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决新生儿在冬季输入室温液体时造成体温下降的发生 ,作者进行了对照研究 ,实验组 10 0例运用恒温加热器对液体进行加温至 37℃ ,对照组 10 0例按常规法输液 ,两组均在输液前后测肛门体温。结果 :实验组 10 0例 ,输液前后体温经 X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果提示 ,加热输液可避免冷液体输入新生儿体内后造成低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输液加温仪在新生儿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生儿手术中除使用常规保温措施外,加用输液加温仪对输入液体进行加温。经临床观察,使用输液加温仪实验组病人术后平均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输液对术中病人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远祝 《中原医刊》2006,33(23):47-48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输液对手术病人体温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按手术部位不同分为下腹部手术实验组、对照组;下肢手术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病人入手术室和术终记录肛温和腋温,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经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的年龄、输入液体量及手术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病人手术前后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体温低于术前体温。下腹部手术术前、术后肛温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温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体温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下肢手术实验组术前、术后肛温与腋温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热静脉液体不仅可避免因所输液体温度低而引起的肢体发凉、发麻、寒战,还可以防止术中体温下降。  相似文献   

4.
输液加温法预防术中、术后寒战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卢贵明  黄锦联 《河北医学》2002,8(6):515-517
目的:观察术中输入加温液体对术中、术后寒战的预防作用。方法:60例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手术种类、麻醉方法及ASA分级无差异,输入液体的量与速度无差异。实验组输入的液体和库血,均通过八达输液加温仪将输出端的液体加温至32-36℃,对照组输入室温的液体和未经加温处理的库血。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30min、60min、120min,术终、术后30min、60min记录患者的鼻咽温及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60min至术后60min各个时段的鼻咽温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各个时段寒战的发生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术中使用输液加温法可预防术中体温的降低,从而减少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加温输液对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温液组进入手术室后通过液体加温器,输入37~38℃液体。室温组不使用加温器进行输液。对两组患者进行体温与一般状态的观察。结果:温液组的患者与室温组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年龄以及输入液体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肛温变化,寒战发生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输液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油浴对体温的影响.方法将316例正常新生儿分为油浴组与对照组,油浴组158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用消毒液体石蜡油进行油浴,对照组158例正常新生儿按常规处理,观察2组新生儿体温的变化.结果油浴组与对照组在出生后2 h体温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液体石蜡油可有效去除新生儿体表和头部的羊水和血迹,减少蒸发散热,使体温回升快,具有保温作用[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低瓶法配合变换手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住院患儿1 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每组60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由同一操作者进行.结果 实验组一针成功率93.9%,对照组一针成功率87%,(x=17.098,P=0.002),实验组液体外渗率3.0%,对照组液体外渗率11%(x=29.490,P=0.000);实验组针头脱管率1.0%,对照组针头脱管率8.9%,两者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x =238.570,P<0.01).结论 采用低瓶法配合变换手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使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一针穿刺完成输液计划明显提高,提高了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和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输血输液加温器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异位妊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手术中应用输血输液加温器输液,对照组常温下直接输入液体.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中体温降低、寒颤、血压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正确合理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是有效的,使患者所要输入的液体接近人体的体温,从而起到保暖作用,避免术中血压迅速下降、体温降低、寒颤的发生;同时,降低了患者耗氧量,尤其是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时能及时输入库血,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提高新生儿术中护理质量。方法选择全麻下新生儿腹部手术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腹部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40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测量并记录每例患儿进入手术室即刻、术中、术后的体温。结果对照组术中、术毕体温较术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而实验组和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分别为42.5%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诸多因素可引起新生儿术中术后体温过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是降低低体温发生率,保证新生儿手术顺利完成,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输液部位涂擦扶他林软膏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对200例输入刺激性液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 观察组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在穿刺点下2cm处沿着静脉走向10cm范围内涂擦扶他林软膏,每4小时1次直至输液完毕.对照组输液时不作任何干预.观察两组输液部位疼痛的发生及局部红肿情况.结果 2组患者疼痛及局部红肿出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输液部位涂擦扶他林软膏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金玲  曹立杰 《中外医疗》2011,30(22):102-102
研究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将30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头皮、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对2组输液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每次留置时间长短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出现局部液体渗漏、赌管、脱管、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油浴后对体温的影响。方法:将400例正常新生儿分为油浴组与对照组,对20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用消毒液体石蜡油进行油浴,对20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按常规处理,观察两组新生儿体温的变化。结果:油浴组与对照组在出生2h后体温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液体石蜡油可有效去除新生儿体表和头部的羊水和血迹,减少蒸发散热,使体温回升,具有保温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液管固定装置在小儿头面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01月-2006年12月将160例头面部烧伤小儿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采用输液管固定装置固定输液针头和对照组80例采用胶布固定输液针头,观察两组固定成功的次数、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2种固定方法在固定成功率和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液体外渗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验组固定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液体外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固定效果好,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油浴对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通过对新生儿皮肤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探讨做油浴与不做油浴对新生儿的体温影响。方法:将200例正常新生儿分为油浴组与对照组,对10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用消毒液体石蜡油进行油浴作为油浴组,对10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后按常规处理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新生儿体温变化。结果:油浴组与对照组在出生后2h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液体石蜡油可有效去除新生儿体表和头部的羊水胎脂和血迹,减少蒸发散热,使体温回升快,具有保温作用[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法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门诊输液室的输液患者200例分成每组各有100例患者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常规排气方法用于对照组,将改良排气方法用于实验组。对2组的排气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一次性排气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排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排气方法可以使一次性排气成功率得到提高,使排气时间得以缩短,减少液体损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应用效果.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新生儿180例,随机选择9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四肢静脉穿刺输液.比较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留置针脱落、静脉炎、药物外渗、留置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留置针穿刺输液过程中,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能防止留置针脱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并且可以延长留置时间.该穿刺操作简便易行、易学、无需特殊的设施设备,经济实用,纸胶布,适宜在新生儿病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择期剖宫产术前输液补糖对降低产妇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影响.方法 122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健康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所有产妇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禁食≥8 h.实验组术前3 h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复方乳酸钠注射液500 ml,对照组未给予输液补糖,测定两组术前产妇即时血糖、新生儿出生30 min未开奶血糖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产妇和新生儿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低血糖发生率为6.7%(4/63),对照组产妇低血糖发生率为35.6%(2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为3.1%(2/63),对照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为32.2%(1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择期剖宫产术前输液补糖,能明显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的血糖,降低其低血糖的发生率,宜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谭会 《大家健康》2016,(1):272-273
目的:探究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管理中风险理念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新生儿输液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21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 ,实验组应用风险护理管理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在输液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患儿护理后家长满意度为95.2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95% ,组间比较 ,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 );实验组新生患儿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4.29 ,% ,对照组新生患儿为52.39%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新生儿输液患儿应用风险理念管理 ,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机率 ,提高新生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大隐静脉、足背静脉输液用压舌板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成100例实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对照组用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先穿刺后固定,观察两组穿刺成功例数、静脉固定时间和漏针次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和两针或两针以上穿刺成功例数分别为88例、61例和12例、39例;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固定时间分别为(68.9±11.5) s和(90.0±12.5) s;实验组和对照组漏针次数分别为12次和30次。两组比较,实验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多。实验组静脉固定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静脉固定时间短。结论:大隐静脉、足背静脉输液用先固定再行静脉穿刺的方法,较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次数方面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液管固定装置在小儿头面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01月~2006年12月将160例头面部烧伤小儿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采用输液管固定装置固定输液针头和对照组80例采用胶布固定输液针头,观察两组固定成功的次数、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2种固定方法在固定成功率和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液体外渗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验组固定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液体外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固定效果好,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