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维甲酸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所致胃粘膜上皮细胞损伤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维甲酸预防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体外培养胎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胃粘膜细胞先用10^-5M或10^-6维甲酸预处理4h,再给MNNG,细胞增殖速率、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非程序DNA合成(UDS)水平、质脂过氧化物和ras p21含量均显著低于MNNG组(P〈0.05 ̄0.01)。结果提示,维甲酸对MNNG诱导的胃粘膜上皮细胞损伤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胃粘膜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要经历一些癌前期变化。若能对癌前病变加以确定,并密切观察随访与处理,实为降低胃癌发病率、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一条有效途径。1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分型组织学分型:传统上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和研究仅局限于经典的腺瘤样异型增生,通过连续切片观察,发现早期微小癌灶与此种增生有移行者并不多见。最近Murayama等发现,有数种形态上不同于经典异型增生的胃粘膜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国内外病理学家将胃粘膜异型增生分为五种组织学类型,即腺瘤型、隐窝型、再生型、…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血液动力学的MR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癌前病变血液动力学的特征。方法用MR灌注扫描(MR perfusion,MRP)的方法对实验诱发大鼠肝脏的HCC癌前病变阶段到癌变阶段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在MR T2WI检出并与病理对应良好的46个结节中有9个再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RN)、22个HCC癌前病变即发育不良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10个早期HCC和5个HCC。RN、DN、早期HCC和HCC结节及邻近肝实质的平均阳性强化积分值(positiveenhancement integral,PEI)分别为205·67±31·17、161·94±20·74、226·09±34·83、491·86±44·61、204·84±70·19。将结节PEI值和结节旁肝组织PEI值对比,发现9个RN与邻近肝实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30,P=0·06),MRP图像的动脉期和门脉期RN均呈等信号;DN较邻近肝实质低,并有统计学意义(t=-3·64,P=0·02),DN的血流灌注曲线于动脉后期较邻近肝实质下降,MRP图像动脉期呈等信号,门脉期为低信号。10个早期HCC中4个结节表现为低灌注,PEI值低于邻近肝实质,动脉期呈稍低信号,门脉期为等信号;6个早期HCC显示为稍高灌注,PEI值稍高于邻近肝实质,动脉期为稍高信号,门脉期呈稍低信号。5个HCC呈典型的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相对低信号,结节灌注曲线动脉段较邻近肝实质有明显抬高,结节较邻近肝实质的PEI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2)。结论MRP能反映HCC癌前病变结节演变过程中血流的改变,HCC的血流灌注量较邻近肝实质明显增多;DN的血流灌注量较邻近肝实质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旨在建立爆破声所致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以国标Wiste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声刺激组.采用56式冲锋枪射击时产生的噪声110 dB(A)为施加因素,将大鼠禁食24 h后连续噪声刺激12 h,观察胃粘膜损伤情况及胃粘膜组织和细胞结构变化.结果 声刺激组产生明显的急性胃粘膜损伤,其溃疡指数(8.4±0.6)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1.结论 爆破声刺激大鼠可成功地产生急性胃粘膜损伤动物实验模型,为探讨其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6.
为探讨奥曲肽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对大鼠严重脑损伤后应激性胃粘膜损害,给予不同剂量的奥曲肽(4μg·kg~(-1)·12h~(-1)和6μg·kg~(-1)·12h~(-1))治疗,测定胃粘膜血流(GMBF)等多项指标,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法莫替丁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奥曲肽治疗组能显著减轻胃粘膜损害指数(P<0.01),增加GMBF(P<0.01),升高跨胃粘膜电位(P<0.01),增加胃粘膜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P<0.01)。奥曲肽具有良好的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对治疗大鼠重度脑损伤后所致胃粘膜损害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低压缺氧对大白鼠胃酸和粘液分泌影响的形态定量研究施华强,孟如松病理科主题词胃液,动物疾病模型,胃粘膜,减压病飞行员因内科疾患停飞者,胃肠道疾患居首位[1]。高原地区胃镜普查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2]。上述资料提示: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重度脑外伤后胃不同时间胃粘膜血流量(GMBF)、胃泌酸变化与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关系。方法:将4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伤后30min组、1h组、2h组、4h组、8h组及16h组;采用液压打击脑外伤动物模型装置,制出重度颅脑伤模型,观察各组动物的GMBF、胃液pH值及粘膜损伤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致伤后30min组GMBF明显升高(P<0.01),1h组GMBF明显降低(P<0.01);伤后30min组胃液pH明显降低(P<0.01),随后逐渐增高,伤后16h组胃液p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外伤1h后,胃粘膜损伤指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结论:大鼠重度脑外伤后,GMBF一过性增高后明显降低,胃液pH明显降低后逐渐升高,胃粘膜损伤指数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10.
11.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随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33例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经光动力治疗(PDT)后1~7年的随访结果。单纯PDT治愈率60.6%,复发率39.4%。结果提示对复发病例采用综合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全膀胱辐照光动力学阻断膀胱癌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膀胱癌常表现为多灶性,如何治疗癌前病变是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我们根据先前的研究结果,应用激光全膀胱辐照加血卟啉衍生物的方法,对膀胱癌前病变进行阻断性治疗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组1作为对照仅给予致癌物亚硝胺(BBN);组2除给予BBN外,还在2组停止BBN后进行全膀胱辐照光动力学处理一次。致癌物BBN的剂量为30mg/kg体重,每周3次共24周。其后,组2鼠腹腔注射血卟啉衍生物HpD,20mg/kg体重,48小时后用激光辐照全膀胱壁,光能量密度约为40J/cm~2。第11个月后处死动物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膀胱癌的发病率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69.7%(x~2=6.09,P<0.05)。作者认为,如果进行2次以上全膀胱激光辐照光动力学处理,膀胱癌变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上述结果为临床预防膀胱癌的复发、提高治愈率提供了应用光动力学疗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食管黏膜非癌性病变临床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黏膜非癌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 ,以引起对该群体疾病的重视 ,为食管癌前病变提供防治依据。方法 对 5 113例胃镜检查的病人 ,常规食管黏膜活检 ,病理切片 ,HE ,AB ,PAS染色。结果 在 5 113例食管黏膜标本中 ,共检出食管黏膜非癌性病变 5 2 8例 ,其中各类原因引起的食管炎 45 6例 ,占非癌性病变的 86.3 6% ;Barrett食管 46例 ,占 8.71% ;食管黏膜白斑 15例 ,占 2 .84% ;食管憩室 6例 ,占 1.14 % ;食管囊肿 5例 ,占 0 .95 %。结论 食管黏膜非癌性病变是病因不一、组织结构不同的一大类病变 ,其中食管黏膜白斑、Bar rett食管等则是癌前病变 ,因此 ,提高对该类病变的防范和诊治同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治疗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及病理确诊的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和鳞癌患者各1例,静脉注射光敏剂PSD-007 5 mg/kg后6 h,应用波长630 nm的半导体激光以点状光纤照射,激光功率密度150 mW/cm2,每个光斑照射10~30 min,能量密度90~270 J/cm2。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术后4~5周进行近期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例患者累计治疗18处病灶,其中15处病灶经1次治疗,2处病灶经2次治疗,1处病灶经3次治疗后痊愈,未见瘢痕形成。2例患者病灶愈合后均无口腔功能及感觉变化。结论光动力疗法具有靶向性好、选择性高、安全可靠、创伤小、可重复应用和对口腔功能无明显损害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值得推广的治疗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口腔癌的高效疗法。 相似文献
15.
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DNA、AgNORs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DNA含量、AgNORs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采用比色分析法测定胃癌20例,胃癌前病变12例及正常胃黏膜14例细胞核DNA含量;并通过银染技术对细胞核仁组成区AgNORs的数量、大小及形态进行观察。结果 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癌的DNA含量分别为(1.53±1.03)mg/L,(3.18±0.41)mg/L,(4.73±0.65)mg/L;AgNORs数量分别为1.57±0.24,3.24±1.08,4.43±1.60;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1.01±0.17)μm,(1.41±0.38)μm,(2.52±0.62)μm;异形率分别为(10.8±1.2)%,(18.8±2.2)%,(36.4±3.4)%。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过程中DNA含量,AgNORs数量、大小、形态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雀斑、咖啡斑及蓝黑色纹身等不同色素性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应用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色素性病变患者3 268例的临床疗效,针对不同的病变类型选择采用不同的治疗参数。每个疗程观察4~6个月。根据治疗前后照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Q开关红宝石激光对雀斑、咖啡斑效果最好,一次治愈率达99.8%;对太田痣、纹身经4~8次治疗也达到满意效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色素性病变安全、有效,治疗次数与疗效成正相关。对表皮层色素性病变治疗次数少;对真皮层色素性病变治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Nd:YAc激光照射家兔、犬和成人喉标本,探讨了Nd:YAG激光照射治疗鼻、咽喉疾患的能量密度,即一定的能量密度有一定的治疗效应和组织学改变。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酒精性肝炎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IL-22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50只,利用酒精、高脂饲料以及碳酰铁联合诱导建立酒精性肝炎模型,分别在第16周,24周,32周时检测血清转氨酶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在确定出现酒精性肝炎病理变化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0只)以及IL-22治疗组(10只),IL-22治疗组尾静脉注射重组hlL-22蛋白(0.5mg/kg),隔天给药,共注射10次,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测定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1.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水平,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增加,血清转氨酶呈进行性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由小泡状肝脂变逐渐进展为大泡状肝脂变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Mallory小体的形成,表现为典型的酒精性肝炎病理学改变。II。-22治疗可以降低血清转氨酶,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酒精、高脂饲料以及碳酰铁联合应用可以诱导大鼠酒精性肝炎模型,IL-22治疗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炎的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提示IL-22可以作为酒精性肝炎治疗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光动力疗法对犬正常呼吸道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PDT在呼吸道应用的安全性,作者等将PDT用于正常犬呼吸道,观察比较常规静脉注射HpD、局部注射HpD、不注射HpD在不同功率密度的630nm波长激光照射下的组织反应。观察分照射后即刻,1天至4周,肉眼和光镜下组织学改变。实验证实正常呼吸道粘膜在全身给药后48小时照光仅有轻微的光敏损伤,照射激光的功率密度高于500mW/cm~2时,则产生明显的非特异性组织热损伤。因而在谋求真正的PDT作用时,激光的功率密度不宜超过500mW/cm~2。本文对光敏损伤与热损伤以及在呼吸道中PDT所使用的照射光功率密度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温热疗法对S180肿瘤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温热疗法对小鼠 S180肿瘤模型的治疗效果。 方法 30只 S180小鼠随机分 2组 :单纯热疗组 ,对照组 ,每组 15只。处理后 10 d处死动物 ,分离瘤块称湿重 ,并作病理检查。 结果 两组肿瘤湿重各为 (1.2 4± 0 .4 3) g和 (2 .31± 0 .2 2 ) g,热疗组肿瘤湿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病理检查见热疗组肿瘤存在明显坏死。 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温热疗法具有较好的抗癌效果 ,可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