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复方依那普利与复方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40例平均坐位舒张压(SeDBP)为95~114 mmHg,且动态血压监测检查24 h平均舒张压≥82 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复方依那普利(依那普利10 mg+氢氯噻嗪12.5 mg),qd,或接受复方缬沙坦(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qd,治疗8周。在洗脱期末及治疗8周末各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实验室检查1次。实验结束3个月后原两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又经2周洗脱期后,交叉接受复方缬沙坦或复方依那普利均qd,治疗8周,在洗脱期末及治疗8周末各行ABPM和实验室检查一次。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01)。复方依那普利组收缩压、舒张压降低较复方缬沙坦组略明显,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复方依那普利组收缩压、舒张压降低的谷峰比分别为60.45%和53.24%;复方缬沙坦组分别为85.22%和78.96%;两组谷峰比值均>50%能维持24 h降压。不良反应少。结论:复方依那普利与复方缬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均能有效降低收缩压、舒张压。每日1次口服可维持24 h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小剂量阿罗洛尔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中青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青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小剂量阿罗洛尔5mg,2次/d和左旋氨氯地平2.5mg,1次/d,在服药前及服药8周后分别记录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并进行比较,计算患者用药前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平滑指数和谷峰比值,观察两种药物联合降压疗效和耐受性。结果共完成试验68例,治疗8周后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峰比值为收缩压74%,舒张压72%。平滑指数为收缩压(1.49±0.38)mmHg,舒张压(1.43±0.40)mmHg;对患者血糖、血脂及其他生化指标无不良影响。结论小剂量阿罗洛尔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中青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显著,降压平稳,而且不良反应少,为理想的联合降压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随机入组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A组,43例)和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B组,43例),随访12周,比较两组的降压效果和血压变异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A组平均收缩压标准差(dSBPV)、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nSBPCV)、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nDBPCV)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或氢氯噻嗪均能进一步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在降低老年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雷米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雷米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选取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坐位舒张压95~115mmHg)患者128例,一组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4周诊室血压研究,另一组采用开放法,分别进行4周的24h动态血压研究和24周的诊室血压研究.经1周药物冲洗期,2周安慰剂期后服双盲药,雷米普利 2.5mg·d-1或对照药依那普利10mg·d-1.2周后坐位舒张压>90mmmHg者剂量增加至雷米普利5mg·d-1或依那普利20mg·d-1.继续服用2周.于安慰剂期末及治疗1,2,3,4周末测血压、心率并记录症状、体征;于安慰剂期末及治疗4周末各行一次24h动态血压监测.4周末雷米普利组(n=61 )有效率66%,依那普利组 (n=59) 有效率51%, 组间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雷米普利组坐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1.8± 11.7 /9.4 ± 7.3 mmHg ,依那普利组坐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4.9± 12.9/9.7± 5.9mmHg.动态血压监测组服药4周后,各时点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舒张压降压谷/峰达64%.24周开放组(n =24 ) 自4周末血压维持平稳.双盲和开放组结果显示雷米普利降压的同时不引起心率增快.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雷米普利咳嗽发生率6.7%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氨氯地平2.5mg/d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的变化。结果:治疗组12周后较治疗前相比,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治疗组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动态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均显著下降,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较对照组降低。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可有效降压,调节血脂,并可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的控制状况.方法:以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住院的、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106例高血压病人为观察对象,分为糖尿病组(n=34)和非糖尿病组(n=72),对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的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糖尿病组分别为(143±21.2)、(144±20.2)、(142±25.4) mmHg,非糖尿病组分别为(133±21.8)、(134±21.7)、(131±23.3) mmHg,糖尿病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各项降压指标达标率均低于非糖尿病组;两组的收缩压和夜间血压下降比例达标率均低于本组的舒张压下降达标率.两组间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需加强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各时段收缩压和夜间血压的控制,重视动态血压监测对降压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调脂联合降压治疗对动态血压、脉压指数及降压平稳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计1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患者各73例,对比组患者予以单纯降压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调脂联合降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降压平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在24h脉压、24h脉压指数、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等指标均优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收缩压平滑指数和舒张压平滑指数中均高于对比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调脂联合降压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动态血压、脉压指数,提高降压平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和拉西地平组(均n=48),分别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1)和拉西地平4 mg·d(-1)和拉西地平4 mg·d(-1),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能按规定服药并按时回访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杓形及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平滑指数(SI)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及拉西地平组各时段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百分率明显提高(P<0.05);与拉西地平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日间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平均SBP/DBP变异性、清晨06:00(-1),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能按规定服药并按时回访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杓形及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平滑指数(SI)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及拉西地平组各时段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百分率明显提高(P<0.05);与拉西地平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组日间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平均SBP/DBP变异性、清晨06:0009: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23:0009: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夜间23:0024:00点平均SBP/DBP变异性均显著改善(P<0.01)。左旋氨氯地平组SI_(SBP)和SI_(DBP)明显高于拉西地平组(P<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地控制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自2014年08月~2017年12月高血压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单纯高血压患者45例为对照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45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血糖指标将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组分为轻度(16例)、中度(17例)、重度(12例)3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伴不同程度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结果:与高血压组相比,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后高血压伴糖尿病组上午收缩压(142.57±2.76)mmHg vs.(144.60±2.15)mmHg(P0.05)、下午收缩压(126.97±3.00)mmHg vs.(135.03±5.30)mmHg(P0.0001)、下午舒张压(72.93±2.99)mmHg vs.(79.03±4.50)mmHg(P0.0001),但上午舒张压在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而轻、中、重3组的下午收缩压、下午舒张压也显著升高。结论:糖尿病可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升高,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糖尿病严重程度调整左旋氨氯地平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黄炳辉  周智  李华荣  饶飞平 《江西医药》2012,47(4):315-316,341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不同给药时间的降压疗效.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1-2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情况,在早晨6:00及下午血压最高值前3h分别给予依那普利5mg,每日2次,2周后,若患者坐位舒张压≥90mmg,依据那普利加量至10mg,每日2次,12周后复查24h动态血压.结果 依那普利对完成研究的76例原发性高血压有效率为90.2%,24h平均血压,白昼(6:00-22:00)血压,夜间(22:00-6:00)血压分别下降13.8/7.5mmHg,11.6/7.1mmHg,13.6/10.1mmHg.白昼小夜间血压负荷均显著下降.结论 在时间治疗学理论指导下,依那普利每日给药两次能24h平稳降压,是一种廉价物美的降压药物,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时辰化服用国家基本药物(依那普利、吲达帕胺)治疗Ⅱ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试验组(时辰化服药组)和对照组(常规化服药组)各随机选取Ⅱ型高血压患者200例,试验组根据血压节律类型及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不同的给药时间点;对照组每天上午8:00服用吲达帕胺2.5mg,1次/日,依那普利10mg,1次/日.结果:试验组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dMSBP/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nMSBP/nMDBP)、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hMSBP/24hMDBP)、平均动脉压(MAP)、血压晨峰(MBPS)等相关临床指标均有显著下降,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服药治疗1年后试验组24h血压变异小,降压峰谷比值(T/P)高,对照组24h血压变异大,降压峰谷比值(T/P)低.结论:吲达帕胺及依那普利按时辰化服用可平稳、有效控制24h血压,降低昼夜整体血压水平,有效抑制清晨时段血压的快速上升,能最大限度降低血压波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服用依那普利与吲哒帕胺的降压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入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活性药物对照进行临床研究,在研究中患者坐位舒张压≥95mmHg(1mmHg=0.133kPa)且<110mmHg分别采用单药依那普利10mg或吲达帕胺1.5mg治疗4周,在单药导入结束后,坐位舒张压仍然≥90mmHg且<110mmHg的患者随机进入联合用药或继续原有的单药治疗。共8周。其间,在治疗4周和实验结束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平均坐位收缩压/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较依那普利单药治疗组多5.4mmHg/4mmHg(P<0.001);较吲达帕胺组多6.5mmHg/4.5mmHg(P<0.001)。两项研究中联合用药组血压控制率(血压<140/90mmHg)分别为72.2%及73.2%,显著优于依那普利或吲达帕胺单药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相当。结论联用治疗组的血压控制率显著优于其两种成分(依那普利10mg或吲达帕胺1.5mg)单药的治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6种不同种类降压药(吲达帕胺、依那普利、缬沙坦、氨氯地平、美托洛尔、特拉唑嗪)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总结不同种类降压药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对85例1865岁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EH)的患者,分4个阶段服用常见6大类降压药:吲达帕胺(利尿剂)、依那普利(ACEI)、缬沙坦(ARB)、氨氯地平(钙离子拮抗药)、美托洛尔(β1受体阻断药)、盐酸特拉唑嗪(α阻滞剂)。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及分析系统(简称:ABPM测量装置)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调节血压(6∶0065岁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EH)的患者,分4个阶段服用常见6大类降压药:吲达帕胺(利尿剂)、依那普利(ACEI)、缬沙坦(ARB)、氨氯地平(钙离子拮抗药)、美托洛尔(β1受体阻断药)、盐酸特拉唑嗪(α阻滞剂)。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及分析系统(简称:ABPM测量装置)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调节血压(6∶0022∶00)每20分钟测量1次,晚上每30分钟测量1次的对比试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这6种药物对于实验对象的影响及不同药物对血压BPV的影响。结果吲达帕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有降低24 h血压BPV的作用;依那普利、特拉唑嗪和美托洛尔有升高24 h血压BPV的作用。缬沙坦组用药后,使24 h收缩压BPV降低了(1.72±4.43)mmHg,24 h舒张压BPV降低了(0.68±1.29)mmHg,其降低的幅度远远大于其他药物组。吲达帕胺组用药后使24 h收缩BPV降低了(1.63±2.79)mmHg、24 h舒张压BPV降低了(0.24±1.80)mmHg,其降低幅度比缬沙坦组略小。氨氯地平降低24 h舒张压,其降低值为(-1.3±0.23)mmHg,其降低幅度要比缬沙坦和吲达帕胺小。依那普利组、特拉唑嗪和美托洛尔组的24 h血压BPV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结论 6种降压药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阿折地平和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和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口服氨氯地平5 mg·d-1或阿折地平8 mg·d-1,治疗12周,监测患者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BPV和平滑指数(SI)。结果治疗12周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为(133.6±10.6)mmHg和(89.9±8.2)mmHg,试验组为(124.7±10.8)mmHg和(85.3±9.3)mmH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经动态血压监测,两组各时段SBP和DBP及相应时段的BPV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试验组24hSBP、日间SBP、清晨SBP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各时段BPV及SI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折地平显著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且血压波动较小,降压效果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规律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98例,腹膜透析伴高血压者68例.对其行动态血压检测,观察指标两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其下降率.结果 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杓型血压比例明显高于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P=0.009).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24hSBP、24hDBP、nSBP、nDBP高于腹膜透析组伴高血压组(P<0.05).血液透析伴高血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腹膜透析伴高血压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比腹膜透析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较少,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昼夜节律不明显.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观察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脉压疗效。方法:选取8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试验前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1周以上,给予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mg/d,连续用药4周,降压疗效较差者加量至5mg/d,所有患者于药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左旋氨氯地平能明显降低诊室血压(P〈0.05)和24h动态血压(P〈0.05),能降低老年高血压的脉压(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的脉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期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压的变化及调控。方法:急性期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48h平均动脉压〈130mmHg、或收缩压〈220mmHg,可不用降压药物;若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15mmHg,可临时加用降压药物。结果:临床监测38例急性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8~72h内有32例血压〈165/100mmHg.12周时30例血〈140/90mmHg;常规降压药物:有12例减少1/2用量,17例减少了1/3用量,其余的维持原量。结论: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卒中后,血压会逐渐下降,较小剂量的降压药可维持良好的血压水平,减少脑卒中的冉发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额外降压效应。方法将80例总胆固醇>6.24mmol/L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辛伐他汀+依那普利+饮食控制;对照组予依那普利+饮食控制。治疗后比较2组血压及总胆固醇水平。结果治疗16周后,2组收缩压下降幅度相似,但治疗组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总胆固醇水平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额外的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46例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137例高血压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者间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颈动脉斑块组24小时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SPBV及24hDBPV较颈动脉无斑块组明显增高,脉压增高和昼夜节律消失的比例明显增多。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SPBV及24hDBP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曹荣  余振球  王容华 《中国医药》2012,7(7):816-818
目的 比较老年和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差异,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高血压科就诊的83例2周内未服药的高血压病患者,60岁≤年龄<80岁患者40例作为老年组,18岁≤年龄≤30岁患者43例作为青年组.2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结果.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的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和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青年高血压组[(61±1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52 ±9)mm Hg,(0.44±0.07)比(0.37±0.06),(11±2)%比(8±2)%,均P<0.01];24 h平均舒张压和24h平均心率明显低于青年高血压组[(79±10) mm Hg比(88±12)mm Hg,(69±8)次/mint比(74±9)次/min,均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主要以动态脉压增大和24h收缩压变异性升高为特点;而青年患者以24h平均舒张压升高为主.因此,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时,选择的药物不仅要有效降低平均收缩压水平,还要改善脉压和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