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K19-mRNA的表达及其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43例肺癌患者、1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和13例健康人外周血CEA-mRNA、CK19-mRNA的表达,结合肺癌患者常规病理检查、肿瘤类型、临床分期对检测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3例肺癌外周血标本中CEA-mRNA阳性21例(48.8%),CK19-mRNA阳性24例(55.8%);12例肺良性病变中CK19-mRNA阳性1例(8.3%),CEA-mRNA均为阴性;13例健康人外周血中CEA-mRNA、CK19-mRNA的表达均为阴性.在小细胞肺癌、腺癌、鳞癌中,CEA-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7%、81.3%、33.3%,CK19-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50.0%、66.7%.Ⅲ、Ⅳ期肺癌CEA-mRNA和CK19-mRNA的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结论CEA-mRNA、CK19-mRNA可作为标志物来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1例肺癌患者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MUC1基因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术前10例NSCLC患者检测到外周血肺癌微转移,外周血微转移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中未检测到MUC1 mRNA表达.结论MUC1基因mRNA 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例胃癌患者与9例良性胃疾病患者手术标本中的Survivin mRNA表达并随访3年,将其表达及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Surviving mRNA的阳性率(70.7%)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7.1%)和良性胃疾病患者组织Survivin mRNA表达的阳性率(1/9)(P<0.005)癌旁正常组织与良性胃疾病组织Survivin mRNA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Survivin mRNA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表达强度与年龄、性别、病理分型、分期、解剖部位及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均无明显关系(P>0.05),但与预后有明显关系(P=0.001 8)。结论胃癌组织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可以作为胃癌诊断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之一,且可独立作为预测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宫颈癌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MMP-9mR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30例及妇科良性肿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MMP-9mRNA表达情况,分析MMP-9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外周血MMP-9mRNA阳性检出率80.00%(24/30);对照组外周血MMP-9mRNA阳性检出率46.67%(14/30);研究组外周血MMP-9mRNA阳性检出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病理分化、淋巴结转移是影响MMP-9mRNA表达的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是导致MMP-9mRNA表达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宫颈癌患者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MMP-9mRNA有助于对患者肿瘤微转移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与干预,以减少患者肿瘤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MAGE—3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以MAGE 3基因编码的肿瘤抗原作为靶点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 3种人肺癌细胞系和 5 6例NSCLC标本及相邻正常肺组织标本MAGE 3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 ,3种人肺癌细胞系均表达MAGE 3mRNA ;5 6例NSCLC标本中 ,30例表达MAGE 3mRNA ,其中鳞状细胞癌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癌的表达率 (P <0 .0 1) ,而相邻正常肺组织均不表达MAGE 3mRNA。MAGE 3mRNA在NSCLC中呈高比例表达 ,提示该基因编码的肿瘤抗原可以作为对NSCLC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攻击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和评估手术切除和微波固化两种治疗方法对肝癌细胞血行性播散的影响。方法 应用巢式RT PCR检测治疗前外周血AFP mRNA、MAGE 1 mRNA和MAGE 3 mRNA表达均为阴性的92例TNMⅡ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及10例良性肝病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 直径≤3cm的TNMⅡ期HCC微波治疗后外周血AFP mRNA、MAGE 1 mR NA和MAGE 3 mRNA表达总阳性率为4 35%(1/23),手术治疗后总阳性率为30 43%(7/2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 05)。直径>3cm的TNMⅡ期HCC微波治疗后外周血AFP mRNA、MAGE 1 mRNA和MAGE 3 mRNA表达总阳性率为21 7%(5/23),手术治疗后总阳性率为34 8%(8/2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对照组三项指标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手术与微波治疗均可能导致医源性癌细胞血行播散,直径≤3cm的TNMⅡ期HCC微波治疗引起的肝癌细胞血行性播散概率较手术治疗低,但对直径>3cm的TNMⅡ期HCC而言,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组干扰素 -γ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IL - 4和IL - 10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哮喘患者9例、正常人 5例的外周静脉血 ,ficoll-hypaue密度梯度离心分离PBMC ,分为 2组进行培养 ,A组加入rIFN -γ ,0 .2U·μl-1;B组为不加rIFN -γ的对照组。在 3 7℃ ,5 %CO2 培养箱中培养 48h后 ,用RT -PCR方法检测PBMCIL - 4和IL - 10mRNA表达。结果 :哮喘患者PBMCIL - 4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IL - 10mRNA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rIFN -γ作用于PBMC 48h后 ,哮喘患者PBMCIL - 4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 (P <0 .0 5 ) ,IL - 10mRNA的表达明显上升 (P <0 .0 5 ) ,而健康者PBMCIL - 4和IL - 10mRNA的表达均无显著改变 (P >0 .0 5 )。结论 :rIFN -γ可能通过下调哮喘患者PBMCIL- 4mRNA的表达、上调IL - 10mRNA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与肺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66例,病理分类为腺癌81例,鳞癌44例,小细胞癌l4例,腺鳞癌l2例,复合性小细胞癌11例,其他4例;无转移109例,有转移57例。以同期医院体检健康者36例作为正常对照者。用γ放射免疫测定肺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CEA、CA15-3、NSE和CYFRA21-1含量,同时比较各期肺癌之间、有无转移之间这些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Ⅰ期者占10.24%(17/166),Ⅱ期者占7.23%(12/166),Ⅲ期者占36.75%(61/166),Ⅳ期者占45.78%(76/166)。随肺癌分期增加,各肿瘤标志物血清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肺癌分期越晚,肿瘤标志物阳性率越高(P<0.05)。57例(27.67%)肺癌确诊发生转移,转移后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YFRA21-1)含量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P<0.01)。以对照组和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联合检测CEA、CA15-3、NSE和CYFRA21-1含量优于单一检测,其灵敏度(71.93%)提高和假阴性(28.07%)降低,但特异度(97.25%)、假阳性(2.75%)无明显变化。结论检测CEA、CA15-3、NSE和CYFRA21-1含量对肺癌分期和转移有一定临床意义,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的检测及意义。方法经根治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肺腺癌患者38例,术后TNM分期为Ⅰ期19例,Ⅱ期6例,Ⅲ期13例。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病理为肺结核4例,肺部炎性病变6例。采用免疫磁珠富集联合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外周血CTCs(每7.5ml)。结果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术后外周血中CTCs阳性率为10%(1/10),3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外周血中CTCs阳性率为39.5%(15/38)。肺良、恶性组CTC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Ⅰ期与Ⅲ期CTCs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0,P=0.046)。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外周血中存在CTCs,其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相关。CTCs检测可用于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浆循环Fhit基因D3S1300位点杂合性缺失(LOH)作为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微卫星技术检测58例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浆及肿瘤组织以及40例非肺癌肺科住院患者血浆Fhit基因D3S1300LOH的表达情况.结果58例NSCLC患者中肿瘤组织D3S1300 LOH检出率为41.4%(24/58),在其匹配的血浆中D3S1300 LOH检出率为29.3%(17/5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浆游离DNA D3S1300 LOH检出率为5%(2/40),与NSCL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循环DNA Fhit基因D3S1300 LOH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肺癌肿瘤筛选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早期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磁性分离(IMS)+免疫细胞化学(ICC)法及RT-PCR法检测3组标本(A组:早期肺癌组,15例;B组:肺部良性病变组,20例;C组:健康志愿者组,20例)的CTCs,并对A组患者进行了6~9个月的随访。结果应用IMS+ICC法检测,A组有5例阳性,B、C组均为阴性;应用巢式RT-PCR法检测,A组7例、B组8例、C组6例检测为阳性。A组患者随访中有2例术前及术后检测均为阳性的患者发生了复发。结论IMS+ICC法是检测早期肺癌CTCs的敏感方法;早期肺癌患者CTCs的检出可能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适宜诊断界值.资料与方法 102例行胸部或全身PET/CT检查并经支气管内镜病理、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术后病理确诊证实的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根据Youden指数最大原则、误诊率与漏诊率同等重要原则、正确率最大原则寻找18F-FDG PET/CT SUVmax鉴别NSCLC与肺良性病变的适宜诊断标准.结果 18F-FDG PET/CT诊断NSCLC与肺良性病变时,Youden指数最大原则下的适宜诊断界值为S UVmax=2.8,误诊率与漏诊率同等重要原则下的适宜诊断界值为SUVmax=5.45,正确率最大原则下的适宜诊断界值为SUVmax=2.8.结论 SUVmax鉴别NSCLC与肺良性病变的适宜诊断标准为2.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CNA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蜡块128例及正常肺组织32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PCNA和Ki-67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和Ki-67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PCNA表达增高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增加以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相关性(P<0.01),但与肿瘤组织学分型无相关性(P>0.05)。PCNA表达与Ki-67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PCNA及Ki-67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两者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关系密切,对判断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乳腺珠蛋白mRNA(hMAM mRNA)在乳腺癌组织、腋窝淋巴结及外周血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腋窝淋巴结及外周血中hMAMmRNA的表达情况,并取乳腺良性肿瘤、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阴性对照。结果(1)在15例新鲜乳腺癌组织中有14例hMAM mRNA表达阳性,表达的敏感性为93%,在乳腺良性肿瘤及非乳腺组织中不表达;(2)在30例腋窝淋巴结中hMAM mRNA总的阳性表达率63%,其中病理阳性淋巴结hMAM mRNA的表达率为94.4%,病理阴性的淋巴结hMAM mRNA的表达为25%;(3)54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29%;其中Ⅰ期10%,Ⅱ期21%,Ⅲ期45%,Ⅳ期80%。20例乳腺纤维瘤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出hMAM mRNA的表达;hMAM mRNA的阳性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结论人乳腺珠蛋白是检测乳腺癌微转移的特异性指标,可以反映乳腺癌患者微转移情况,对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3+CD28+T细胞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40例有可测量病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NP方案化疗,化疗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28+T细胞的数值,进行有效组(CR+PR)、稳定组(SD)、进展组(PD)和正常对照组四组间比较,并进行疗效与CD3+CD28+T细胞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化疗前有效组的CD3+CD28+T细胞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稳定组和进展组均低于对照组(P=0.003,P=0.000);有效组明显高于稳定组和进展组(P=0.036,P=0.000),稳定组高于进展组(P=0.000)。疗效与CD3+CD28+T细胞数值的相关系数r=0.672(P=0.000)。结论化疗前CD3+CD28+T细胞检测值与化疗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化疗前CD3+CD28+T细胞数值高,则化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NSCLC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146枚淋巴结及11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C、D的表达。结果 VEGF-C和VEGF-D蛋白阳性表达率在NSCLC癌组织中均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及癌旁组织(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和VEGF-D蛋白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TNM分期中,VEGF-C和VEGF-D在Ⅲ期+Ⅳ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Ⅱ期的表达(P〈0.05);但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VEGF-C、D的表达增高与NSCLC的TNM分期及其淋巴结转移的形成密切相关,提示其在NSCLC的生长、侵袭和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PECT肺灌注与CT异机融合图像评价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区域肺功能的意义.方法 选择Ⅲ期NSCLC患者32例,治疗前行肺功能测试和胸部CT扫描,并在相同体位下行SPECT肺灌注显像,两套图像均传至Philips Pinnacle3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依据外标记点进行手动异机图像融合.参考CT与SPECT肺灌注融合图像,按灌注缺损区与肿瘤病灶的大小关系分为4级:0级为无灌注受损;1级为肿瘤及其周围局部肺灌注受损;2级为1叶肺灌注受损;3级为超过1叶肺灌注受损.采用SPSS 13.0软件,行PearsonX2检验.结果 32例Ⅲ期NSCLC患者中,31例有程度不等的肺灌注缺损,其中1级13例,2级8例,3级10例.中央型NSCLC患者肺灌注缺损较周围型NSCLC患者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95,P<0.05).8例患者肺功能测试有不同程度的异常.CT与SPECT肺灌注融合图像阳性率96.9%(31/32),较肺功能测试阳性率25.0%(8/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724,P<0.05).结论 SPECT肺灌注与CT异机融合图像能更好显示Ⅲ期NSCLC患者区域肺组织的功能状况,为此类患者制订手术方案、预测术后肺功能、优化放疗计划等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