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荣宗教授从医执教数十年,学验俱丰,临床善疗胃病,愈者无数。笔者将跟随老师临证所得整理成文,以资领悟黄教授治胃病之方法。1辨证要准慢性胃病约2/3属浅表性胃炎,1/3属萎缩性胃炎。临床以胃脘胀痛,嗳气吞酸,咽部梗塞,胸中闷痛,胃内烧灼,善饥易饱,体重渐轻,面色无华  相似文献   

2.
名老中医梁乃津辨治慢性胃病经验拾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乃津教授从医五十多载,在辨治慢性胃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慢性胃病的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热郁湿困。辨证论治主张从肝脾胃入手,遣方用药往往同施多法,通补并用、标本兼顾。吾辈有幸从师,  相似文献   

3.
赖永德 《四川中医》2008,26(8):34-35
胃病,尤其是慢性胃病,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临床采取胃病府外证治能提高胃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斌,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教授,《伤寒论》专业硕士生导师.行医五十余载,对慢性胃病的治疗颇有专长,疗效尚佳.笔者随诊并参阅其70余例慢性胃病的治验病案,受益非浅.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于下、或可有益于同道.慢性胃病的通治三法(一)调节升降:胃为六府之一,以通为用.外寒犯胃、肝气乘胃或劳倦伤脾,都要影响胃的通降,以致胃气壅塞或胃气上逆,常见胃痛、痞满、呕恶、暖气诸症.若失治误治、病情迁延,则往往致慢性胃病.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1984-1986
目的:总结及探讨高体三治疗慢性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整理高体三临床医案医话,对高体三治疗慢性胃病的辨治特点及用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凝练高老治疗慢性胃病的诊疗特色,并运用到临床中,观察疗效。结果:高体三教授擅于从足三阴辨治慢性胃病。足三阴,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重视脾肾,强调肝胆,提出了"益火补土,疏木达郁"之治法,并自创"清胆和胃汤",疗效显著。结论:高体三教授运用益火补土、疏木达郁法治疗各种慢性胃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病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它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痛,伴暧气、吞酸、嘈杂、纳少、乏力等症。本病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范畴。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并反复学习探讨,总结出慢性胃病以脾胃气虚为根本原因,以湿毒阻滞,久病挟瘀为基本病理变化,总结出慢性胃病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为基本大法,根据兼毒挟瘀的不同程度,分  相似文献   

7.
陈镜合教授辨治慢性胃病3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志中  左俊岭 《新中医》2006,38(3):20-21
陈镜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从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对慢性胃病的治疗也颇有经验,疗效显著。现将陈教授辨治慢性胃病常用3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天曙 《陕西中医》2011,32(9):1209-1210
目的:探讨高体三教授治疗慢性胃病经验。方法:整理临床证治规律,重视整体观念,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总结用药特点。结论: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胃病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胃药。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肝胃协和则五脏安定,二者生理上、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临床从肝论治胃病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慢性胃病病程长,病种复杂,病情反复。中医学从肝论治,采用不同治法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等慢性胃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刘丰  潘林平 《新中医》2010,(5):128-129
<正>慢性胃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胃脘胀痛、纳差、呃逆、恶心呕吐、泛酸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各种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临床上经常出现气郁、气滞等气机不畅的表现,予以理气、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11.
胃胆并病辨证与辨病结合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病患者中68%以上患者合并有胆囊疾病,若从治胆与治胃两方面着手,用利胆和胃理气止痛药物治疗,上消化道症状迅速改善,故在治疗胃病时须考虑胆囊病变,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论治,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赵凤林 《陕西中医》1991,12(9):385-386
我院副主任医师赵怀德业医40余载,临证颇具特色,尤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认为,脾胃病乃以乏力、纳差、胃脘胀痛、呕吐、吞酸嘈杂为其主要症状,但只有抓住脾胃病的关键,临证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今将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借鉴。1 注重以和为期对于脾胃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张志远老师认为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慢性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升降失常、气运不达为主要病机,气滞、湿热是关键病理因素,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是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张志远认为胃病患者久病伤阳、伤阴、易致瘀,治疗上遵调理升降、健脾和胃之大法,同时针对兼夹病机提出疏泄郁气,和中养胃、寒热并用,疏补同开的治疗方法。张老师认为,慢性胃病反复发作,发作期与恢复期往往交替出现,故论治胃病谨遵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张老师临证用药特点:寒热兼苦辛、缓肝兼益胃、清补不壅塞、甘润益胃阴、慎用攻下药。  相似文献   

14.
王登正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近 4 0年 ,诊治各类疑难杂症经验丰富 ,尤其是治疗慢性胃病 ,疗效尤为突出。本文就王登正老中医“以通为用”治疗慢性胃病经验介绍如下。1 补而通之脾胃同居中焦 ,相为表里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脾升健 ,胃降和 ,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传导排泄。脾胃虚弱 ,受纳运化减退 ,气机运行无力则会出现胃脘部胀满、胀痛 ,食后尤甚 ,呃逆、嗳气、不思饮食、乏力等脾胃气虚 ,运化无力等症。王老常用益气健脾之法 ,选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等药使脾胃气足而运行有力 ,气机调畅 ,胃脘胀痛等症自除。病例 1,许×…  相似文献   

15.
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结肠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等.患者常感上腹胀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恶心、嘈杂、嗳气(打嗝)、反酸,以及肠鸣、腹泻、腹痛等,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俗话说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说明消化系统疾病的调护,特别是饮食宜忌十分重要.因此,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林教授从事脾胃病研究近30年,认为辨治慢性胃病需要认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胃的生理特点是胃气以降为顺,胃腑以通为用,胃病无论其临床表现如何,从胃本身来说基本的病机仍是胃失和降,胃腑失通。二足胃为燥土,脾为润土;胃气以降为用,而脾气则是以升为顺,两者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相互影响。三是胃病除了与脾胃有关外。四是从病邪的角度分析,影响胃病发病与发展的因素大致和湿、滞、瘀等有较大的关系。林寿宁教授在临证时结合以上几方面问题综合考虑,对慢性胃病常见证候的辨治作了归纳,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肾者胃之关"谈胃病从肾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者胃之关是胃肾相关的重要理论源泉,结合临床提出,肾之气化有助于胃气下行,肾之阴阳有助于胃之阴阳!从肾治胃治慢性胃病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8.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原因之一,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肝脾同属中焦,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古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单兆伟教授赞同"胃气宜和降不宜郁滞,胃病关键为气滞"这一观点,强调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治肝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张永鹏 《河南中医》1998,18(1):14-15,29
通过对辩证论治概念和认识的剖析,认为辨证论治,辩病论 以及辩症征论治、运气辨治、地域辨治、审因辩治,病原辩治,汤证辩治等诊疗方法的是综合辩析。因是制宜即综瓣制宜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从而阐明综辩制宜,走出辩证论治误区。正确对待中医特色,使中医是盛盛无衰,使中西和古今医学结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探讨应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的原理和时机。认为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原理在于辨证与辨病结合、补益与消导相结合、主证与次证兼顾。膏方选药强调治气血并调,升降结合,补脾结合治肾,并运用现代医学,科学选药。慢性脾胃病四季皆可应用膏方,虚证仍以冬令为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