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亚型,在欧美国家,DLBCL的发病率约占NHL的31%[1],我国DLBCL占B-NHL的45.8%[2]。根据基因表达谱可将DLBCL分为至少3种亚型,分别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like,GCB)亚型、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 B-cell like,ABC)亚型及原发性纵膈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B-cell lymphoma,PMBL),后两者统称  相似文献   

2.
正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虽是一类独立疾病,但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分子亚群和临床预后。根据基因表达谱可将DLBCL分为至少3种亚型,分别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及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L),后两者统称为非GCB亚型。GCB-DLBCL预后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ERCC119007 T>C和ERCC18092 C>A位点多态性检测,分析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3组ERCC1基因型中19007 T>C的TT和CT+C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092 C>A的CC和CA+CC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单体型中2种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C-C-C降低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589,P=0.039),单体型T-C-T则提高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915,P=0.025);TT和CT基因型发生不同亚型DLBCL发病危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CT+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ERCC1基因19007 T>C位点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正2016版的世界卫生组织淋巴肿瘤分类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根据细胞起源(COO)分成两类: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活化B细胞型(ABC)~([1])。借助下一代测序技术,DLBCL亚型中的高频体细胞突变基因被鉴定,其中的一些突变基因具有临床预后价值~([2])。近15年以来,以蒽环类为基础的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  相似文献   

5.
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DLBCL发病率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1〕。根据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两类,non-GCB型较多见且预后差,本文将对non-GCB型的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常见类型,在遗传学改变、免疫表型及基因表达谱分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文就DLBCL遗传异质性方面作一综述,重点阐述疾病与染色体易位、关键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基因拷贝数改变的关系以及其基因表达谱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基因分型的患者在基因变异谱系上的特点及其预后差异。方法:收集187例初治非特指型DLBCL患者,行淋巴瘤相关的高通量测序及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根据基因变异结果进行基因分型,同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基因分型DLBCL在基因变异谱系上具有较大异质性,其中EZB亚型治疗效果较好,而A53、N1、MCD亚型治疗效果较差。预后方面ST2、EZB亚型患者总体生存期显著优于N1、A53亚型。结论:不同DLBCL基因分型患者的化疗反应、总体生存期具有显著差异。DLBCL基因分型对中国患者的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亚型,是一种呈高度异质性且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DLBCL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有研究表明,DLBCL的发病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DLBCL的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  相似文献   

9.
<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异质性很大,临床疗效也有很大差异。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通常认为GC型预后好于non-GC型,但GC型DLBCL存在MYC基因重排时,5年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下降一半以上〔1〕,若还伴有BCL-2或BCL-6基因重排,预后则更差。通常将MYC重排伴BCL-  相似文献   

10.
小 B 细胞淋巴瘤是一组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相对的、主要由中、小 B 淋巴细胞构成的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46.3%,B 细胞淋巴瘤(BCL)的56.7%,包括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淋巴结边缘区 B细胞淋巴瘤(NMZL)、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MALToma)、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和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等。2008年 WHO 恶性淋巴瘤分类将这几种淋巴瘤都归于各自具有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点的独立疾病[1]。临床实践中各种不同类型小 B 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常会遇到困难,而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时机、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我们对各种小 B 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hoi免疫学分型在新疆维吾尔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作用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78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肿瘤组织中的GCET1、FOXP1、CD10、bcl-6、MUM1的表达,并对其进行Choi免疫学分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CD10、bcl-6、MUM1、GCET1、FOXP1的阳性率分别为19.2%(15/78)、24.4%(19/78)、62.8%(49/78)、30.8%(24/78)、53.8%(42/78)。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型DLBCL与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型DLBCL所占比例分别为29.5%(23/78)、70.5%(55/78)。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95%CI:16.139.9个月),3年总生存率(OS)为46%。GCB组与non-GCB组的3年OS分别为58%与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PI)及免疫学分型是新疆吾尔族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新疆维吾尔族DLBCL以non-GCB型为主,Choi免疫学分型法有助于判断新疆维吾尔族DLBCL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的免疫表型和遗传学改变。方法:连续性收集54例FL患者及2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FL(DLBCL+FL),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细胞淋巴瘤(Bcl)2基因、CD10、Bcl-6、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t(14;18)、Bcl-6和Myc基因重排情况。结果:FL1~2级23例,FL3级31例。FL的t(14;18)阳性率为53.7%,其中FL1~2级组阳性率为100%,而FL3级组阳性率为19.4%,明显低于FL1~2级(P=0.000 1)。FL的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14.8%,全部分布于FL3级,FL1~2级未见有Bcl-6基因重排。DLBCL+FL组的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37.5%,未见有t(14;18)。FL1~2级组的Bcl-2、CD10和Bcl-6均为阳性,MUM1多为阴性,44.5%的病例Ki67低表达。而FL3级组及DLBCL+FL组中CD10阳性率明显降低,Ki67均为高表达,大部分MUM1表达阳性。结论:FL1~2级组的t(14;18)阳性率高,免疫表型经典。FL3级组的t(14;18)阳性率则显著降低,而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明显增高,CD10表达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正>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的概念是二十世纪80年代提出的〔1〕,后在欧洲及美国淋巴瘤分类中认为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个特殊亚型。PMBL大约占DLBCL的10%,特点为原发于前上纵隔,超过10 cm的大肿块较常见,常伴有肺部、胸膜及心包的浸润〔2,3〕。PMBL与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HL)在临床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上相似〔4〕,目前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1病理类型形态学上,PMBL表现为大体积的肿瘤细胞弥漫增生,胞质灰白或透亮,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见肿瘤细胞有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欧美国家,DLBCL的发病率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1],在亚洲国家占NHL>40%[2]。  相似文献   

15.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PTCL)的一种亚型,起源于生发中心滤泡辅助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TFH),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表现。2016年新修订的WHO淋巴系统肿瘤分类提出~([1]),AITL、滤泡T细胞淋巴瘤和TFH样表型的结内外周T细胞淋巴瘤都属于TFH样表型的结内T细胞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着特殊的病理表现,其中一个特征性表现是B细胞异常改变。通过对B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球蛋白基因及mRNA转录物、自身抗体等研究发现,B细胞在pSS发病过程中存在分化及选择紊乱,一方面B细胞表达过度活跃,使外周血产生大量异常的自身抗体,出现高丙球蛋白血症;另一方面B细胞亚群分布异常,B细胞选择性浸润外分泌腺等组织,形成异位淋巴样组织。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异位生发中心缺乏监督,逃逸细胞凋亡有关,然目前对此机制的了解并不十分清楚。总结B细胞在pS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加深对pSS免疫机制的理解,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淋巴瘤的染色体易位t(11;18) (q2 1;q2 1)和BCL10蛋白表达的情况。方法 采用RT PCR检测胃MALT淋巴瘤和滤泡性胃炎 (FG)中API2 MLT融合及免疫组化检测BCL10蛋白、Ki 6 7表达情况 ,并结合临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14例胃MALT淋巴瘤中有 3例 (2例低恶性 ,1例低~高恶性 )检测到API2 MLT融合 ,8例FG无此融合。BCL10在FG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胞质中弱表达 ,在胃MALT淋巴瘤中表达明显增强 ,且 4 2 .5 %的病例细胞核阳性。胃低~高恶性及弥漫大细胞淋巴瘤 (DLBCL)的Ki 6 7标记率显著强于低恶性MALT淋巴瘤 (P<0 .0 5 )。BCL10核表达与Ki 6 7阳性表达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随Ki 6 7表达增强 ,BCL10核表达的概率增加。结论 API2 MLT融合和BCL10核表达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从低恶性向高恶性转化有关。RT PCR检测API2 MLT融合是检测t(11;18) (q2 1;q2 1)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EBV)是人类疱疹病毒科γ亚科的DNA病毒,也是惟一引起人类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有嗜B淋巴细胞特性,90%~95%的成人有血清学感染证据.老年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又称为年龄相关EBV阳性B细胞增生性疾病,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类型,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无任何免疫缺陷或曾患淋巴瘤的老年患者.2008年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中,老年EBV阳性DLBCL作为新的类型被单独列出[1].Oyama等[2]检测到DLBCL患者中存在EBV,并发现患病人群年龄较高,无免疫缺陷性疾病,认为年龄相关的免疫系统恶化可与和EBV阳性DLBCL中B淋巴细胞增殖紊乱相关.老年EBV阳性DLBCL亚洲国家发病率为8% ~ 10%、西方国家为1% ~3%[3],临床过程为进展性疾病,预后不良.EBV感染可能是本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现对EBV感染DLBCL的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在2015年1月发布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最新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该指南基于最新文献及临床试验结果,对NHL最常见的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也有部分更新。本文从诊断、治疗前风险评估、分期和治疗、治疗反应评价、预后评估及特殊类型淋巴瘤等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20.
正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十分常见的γ-1型疱疹病毒,感染率多达90%[1]。EBV具有强大的诱导淋巴细胞恶性转化的能力,其致癌作用首次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中得以明确,随后在其他淋巴瘤中也相继报道,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及其他淋巴瘤亚型[2-3]。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EBV相关DLB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