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方青波  戈小虎 《农垦医学》2009,31(3):208-210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于2008年3月-2008年6月进行兔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实验研究。建立新西兰雄兔右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其分为4组:实验1组(7只)单纯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骨髓动员,实验2组(7只)取自体骨髓干细胞制备成干细胞悬液,注射于右后肢缺血部位,实验3组(7只)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骨髓动员组,4组(7只)为生理盐水注射组,于动物模型制备后第5周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4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动脉造影显示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的新西兰雄兔缺血右后肢缺血部位动脉较其他组明显增多,CD34免疫组化标记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是一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动物下肢动脉缺血组织手术切口的局部抗化脓性感染效果。方法:对正常动物和糖尿病模型动物分别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然后经手术形成下肢动脉缺血模型后分别进行干细胞移植的分组观察。2周内观察动物手术后切口出现的化脓性感染情况。结果:只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动物,手术后右下肢局部发生化脓性感染率比较高;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再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动物,感染率明显下降(P<0.05)。糖尿病模型实验动物的这种感染率更高,在不使用抗菌素的情况下,手术后右下肢大多出现了感染(P<0.05)。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提高动物缺血肢体的局部抗化脓性感染能力,而对于糖尿病动物,这种抗感染能力则会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及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晚期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离外周血CD34+干细胞,多点注射十细胞悬液于晚期缺血性患肢肌肉内,观察2~6个月,进行各项指标评估.结果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肢疼痛、肢冷、间歇跛行、溃疡等症状明显缓解,足趾皮温、踝肱指数、末梢血流幅度升高,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晚期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缺血症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改善严重缺血肢体的作用。方法:15例下肢严重缺血的患者,经骨髓动员后,CS-3000Plus机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直接移植入缺血肢体中,共移植17人次。结果:采用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并移植治疗临床上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术后一年,疼痛指数由术前5.0降到术后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0提高到术后0.46;6例溃疡5例愈合;无痛行走距离由术前0.15 km提高到术后0.72 km;最大行走距离由术前0.96 km提高到术后2.13 km。结论: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有效改善缺血肢体的疼痛和步行距离,并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5.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10例,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糖尿病足3例,血管闭塞性脉管炎3例。患肢12条中左5条,右7条。均予G-CSF 300μg/d皮下注射,连用4~6天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0×109/L时,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配成干细胞悬液。部分干细胞悬液直接注射至患肢肌肉内,其余干细胞悬液经球囊导管技术灌注至患肢末梢动脉内。结果:患肢疼痛和冷感觉改善率为100%。间歇性跛行3例行走距离明显增加。移植后1个月,5例7条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示均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 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实验组兔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CSF)0.2 ml/次,1次/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在第7天后抽取外周血10 ml并对于细胞进行分离;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利用甲强龙联合内毒素法建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并行MRI评价造模效果;造模6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行髓心减压术;并对实验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6周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以及股骨头区骨组织血管情况,并行VEGF、BMP-2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第7天外周血行单核细胞(MNC)为(21.20±2.11)×106/ml,CD34+阳性率为(2.97±1.43)%;动员后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动物HE染色显示股骨头区新生血管较对照组增多,骨组织修复活动较对照组增强;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表达VEGF、BMP-2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结论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可以得到足够的种子细胞,移植后可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的微环境及血运,达到促进股骨头区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8例(23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应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人血,第6 d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缺血肢体多点注射含干细胞的混悬液.3个月后评估疗效.结果 移植后3个月疼痛缓解16条肢体,皮温升高14条肢体,行走距离延长(>100 m)12条肢体,踝/肱指数增加6条肢体,经皮氧分压升高12条肢体,溃疡面缩小或愈合2条肢体.两条肢体截肢其中1条降低了截肢平面.1例7个月后患淋巴瘤死亡.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的下肢缺血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 rhVEGF 对兔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手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之后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和/或 rhVEGF 注射到局部缺血组织中,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移植后2周、4周各组微血管计数比较,均为 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2周、4周缺血组织中 VEGF 蛋白的变化:各组间比较,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 rhVEGF 治疗肢体缺血效果显著,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促进 VEGF 分泌,而后者反过来促进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形成新生微血管,加快侧枝循环网络的重建,增加缺血组织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对兔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 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 0只,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两组均给予G CSF连续7天,于模型建立后1周,将分离纯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经心外膜注射到心梗区及周边,而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术后4周测定两组梗死面积的大小、毛细血管密度以及纤维化的情况,并观察植入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于术前、术后2 4h及术后4周做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结果 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大大增加(P <0 .0 1) ,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Masson染色显示对照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不规则,而移植组排列有序,且蓝色的胶原纤维明显少于对照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在术后4周时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射血分数增加了15 %。结论 经G CSF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兔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我院自2004年7月起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17例,患者移植前均予内科常规治疗2~6 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动员、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或骨穿、分离骨髓干细胞,将干细胞悬液按3 cm×3 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结果:移植后l周内及2个月后其皮温、间隙性跛行、下肢毛细血管密度、疼痛、溃疡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移植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平均费用约2万元人民币.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的一种有效、安全、简单、价廉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糠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 例自愿接受自体PBSCT 的糠尿病足患者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各1 次,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500μg/d 皮下注射,行PBSC 动员5d,然后用MCS+ ED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将干细胞悬液按3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制成细胞悬液。通过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阻断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将干细胞悬液注射到缺血的下肢动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H=95,P<0.05);治疗后冷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跛行距离、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足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糠尿病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别采集患者自体骨髓250~300ml或外周单个核细胞混悬液150ml,Ficoll分离液进一步分离,配制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数,行下肢缺血部位多点肌肉注射进行移植,观察至少12周,进行临床评估。结果:自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移植过程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下肢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分别注射于家兔右下肢缺血模型的股动脉周围的大腿肌肉群内.术后3、6周后通过血管造影术及病理学方法,检测患肢侧支循环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下肢肢体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能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与糖尿病足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操作规范和病人的实际情况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3例自愿接受自体PBSC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施行十细胞移植各1次,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500μg/d,皮下注射,行PBSC动员5d,然后用MCS+ED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干细胞。将干细胞悬液按3cm×3cm距离进行患侧肢体移植术,术后第1天至3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PBSC移植后3个月进行评价,3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皮温升高,下肢凉感消失,感染得到控制,溃疡或足趾坏疽明显好转或愈合,足趾色由暗紫转为正常,肿胀消失.经血管造影显示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产生。无一例患者行截肢术;移植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对象为23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前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使患者骨髓处于增生活跃状态,抽取骨髓液后分离单个核细胞,细胞总量达到1×109以上.移植采用缺血肢体多点注射.移植后1 d起服益气活血中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疼痛、冷感评分、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以及溃疡创面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肢疼痛及冷感评分逐渐降低,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I在治疗后逐渐升高,治疗后1个月平均升高了0.15.而足部溃疡面积改善不明显.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结合中药治疗可以迅速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疼痛及冷感,能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同期经冠状动脉移植血管及心脏外膜注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共入选心梗死患者76例,根据是否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46例)和对照组(30例).心梗患者入院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移植组CABG前5d动员及扩增自体外周血干细胞,CABG前24h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76例患者均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组在完成冠状动脉旁路血管吻合后,经移植血管及心脏外膜注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而对照组不注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左室形态、室壁节段运动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增高,WMSI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移植组术后各项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显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近期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