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TCCF)可脱性球囊栓塞术的技术要点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 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59例TCCF,共进行栓塞术64次.随访时间3个月~2年. 结果 48例成功闭塞瘘口且保留颈内动脉通畅,颈内动脉通畅率为81%;11例瘘口及颈内动脉被同时闭塞.5例在治疗后3d内复发(复发率为8%),再次行栓塞术,其中1例出现栓塞后失明,再次行球囊栓塞后成功闭塞,但视力未恢复;1例术后3d出现脑内血肿,急诊再次行栓塞,闭塞颈内动脉和瘘口,但左侧肢体轻瘫. 结论 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TCCF的可靠方法,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若出现复发症状,应及时复查脑血管造影及头颅CT,急诊处理复发的TCCF.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诊断方法和血管内球囊及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48例患者共49个瘘口进行51次栓塞治疗,其中49次应用可脱式球囊进行栓塞,2次应用GDC进行栓塞。结果49个瘘口中31个闭塞瘘口同时颈内动脉保持通畅,2例患者2周后复发,应用球囊再次栓塞。18个闭塞患侧颈内动脉,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肢体偏瘫。2例GDC栓塞闭塞瘘口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患者临床症状基本全部消失,部分术前视力下降者恢复不良。结论物理诊断和DSA脑血管造影对TCCF诊断最有意义。可脱式球囊栓塞是治疗TCCF的良好方式,辅助GDC栓塞总体上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严重鼻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 26例TCCF并严重鼻衄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24例采用了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或闭塞颈内动脉;1例采用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1例采用覆膜支架进行治疗.结果 26例中,9例1次性栓塞了瘘口,假性动脉瘤消失,颈内动脉通畅;15例1次性栓塞了瘘口和闭塞颈内动脉;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瘘口基本消失,颈内动脉通畅1例;覆膜支架闭塞瘘口,颈内动脉保持通畅1例.术后26例均未再发生鼻衄.结论 TCCF并严重鼻衄应尽早进行DSA确诊,尽早或急症进行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TCCF合并严重鼻衄是一种首选、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多种血管内技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经验体会。方法:自2003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TCCF 16例。14例患者单纯应用可脱球囊治疗,1例应用可脱弹簧圈结合NBCA栓塞治疗,1例患者应用可脱球囊治疗失败后应用了覆膜支架治疗。结果:14例应用球囊成功栓塞瘘口,另2例分别应用可脱弹簧圈结合NBCA和覆膜支架最终治疗成功。14例闭塞瘘口并保留了颈内动脉,2例闭塞瘘口的同时闭塞了颈内动脉。无死亡以及手术相关性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多种血管内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首选球囊闭塞瘘口,在球囊闭塞瘘口失败时可考虑应用可脱弹簧圈或覆膜支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绵窦颈内动脉损伤致严重鼻腔大出血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7例海绵窦颈内动脉损伤致严重鼻腔大出血病例行急诊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治疗。采用弹簧钢圈栓塞2例,可脱性球囊栓塞5例。结果:栓塞载瘤动脉3例,栓塞海绵窦及瘘口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出血停止,随访2~38个月,未再出血,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海绵窦颈内动脉损伤致鼻腔大出血,急诊采用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显著,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探讨血管内治疗对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动脉途径,用可脱球囊导管进行栓塞治疗。结果:38例患者中有36例栓塞成功,其中34例患者瘘口完全闭塞。36例患者中有32例于栓塞后保留颈内动脉,4例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术后36例患者的海绵窦综合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例患者曾行经静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治疗,但由于海绵窦内分隔的阻挡作用,球囊不能进入海绵窦及其瘘口附近而告失败。2例患者由于球囊早脱并移位于大脑中动脉分支血管内,导致患者发生失语和一侧肢体偏瘫。结论:血管内可脱球囊栓塞治疗直接型颈脉海绵窦瘘,其瘘口闭塞率高,死亡率低,是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5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瘘口部位 ,采用可脱性球囊或电致血凝性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进行栓塞。结果  5例中 ,1例球囊栓塞成功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2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 ,用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 ;1例因瘘口太小 ,用GDC填塞海绵窦 ;另 1例 2次试放球囊入海绵窦均破裂失败 ,其中 1枚瘪陷球囊滞留于海绵窦 ,患者不愿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未予进一步治疗 ,但患者治疗术后 1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结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 ,首选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8.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使用可脱性球囊及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例10例。结果:10例病例中9例栓塞成功,均保持颈内动脉通畅,随访未见瘘口再通,另1例因瘘口过小,球囊无法进入窦内而改用保守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开辟了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新途径,微弹簧圈是一种较可脱性球囊更为理想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992年4月至1995年10月用可脱性球囊技术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42例。其中有外伤史者39例,自发性者3例;41例球囊充填材料采用浓度为180mgI/ml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1例用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MA)。全部病例在神经安定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完成。结果:既闭塞瘘口,又保持颈内动脉通畅者36例,占85.7%;闭塞颈内动脉及其瘘口部者6例。全部病例随访观察2个月以上,均无瘘口再通。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最理想的首选方法,在电视监视下细心操作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 选取77例TC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组35例、可脱性球囊栓塞(可脱性球囊组38例)、Willis覆膜支架栓塞(覆膜支架组4例),分析栓塞术后的影像学表现和预后。结果 77例患者共计手术84台次,行一次栓塞治疗70例,两次栓塞治疗7例。总体治愈率100%,颈内动脉通畅率97.4%。球囊辅助组与可脱性球囊组相比完全闭塞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性栓塞治愈率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随访显示疗效可靠。结论 球囊辅助弹簧圈和可脱性球囊栓塞方法可作为治疗TCCF的首选方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损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采用介入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颈动脉损伤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本组颅外段颈内动脉(ICA)损伤1例,采用覆膜支架封闭颈动脉破裂口),颅内段颈内动脉损伤110例,采用球囊栓塞73例,弹簧圈栓塞12例,注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6例,覆膜支架封闭破裂口11例,应用多种材料联合栓塞8例.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颅外段颈内动脉动静脉瘘(AVF)1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83例,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4例,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13例.治疗均获成功,颈动脉保留通畅62例,临床症状消失110例,好转1例.并发症2例,无死亡患者.术后跟踪随访1~14个月,其中16例经DSA复查,临床症状复发3例,其中2例经补充栓塞治愈,1例继续临床观察.结论 应用介人技术包括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术和覆膜支架置人术治疗颈动脉损伤是损伤小、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治疗海绵窦瘘的临床意义。方法 :2 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TCCF)患者和 1例大脑前动脉 (A1段 )动脉瘤破裂合并海绵窦瘘患者采用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进行栓塞治疗 ,以经颅多普勒 (TCD)进行复查 ,所有患者均随访 6月以上。结果 :2 2例CCF患者均成功栓塞瘘口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其中 2 0例为一次栓塞成功 ,2例因球囊过早泄漏而行 2次栓塞治疗。对 1例A1段动脉瘤破裂合并海绵窦瘘患者成功施行了双球囊动脉瘤颈孤立术。 4例行颈内动脉闭塞术。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是对海绵窦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8例Bar-row A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采用可脱性球囊经股动脉途径闭塞颈内动脉破口处或破口处患侧颈内动脉主干。结果术后18例颅内血管性杂音立即消失,16例闭塞了瘘口,颈内动脉主干保持通畅;2例同时闭塞了瘘口及颈内动脉主干。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使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并评价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技术对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了弹簧圈填塞治疗.31例患者共有颅内动脉瘤43枚,均为破裂动脉瘤,其中39枚为宽颈动脉瘤,21枚颈:体≥1,18枚颈:体<1;4枚为宽颈动脉瘤患者合并的非宽颈动脉瘤.结果 31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5枚,其中3例患者两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1例两侧大脑中动脉各置入1枚.43枚动脉瘤中41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填塞,2枚末行填塞.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非动脉瘤破裂性出血,均可能由于输送导丝损伤大脑中动脉分支引起;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弹簧圈飘至大脑中动脉M2段,引起相应脑缺血症状.获随访的29例中无死亡病例和再次出血病例,28例生存良好,1例留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支架辅助技术进行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技术,可以拓宽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膜瘤血管造影表现及手术前栓塞治疗的应用。方法36例经病理确诊的脑膜瘤,术前全部行全脑血管DSA造影,将其中主要由颈外动脉供血的22例患者用PVA栓塞,栓塞治疗后3~10d行手术切除。结果36例患者中,单纯由颈外动脉供血的9例,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供血的25例,颈内动脉供血2例。22例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的患者中,栓塞后肿瘤血管染色完全消失16例,染色明显减轻6例。栓塞后行手术切除的22例脑膜瘤患者,病灶被全部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50~500ml。结论脑膜瘤可由颈内、颈外动脉单独或混合供血,脑膜瘤的术前颈外动脉栓塞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肿瘤的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对产后出血和子宫全切术后残端出血的疗效和术后不良反应。方法: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12例,产后出血16例,进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栓塞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14例行髂内动脉栓塞,14例行子宫动脉栓塞,两组的止血有效率均为100%。髂内动脉栓塞组术后下腹及臀部疼痛12例(需镇痛治疗的6例),发热9例,恶心、呕吐2例。子宫动脉栓塞组,术后下腹疼痛9例(3例需镇痛治疗),发热8例,恶心、呕吐3例。所有不良反应均在术后1周缓解。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意义无统计学。结论: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都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有效手段,且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价值并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颅CT扫描及早期DSA检查,并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及或手术夹闭,包括GDC34例,手术夹闭4例。38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30例、Ⅱ级6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行DSA造影及CT扫描。结果 CT扫描均提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DSA造影诊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介入栓塞及手术夹闭成功36例,占94.7%。36例随访3~35个月无再次出血,全部病例CT复查显示弹簧圈形态、位置无改变,30例6个月后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后交通复杂动脉瘤介入栓塞失败,家属不愿手术治疗,他们分别于术后1周及1月后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需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DSA在诊断,治疗及患者随访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介入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5例有明确头颅外伤史患儿颅内外伤性动脉瘤病例.经CT、MRI检查,2例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分别表现为右枕部颅内出血及左颞部颅内出血,另1例为后颅凹少量出血伴天幕缘少量硬膜下出血,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少量出血.5例患儿经DSA全脑血管造影分别诊断为左颈内动脉C1段外伤性动脉瘤,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右大脑后动脉远端外伤性动脉瘤,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其中左颈内动脉C.段外伤性动脉瘤和右侧裂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经GDC栓塞术治疗,左大脑中动脉分支外伤性动脉瘤及右小脑后下动脉外伤性动脉瘤于术夹闭.另1例严密随访观察.结果 2例外伤性颅内动脉瘤经GDC栓塞术及2例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均获成功,末留任何后遗症;5例均能正常的学习和牛活.结论 儿童颅内外伤性动脉瘤虽属罕见,但GDC及手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