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3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冠心病分类,将其分成3个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5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36例。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并比较三组冠心病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人群血清的 hs-CRP 水平。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 hs-CRP 水平为(5.4±3.1)m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 hs-CRP 水平为(8.6±4.2)mg/L;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 hs-CRP 水平为(21.8±10.3)mg/L。三种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 hs-CR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血清 hs-CRP 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且两者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 hs-CRP 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对患者血清 hs-CRP 的检测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为临床医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杜娟  高伟良  冯清洲  左右  刘晅 《临床荟萃》2011,26(23):2055-2057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与病情严重程度、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8例VAP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22例)和死亡组(16例)。采用微量双夹心免疫发光法分别于出现VAP后第1、3、5天进行血清PCT水平测定,同时检测并记录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结果死亡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2.20±0.69)μg/LVS(3.10±1.04)μg/L;存活组血清PCT水平随着感染控制后明显下降,死亡组无下降,两组治疗后第1、3和5天血清PCT水平分别为(2.20±0.69)μg/LVS(3.10±1.04)μg/L(1.39±0.48)μg/LVS(3.78±2.29)μg/L(0.82±0.30)μg/LVS(4.91±3.94)μg/L;第1天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420,P〈0.01)。结论血清PCT水平对早期判断老年V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6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20m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其差异。结果:氟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5.44±1.21)mg/L降至(4.02±1.08)mg/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5.12±1.34)mg/L降至(5.20±1.14)mg/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急性胰腺炎(AP)的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水平,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61例。分析它们与其他生化指标、AP 病情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SAP 组患者血清 PCT 及 CRP 水平分别为(7.86±2.38)μg/L 和(148.26±16.46)mg/L,明显高于 MAP 组的(5.22±2.13)μg/L 和(47.62±9.89)mg/L(P <0.01)。AP 患者血清 PCT 水平与 CRP 水平呈正相关(r =0.316,P <0.01),且两者与24 h APACHE II 评分、Ranson 评分、Balthazar CT 评分均呈正相关(P <0.05或<0.01)。结论检测 PCT 与 CRP 水平有助于判断 AP 病情发展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5.
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病变程度预测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顾分析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05-2-2008-8就诊的66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男51例,女15例),与同期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78例,男66例,女12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包括D二聚体、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水平在内的各项临床常用指标的差异,分析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病死相关性。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D-二聚体水平与病变范围呈正相关(r=0.412,P〈0.01),死亡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01)。结论D-二聚体是AAD患者的早期生物标志,D-二聚体的水平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该检测指标对判断病变范围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晓莉  王海峰  郑雪冰  周小煊 《临床荟萃》2009,24(22):1950-1953
目的 探讨急性药物中毒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2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24小时和72小时血清TNF—α和IL-8含量,42例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一般组(24例)和危重组(18例),按中毒种类分为安眠药组(18例)和农药组(24例)。结果危重组患者各时段血清TNF—α和IL-8含量均显著高于一般组(均P〈0.01);不同药物所致中毒患者之间血清TNF—α、IL-8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患者血清TNF—α、IL-8含量均随中毒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死亡组患者血清TNF-α IL-8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TNF-α(2.062±0.183)μg/L,vs(0.718±0.314)μg/L,IL-8(0.924±0.117)μg/L vs(0.716±0.083)μg/L(均P〈0.01)。结论 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在应激状态下细胞因子大量释放,血清TNF-α、IL-8含量随中毒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升高幅度与毒物种类无关,与预后呈负相关。血清TNF—α、IL-8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及监测其病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AMI患者进行血清CRP水平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结果AMI组CRP浓度为(34.11±5.17)mg/L,心肌炎组为(4.52±1.21)mg/L,健康对照组为(4.98±0.67)mg/L。AMI组与心肌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CRP水平有利于预测AMI患者的近期预后,CRP测定可作为AMI诊断、病情评估的一个新的标志物,对临床快速、准确诊断AMI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6±1.6)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3.6±1.3)]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3±1.8)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6±1.3)mg/L]与增厚患者[(6.8±1.2)mg/L],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蛋白与B型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5例AMI患者(AMI组)的血清白蛋白、BNP及hs—CRP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Simpson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另外选取50例非冠心病老年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依血清白蛋白水平不同将AMI患者分为正常血清白蛋白组(74例)和低血清白蛋白组(21例)两个亚组。结果AMI组血清白蛋白为(38.45±4.60)g/L,低于对照组(43.15±3.1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P〈0.001),低血清白蛋白组BNP[(5.24±1.71)ng/L]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4.17±1.6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0,P=0.009),低血清白蛋白组hs—CRP[(1.64±0.93)mg/L]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白蛋白组[(1.13±1.0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9,P=0.045),低血清白蛋白组左心室射血分数(49.10±11.63)%显著低于正常白蛋白组(54.6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8,P=0.025)。AMI患者血清白蛋白与BNP呈负相关(r=-0.465,P〈0.001),与hs-CRP呈负相关(r=-0.391,P〈0.001);hs—CRP与BNP呈正相关,(r=0.492,P〈0.001),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71,P〈0.001)。结论血清白蛋白浓度变化可作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海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9):F0003-F000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增强法检测35例急性脑出血(观察组)患者和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中hs-CRP水平,比较两者的差异,评价前者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中hs-CRP水平(2.41±1.6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71±0.62)mg/L(P〈0.01),但与脑出血量没相关性(r=0.064,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升高,但升高程度与脑出血量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5-2013-08因急诊胸痛24h内入院患者共285例,所有患者入院即抽血行全血D-二聚体快速测试,比较不同病因组D-二聚体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珚x±s及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R)进行描述,各组间D-二聚体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进一步两两比较;绘制D-二聚体水平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和似然比(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组(AAD)和急性肺栓塞组(APE)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胸膜炎及其他病因不明的急性胸痛病例组;AMI组D-二聚体水平大于心绞痛组(P〈0.01);D-二聚体界值250μg/L鉴别诊断AAD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随着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诊断AAD的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升高;低于500μg/L值能很好区分排除AAD,阴性预测值97.97%,对应阴性似然比0.02;在急性胸痛患者区分AAD诊断最佳临界点为982.5μg/L,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2±0.010(95%CI,0.953 0.991)。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胸痛患者中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方便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微小核糖核酸 (miR)-30a及 D-二聚体 (D-dimer, D-D)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12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AAD患者 152例和 6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AAD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 n=107例)和死亡组( n=45例),检测各组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预测 AAD死亡的价值。结果 AAD组血浆 miR-30a(1.93±0.78)及 D-二聚体(6.28±1.72μ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2±0.25,0.36±0.08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58, 16.814,均 P<0.001)。死亡组血浆 miR-30a(2.42±1.13)及 D-二聚体( 8.62±2.24μ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 1.30±0.56,3.64±1.3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624, 14.735,均 P<0.001)。ROC曲线显示, miR-30a及 D-二聚体两项联合预测 AA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 0.936,95%CI: 0.875~ 0.992)最大,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4.0%,88.6%。结论 AAD患者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两项联合检测对 AAD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玥 《临床荟萃》2014,29(2):168-17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bg)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关系。方法在我院就诊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和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和健康对照组的Fbg,Hcy和hsCRP水平变化,观察Fbg,Hcy和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hsCRP,Fbg,Hcy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15.8±2.94)mg/L vs(2.74±0.96)mg/L,(4.67±1.18)g/L vs(2.36±0.82)g/L,(24.3±6.83)μmol/L vs(6.83±1.83)μmol/L vs(1.37±0.32)mm vs(0.76±0.16)mm(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根据IMT划分为:IMT1.0mm为26例,1.0mm≤IMT1.2mm为43例和IMT≥1.2mm为96例。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Fbg和Hcy水平出现明显升高,(7.98±1.76)mg/L vs(12.87±2.87)mg/L vs(19.28±3.13)mg/L,Fbg(2.45±0.97)g/L vs(4.58±1.04)g/L vs(5.31±1.25)g/L and Hcy(10.87±2.76)μmol/L vs(22.94±6.28)μmol/L vs(28.68±7.03)μmol/L(P0.05或0.01)。急性脑梗死组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严重程度分为Ⅰ级29例,Ⅱ级35例和Ⅲ级32例。随着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hsCRP(14.65±2.97)mg/L vs(19.43±3.26)mg/L vs(23.31±3.02)mg/L,Fbg(4.41±1.18)g/L vs(5.33±1.21)g/L vs(6.10±1.32)g/L和Hcy(22.87±5.87)μmol/L vs(28.47±6.92)μmol/L vs(34.18±7.12)μmol/L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Fbg和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斑块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8例,与50例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NSTEMI组(P<0.05)和UAP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对ACS的防治和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凝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用于检测急性心肌梗死与肝硬化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肝硬化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设置对照(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 AT-Ⅲ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血凝仪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的 AT-Ⅲ浓度分别为(251.2±58.5)mg/L、(228.0±22.6)mg/L,生化仪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肝硬化患者的 AT-Ⅲ浓度分别为(255.6±54.3)mg/L、(230.3±23.1)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AT-Ⅲ浓度均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自动血凝仪和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AT-Ⅲ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与肝硬化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连接蛋白(Fn)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AMI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21例作为研究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患者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外周血浆Fn的水平。并且与健康成人(对照组23例)做对比分析。结果 AMI患者在发病(6.25±2.98)h后血浆中Fn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02.51±31.52)mg/L vs.(229.47±20.67)mg/L,P<0.05)],在(16.17±2.14)h后血浆中Fn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99.48±106.55)mg/L vs.(229.47±20.67)mg/L,P<0.05]。结论血浆中Fn的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对预测及诊断AMI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率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率水平分为研究组(患者心率大于或等于80次/分钟)和对照组(患者心率小于80次/分钟),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并比较住院期间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并发症发生恃况。结果研究纽CK—MB(164.5±67.7)U/L和TnI峰值(47.1士30.5)%均明显高于对照纽CK—MB(131.8±71.8)U/L和TnI峰值(33.9±2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LVEF(49.2±9.8)ng/m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4.5±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IABP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护理需重视心率变化,出现心率加快的患者应及早通知医生给予适当药物控制,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张小乐  苏永才  邓斌  冯新武  苏良献 《临床荟萃》2012,27(19):1667-1670
目的 分析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面积及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评价BNP在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短期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非心力衰竭初发AMI患者82例,按照心电图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比较各组BNP水平;并按照BNP水平分为BNP<100 ng/L组,BNP≥100~200 ng/L组和BNP≥200ng/L组,比较各组MACE的发生率.结果 STEMI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NSTEMI组,(208.4±180.2)ng/L vs(93.6±76.8)ng/L (P<0.01).BNP≥200 ng/L组MACE发生率高于BNP≥100~200 ng/L组和BNP<100ng/L组(分别为46.2%,8.33%,3.12%;P<0.01).BNP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相关(HR=0.985,95%可信区间CI=0.973~0.996;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近期MACE发生率越高,高BNP水平是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率相关的危险因素.BNP测定有助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王建军  王文武  刘柱 《临床荟萃》2012,27(15):1292-1295
目的 探讨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血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正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CHF急性加重期[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患者62例.血BNP水平正常的18例为研究组(BNP<100 pg/L),血BNP水平明显升高的 44例为对照组(BNP>100 pg/L).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从而得出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CHF急性加重期血BNP正常的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经(left veil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大于对照组,(65.44±2.04) mm vs (63.48±2.50) mm(P<0.05).研究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低于对照组,(21.06±3.45)% vs(32.25±4.05)%(P<0.05).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日长于对照组,(22.56±3.29)d vs (15.43±2.42)d(P<0.05).研究组服用美托洛尔的最大耐受剂量低于对照组,(12.50±4.79) mg vs(24.94±6.80) mg(P<0.05).随访2年期间研究组因心源性死亡15例,对照组因心源性死亡6例(P <0.01).两组在LVEDd、LVEF、住院时间、美托洛尔耐受最大剂量、随访2年心源性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BNP降低为预测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r =4.266,OR=71.208,95%CI=1.200~4224.226,P<0.05).结论 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CHF急性加重期(NYHAⅢ~Ⅳ级)血BNP正常的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更严重,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DD)在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人(对照组)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及AMI患者血浆DD含量(AMI患者发病后进行连续测定),并比较其结果。结果对照组、心绞痛患者、OMI患者、未接受溶栓的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DD含量分别为0.41±0.30mg/L、0.55±0.36mg/L、0.60±0.48mg/L、1.01±0.52mg/L和2.91±1.04mg/L。与对照组相比较,心绞痛组和OMI组DD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未溶AMI组和溶栓AMI组DD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溶栓AMI组DD含量显著高于未溶AM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血浆DD测定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指标,对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