度和椎体后缘高度.结果 本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1±12.2)个月.单纯Coflex的平均手术时间(92.2±24.6)min,平均出血量(195.5±62.2) ml;Topping-off的平均手术时间(173.7±28.7)min,平均出血量(415.5±80.7)ml.单纯Coflex术后伤口感染2例,术后5年翻修1例;Topping-off术后伤口感染2例,椎管内血肿2例,术后3年Coflex置入节段翻修1例,术后3年融合节段下位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l例.术后1年随访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术后3个月椎间角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间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中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Coflex节段的椎间角度及椎体后缘高度术后短期内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2例,分为Wallis组25例、Coflex组27例,主要适应证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 (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术后随访过程中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过伸位和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确定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过伸位手术节段前凸角-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术后12个月拍摄腰椎MRI了解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5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Wallis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5±1.7)、(2.7±1.4)、(23.4±3.1)和(8.9±1.4),较术前(5.3±3.0)、(7.4±2.6)、(13.5±4.6)和(4.5±2.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27,其余各项均为P<0.001);Coflex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6±2.9)、(3.8±1.9)、(21.2±3.5)和(8.5±1.8),较术前(5.5±3.2)、(7.1±2.8)、(13.1±4.8)和(4.2±2.5)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36,其余各项均为P<0.001);两组间比较术后下肢痛VAS评分,Wallis组为(2.7±1.4),Coflex组为(3.8±1.9),P=0.039,术后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Wallis组为14.9°±3.7°,Coflex组为13.2°±3.5°,P=0.028;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Wallis组为9.6°±2.8°,Coflex组为12.8°±3.0°,P=0.019;Coflex组有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3例行二次手术,1例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有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年半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结论: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疗效肯定,但临床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需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3.
背景:年轻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目前存在争议。本文目的为对比年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纯减压与固定融合治疗早期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010年4月~2011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年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临床效果。患者入组标准包括:年轻患者(年龄20-40岁),单侧下肢疼痛或麻木,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除外伴有马尾神经受损症状、腰椎节段不稳、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脊柱侧凸畸形、椎体后缘离断、巨大间盘、椎间盘钙化、后纵韧带骨化、再次手术。将患者分为单纯椎板开窗组与固定融合组。评价标准包括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JOA评分。由单独的研究人员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及进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分别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临床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两组间统计学差异。 结果:共80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进行研究,平均年龄33.68岁(年龄范围20-40岁),其中38例接受单纯椎板开窗术,42例接受固定融合术。两组间术前VAS评得分、ODI、JO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与功能活动均获得了显著改善。单纯椎板开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小于固定融合组(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两组间VAS疼痛评分、ODI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单纯椎板开窗组JOA评分(P=0.016)、JOA评分改善率 (P=0.010) 显著高于固定融合组。 结论:早期前瞻对比研究显示单纯椎板开窗和固定融合术治疗年轻患者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单纯椎板开窗术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并且在客观的身体机能方面,可以获得更快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髓核摘除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髓核摘除联合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6、12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疗效(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且经X线片检查比较术前、术后1、6、12个月时测量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OM)与椎间盘高度(DH)。结果 术后1、6及12个月时腰腿疼痛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且术后12个月时明显优于术后1、6个月(均P<0.05)。术后1、6及12个月时ODI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且术后12个月时明显优于术后1、6个月(均P<005)。术后1、6及12个月时JO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且术后12个月明显优于术后1、6个月(均P<0.05)。术后1、6、12个月时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6、12个月时观察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邻近节段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髓核摘除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难度低,创伤小,可维持病变节段稳定性,短时间内可明显改善腰腿痛症状,提高腰部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对比分析,以判断2种融合方法的术后疗效及对比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根据融合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椎间植骨融合组(A组)和椎间Cage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临床疗效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Macnab标准,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后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和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下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与Cage融合相当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并且治疗费用低,无排斥反应,可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6.
李晓云 《中外医疗》2014,(27):83-84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在老年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该组选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该院收入的单纯腰椎间孔狭窄患者56例,患者采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观察VAS、JOA、Oswestry评分及症状改善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患者VAS、JOA及Oswestry评分对比中显示,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VAS、JOA及Oswestry评分显著高于术前。患者VAS、JOA及Oswestry评分中3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患者术后症状逐渐缓解。患者术后1周症状改善的优良率为75%,术后3月为91.07%,显示患者术后症状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疗效显著,其可以直接实现椎间孔减压及脊柱融合,降低对术中组织的损伤,减少对神经牵拉,手术不但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能降低术后瘢痕组织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纯髓核摘除术对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在上蔡县人民医院进行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的椎间高度、腰椎曲度、视觉疼痛(VAS)评分、椎间孔面积和Oswestry评分,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恢复良好后出院,术后随访3~9 a,平均(4.2±1.3)a。术后患者椎间高度及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改变,腰椎生理曲度术后明显改善,VAS评分及Oswestry评分术后也有显著降低。结论:单纯髓核摘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较低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对于单节段初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222-225
目的:研究通过运用X-STOP棘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国产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结果:平均随访(4.7±1.1)年。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复发。术后患者腰腿痛明显缓解,末次随访ODI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板夹角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并且能有效预防病变节段椎间盘的再次退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节段不稳单纯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的新技术、新方法。方法依照腰椎生物力学及稳定性的特点,应用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结果87例患者中42例行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术后遗留腰痛21例,腰痛加重19例,缓解2例;45例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3.2个月,术后腰痛消失34例,腰痛减轻11例,两组对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法术后腿痛均完全缓解。结论我们认为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椎问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节段不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旺  王兵  陈凌强  龚志强  杨晋  李修恩 《西部医学》2018,30(3):400-404+40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 2015年7月应用局麻下经皮椎间孔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病程19.6个月。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术后12个月时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44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93.8%。结论 应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中期疗效肯定,随着恢复时间延长,腰椎功能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我院2014年01月—2014年04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影像学检查等评定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硬脊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80~105 min,平均(92±6)min,术后卧床时间1 d,随访时间3个月,手术前、后 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术后 OD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巨大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应用棘突间V型截骨显露在椎管减压和减少神经损害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q012年12月收治25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28~62(36±7.9)岁,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7例,属于再次手术者2例。采用后正中切口,棘突旁分离椎旁肌群,棘突间“V形”截骨使棘突与棘上、棘间韧带形成骨韧带复合体,向对侧牵开扩大椎板间的显露和视野。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本组无新增腰椎不稳病例,棘突截骨均为骨性愈合,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腰腿痛症状获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14(9.2±2.2)分提高到21~26(24.3±1.9)分,改善率为58.9%~85.7%(76.3±5.9)%。结论棘突间V型截骨可充分显露椎板间隙,解除压迫、缓解症状,同时保留脊柱后柱解剖结构,对减少腰椎不稳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盘摘除手术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间孔入路组(21例)和椎板间入路组(22例)。按照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判断临床效果,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43例病人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椎间孔入路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低于椎板间入路组(P < 0.01)。2组病人术后1、3、6个月腰背部、腿部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5),2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腿部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椎间孔入路组优14例,良4例,可3例,差0例,椎板间入路组优13例、良5例、可4例、差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都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相比之下,椎间孔入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禁忌更少,更加符合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髓核摘除术(TO-PTED)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运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TO-PTED术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4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临床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月观察组相对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术后12月,观察组相对椎间高度及节段角度维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月及12月相对椎间孔面积均无显著变化,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PTED能明显缓解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LDH患者的疼痛状况,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疗效优于传统的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科收住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将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植于L3∽4棘突间或L4∽5棘突间单节段或连续L3∽4、L4∽5棘突间节段。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疼痛视觉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情况。观察20例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恢复住院观察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1)住院时间平均9 d ,术后恢复住院观察时间平均3∽5 d ,手术时间平均82 m in ,术中失血量平均100 m L。全部病例下腰痛明显缓解;3例(15%)术前绝对不能下床自主活动者术后2例(10%)可下床活动,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臀部感觉异常、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后伸障碍、小腿外侧或足背外侧感觉减退情况均较术前有明显缓解。(2)JO A 评分由术前的(8.55±2.33)分增至术后的(264.0±16.4)分,ODI由术前的(838.8±46.7)%减至术后的(466.5±45.8)%,VAS评分由术前的(80.5±10.0)分减至术后的(37.5±09.1)分,术后JOA、VAS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2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现感染、棘突周围骨折、植入物脱落或断裂等严重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出现脑脊液漏,术中放置术区引流,切口严密缝合,延迟拔管后痊愈。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射频靶点热凝术与三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60例;A组实施射频靶点热凝术;B组实施三氧髓核消融术。比较两组治疗后5d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前、术后随访JOA评分。结果治疗后5d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高;两组间比较A组JOA评分更高,疗效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靶点热凝术与三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安全,疗效均显著,两组比较射频靶点热凝术改善率高于三氧髓核消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在腰椎管狭窄症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flex试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试验组采取常规减压+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内固定。对两组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腰腿痛症状均能获得良好的缓解且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Coflex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能为腰椎管狭窄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oflex,a type of interspinous process implant,can provide intervertebral dynamic stability for surgical segments and effectively relieve lumbocrural pain.However,few studies have described 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随访采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84~123个月)。结果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为6.5分(5~9分),下腰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0~8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7.2分(4~10分);术后最终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3.2分(10~14分),下腰痛的VAS为1.8分(0~10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1.2分(0~7分)。手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为78.8%,椎间盘高度比值为80.2%(Moch ida法)。最终随访时有7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最终的临床优良率为80%(改良M acnab法)。结论手术指征合适,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手术前后下肢根性痛的改善优于下腰痛;下腰痛的发生和改变与术后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腰背肌失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