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语言对中风病人136例进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其中75例同时作脑电地形图检查及同步脑电检查,全部病人均作头颅C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与/或头颅CT显示的不同部位,将病人组分为8组,分析其SSEP与BEAM的特点。脑干病变多影响P14,额叶病变多影响P22,丘脑病变多影响N16,皮层下病变多影响N16、N18、N19,顶叶病变多影响N20、P40,异常率为100%,同时作BEAM结果,异常率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肢短梁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方法:采用多导组合法对22例受试者下肢SLSEP检测。结果:N27(颈髓电位)21例以均可引出IP(腰髓电位)22全均可引出,Guo窝电位只要是电极安放合适,正常人各例均可引出。t检测结果,发现不同导7记录的P40P累进不一。其中PZ-FPZ导与C1’-C2’或(C2’-C1’)可引出P40。结论:建议P40可再建一C1’-C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ISEP)对评价老年糖尿病(DM)患者躯干神经功能障碍的价值,并分析引起EISEP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地52例正常人,35例老年DM病人在双侧第3、5、7、9肋间隙刺激,皮层C1、C2记录恨电位一、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蜗电图、视觉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查,并分析与血液生化检查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DM病人ISEP异常26例,异常率74%。与正常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LSEP在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SLSEP检查结果分为SLSEP正常或轻度异常的Ⅰ组(49例)、SLSEP中度异常的Ⅱ组(43例)及SLSEP重度异常的Ⅲ组(39例)。分析3组不同观察时间点间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并探讨SLSEP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组治疗前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3组间入组时、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PRESSS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组最低、Ⅲ组最高(P0.05)。同时,SLSEP与入组时PRESSS评分、NIHSS评分及3个月后PRESSS评分、NIHSS评分均呈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SLSEP与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及神经损伤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患者预后的预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对72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其中57例还同时测定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并和5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脑血管病患者瘫痪侧上肢MEP异常表现为刺激无反应或皮层潜伏期延长和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和健侧比较差异有极高度显著性(P<0.001),瘫痪侧下肢MEP异常表现为刺激无反应或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和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EP和SSEP异常率在脑出血与脑梗塞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本文提示MEP和SSEP分别能客观地反映脑血管病愈者中枢运动传导通路和中枢感觉通路功能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体感脊髓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监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感脊髓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监测的实验研究菅凤增刘树山沙成姜宏志袁庆国一、材料与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42只,雌雄不拘,体重275~400g,水合氯醛(350~400g/kg)腹腔麻醉后,动物置腹卧位,暴露下胸两节段脊髓硬脊膜,并在硬脊膜外头尾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病人术后1周内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63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1周内使用正中神经电刺激监测SSEP,分析N13、N20波形分级,5~6级为波形分级良好。术后1个月采用GCS评分评估意识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GOS评分评估预后,GOS评分4~5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N13、N20分级与术后1个月GC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0、0.687;P<0.05),与术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4、0.322;P<0.05)、mRS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577、-0.444;P<0.05)。N13、N20分级良好与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4、0.247;P<0.05)。N13、N20分级良好预测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的阳性率为65.0%、55.6%。结论 相较于GCS评分,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术后1周内SSEP检测N13、N20分级,有更好的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静脉麻醉下运动诱发电位(MEP)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监测应用于脊髓髓内肿瘤手术的优越性、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术中行SEP和MEP联合监测,参照McCormick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脊髓功能的改变和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例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8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下降者与诱发电位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对脊髓髓内肿瘤手术进行SEP与MEP监测有利于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结果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7名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检测,其中57例还同时测定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并和5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脑血管病患者瘫痪侧上肢MEP异常表现为刺激无反应或皮层潜伏期延长和中枢传导时间处长,与正常对照组和健侧比较差异有极高度显著性,瘫痪侧下肢MEP异常表现为刺激无反应或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和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通过经皮恒流电刺激胫后神经,采用髂棘,脐部和头皮Fpz作参考电极,分别于第4腰柱棘突,第12胸椎棘突和头皮Cz’置记录是极,依次记录CE、N24和P40电位之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健康成人和29例经核磁共振证实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病变患者。结果:(1)CE、N24和P40电位均异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病变;(2)CE正常,N24和P40异常,见于腰  相似文献   

12.
脊髓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30例脊髓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连续监测的临床研究结果。SEP记录包括脊髓SEP(SSEP)和皮层SEP(SCEP)。麻醉药物对SEP有一定程度影响,SCEP相对较大。认为,至少术中SEP潜伏期延长不超过8%和波幅降低不超过50%,不会引起术后并发症,超过该范围由于病例较少,尚不能肯定与预后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术中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脊髓功能,预防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33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8只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余25只根据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节段性脊髓供血动脉的条数分为5组(n=5),分别为1~5根组.记录各组动物麻醉后基线诱发电位,血管结扎后急性期诱发电位,结扎后30 min、2 d后诱发电位.动物麻醉清醒后、血管结扎后2 d时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并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行HE染色. 结果 潜伏期对缺血性损伤不敏感,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2、3、4根组均观察到急性期波幅先降低又逐渐恢复趋势,波幅的变化可以反映脊髓的病理损害程度和运动功能. 结论 缺血急性期CSEP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波形记录的信号需要平均化过程,造成结果 解释的延迟,术中应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药物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术后立即给小檗胺或尼莫地平1次,术后2、4、8小时各给同样药1次,以后每日2次给药,至术后2周。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周在麻醉状态下进行SEP检查。结果脊髓损伤后4周各组实验动物的SEP潜伏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延长,脊髓传导速度明显下降。大剂量小檗胺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潜伏期及损伤部位的传导时间均明显缩短,损伤部位的传导速度明显加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EP能客观评价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对脊髓损伤后药物疗效观察有一定的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癫痫发作时大脑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对红藻酸致痫大鼠发作前、发作期、发作间期经正中神经刺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癫痫发作期其SEP的改变为N_1、P~1波的峰潜伏期(PL)延长,波幅(Amp)降低,有3例波形缺失.其机制分析与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无毒性作用及继发性缺血、缺氧致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风病人136例进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检查(SSEP),其中75例同时作脑电地形图检查(BEAM)及同步脑电检查(EEG),全部病人均作头颅C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与/或头颅CT显示的不同部位,将病人组分为8组。分析其SSEP与BEAM的特点。脑干病变多影响P_(14),额叶病变多影响P_(22),丘脑病变多影响N_(16),皮层下病变多影响N_(16)、N_(18)、N_(19),顶叶病变多影响N_(20)、P_(40),异常率为100%。同时作BEAM结果,异常率为97.3%,同步EEG异常率为88%,头颅CT10例阴性,异常率86.6%,四种检查异常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方法:对40例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患者进行临床,CT及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分析,结果:高血压,卒中史为MID的重要危险因素。MID临床表现为智能障碍而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则较轻微,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额叶,颞叶,且双侧梗死较单侧梗死更多见。  相似文献   

18.
经腹脊髓损伤后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犬作经腹脊髓损伤在不同压强下观察体感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记录12只狗在不同的损伤强度(32、36、40kPa)下的脊髓诱发电位(SCE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改变。结果:狗的脊髓受压后SCEP和CSEOP的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其发迹有显著性意义,而P波和N波之间改变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敏感性性SCEP比CSEP相对较高,,对脊髓损伤预后的评估CS  相似文献   

19.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监护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展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护监髓损伤,判断损伤程度及确定脊髓损伤的警戒线。方法采用42只家犬 ,分别造成静压型和加速压迫型脊髓损伤,术中CSEP动态监测。并观察术后1-3个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分析脊髓痨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说明体感诱发电位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及文献报道确诊的11例脊髓痨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特点。结果:(1)脊髓痨的主要临床特征行走不稳、下肢深感觉障碍、跟膝反射减弱或消失及闭目难立试验阳性。(2)全部血和脑脊液的梅毒抗体均为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细胞数增多(单核细胞为主)。(3)肌电图不支持周围神经受损。(4)胸段脊髓核磁共振成像(MRI)无特殊发现。(5)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4例有异常改变。结论: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是确诊脊髓痨的重要依据;脊髓痨MRI检查无特殊改变。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诊断、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