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先涛  王兵 《医学信息》2008,21(8):1428-1428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一个关键步骤是疝囊的高位结扎.笔者在不游离疝囊的情况下进行疝囊的高位结扎,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研究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切口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我院2013~2014年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儿84例,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横形小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另一组采用传统腹股沟斜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横切口组的伤口平均长度(2.13±0.37)cm明显比斜切口组(4.32±0.48)cm短(P<0.05);横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7.83±4.84)min明显比斜切口组(38.42±6.7)5min短(P<0.05);横切口组平均住院时间(4±1.5)d比斜切口组(7±1.5)d短(P<0.05)。结论横形小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少、无明显瘢痕、不易复发、住院时间短、减少住院费用,更符合医学追求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斜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或加强腹股沟管前后壁法加以治疗。我院自1994年3月至2003年10月,采用小切口经腹内环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8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于2007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94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切口长度在4cm左右。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促进患儿的更快恢复,同时减轻了手术对小儿脏器所造成的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效果显著,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以及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疝小横切口高位结扎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静脉麻醉,定位外环的体表位置,取外环口稍上方下腹部皮纹横切口1-1.5cm,行疝囊高位结扎.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20min,术后仅当天补液及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2-4日,平均住院日2.8日,术后无切开感染,随访时间3月-12月,未发现复发者.结论 此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少,切口疤痕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下腹单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13年1月经下腹单切口治疗双侧腹股沟疝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该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等。结果 26例双侧腹股沟疝中,手术时间(50.6±11.6)min,术后住院时间(5.8±1.4)d,并发症发生率3.8%,随访10~5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下腹单小切口治疗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技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切口愈合美观、恢复快、复发率低且费用低等诸多优点,符合微创化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重新认识腹横筋膜的解剖特点,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合理性。方法对术中腹横筋膜以及腹膜前间隙的解剖观察,回顾性分析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10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耻骨肌孔由腹横筋膜的前层覆盖,腹横筋膜由两层构成,腹壁下血管位于两层之间。3种方法放置的补片在不同的腹膜前间隙覆盖耻骨肌孔。103例均成功,无切口感染、髂腹股沟神经痛病例。术后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从解剖学特点看,覆盖耻骨肌孔的腹膜前疝修补具有合理性。前后入路腹膜前疝修补补片放置的间隙不同。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临床上治疗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我院2002年2月至2006年4月采用小切口修补术治疗3~7岁小儿腹股沟疝26例并配合自制精索保护器的使用,取得了无一例复发的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6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3~7岁  相似文献   

11.
腹部巨大切口疝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临床上处理起来较为困难。由于大量腹腔内脏器长期脱出在腹腔外的疝囊中,造成原腹腔容量逐渐缩小,同时巨大的腹腔外疝囊形成的第二腹腔使得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自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12例腹部巨大切口疝患者,通过实行腹壁内置聚丙烯人造纤维补片修补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腹股沟疝116例,观察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无切口感染,I/甲愈合;并发症少,两周恢复正常活动,随诊1至3的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下腹部正中小切口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以下简称后入路术)治疗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I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19例IH患者(2019年3月~2020年3月),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接受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以下简称前入路术)治疗,观察组(61例)接受后入路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围术期指标: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疼痛情况:术后1d、3d,两组血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升高,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56%)较对照组(18.97%)低(P<0.05);复发率:术后1年,两组复发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入路术治疗IH患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恢复,且不会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腹横纹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鞘膜积液是小儿常见病,我院从1999年至2004年开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共1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朱淑兴 《医学信息》2008,21(3):386-38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30例腹腔镜患儿护理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无手术、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腹股沟斜疝的手术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3年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讨论。结果80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均获治愈。结论腹股沟斜疝治疗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7.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较常见,传统疝修补手术的复发率为10%-15%,而复发疝再行传统手术后的复发率达25%-30%。我院自2001年至2006年共收治的45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均采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腹模筋膜加固缝合治疗腹股沟斜疝体会。方法 采用腹横筋膜加固缝事修补后壁的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62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2例,年龄12-78岁。结果 均治愈,随访1-5年,仅1例复发。结论 认为腹横筋膜加固缝合治疗腹股沟斜疝比传统方法更有效地修补和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和内环,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试验组给予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参照组给予传统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复发率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斜切口在治疗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小儿疝气是小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次实验,我们选取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7例小儿疝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小儿疝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所有小儿疝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运用小斜切口进行治疗。对照组运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小儿疝气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观察总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情况。以此来具体探讨小斜切口在治疗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运用小斜切口的观察组小儿疝气患者的手术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少(<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运用传统手术方法的对照组(<0.05)。结论小斜切口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传统手术对患儿身体造成的伤害。不再需要在小儿疝气部位剖开较大伤口,增强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大缩短手术需要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以此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取得良好的患者满意率。因此,我们可知小斜切口在小儿疝气的治疗过程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