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慧平  年莉 《河南中医》2013,33(4):594-595
六味地黄丸以“地黄”作为方名,同时熟地黄在方中用量最重,因此历代医家均认为熟地黄为方中君药.但是对于臣药、佐药、使药历代医家有不同看法:山茱萸、山药为臣药,茯苓、牡丹皮为佐药,泽泻为使药;山药、山茱萸为佐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为使药.本文还探讨了六味地黄丸中多种药物配伍关系:熟地黄与山茱萸;熟地黄与泽泻;熟地黄与牡丹皮;茯苓与泽泻;山茱萸与牡丹皮;山药与山茱萸的配伍机理.  相似文献   

2.
反佐配伍是中医组方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应用于重症的治疗,但是历代医家对于这种配伍研讨尚少。本文将从反佐配伍的思想来源、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及现代价值等角度予以阐述,进一步分析反佐配伍的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3.
方剂学"反佐"概念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娜  谢鸣 《中医杂志》2004,45(8):565-567
"反佐"是中医组方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历代名方配伍中具有技巧性的内容之一.明确"反佐"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完善方剂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对"反佐"概念的演变和有关"反佐"认识的分析,提出"反佐配伍"理论的哲学基础、概念界定及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4.
"反佐"属于方剂组方配伍的一种,最早提出于《内经》,在后世医家临床组方配伍中得到了运用与补充。笔者主要从反佐与佐助、佐制的区别及反佐与反治的对比等方面,阐述对方剂配伍中的反佐的理解。反佐通过性味或作用与君药相反的配伍,在临床治疗中起到相成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医者常忽视生姜、大枣、甘草在方剂中作为佐药的作用,而影响临床疗效,为强调其配伍规律及作用,故探讨三者于方剂中作为佐药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分析仲景方中姜、枣、草作为佐助、佐制、反佐药的运用规律。结果:姜、枣、草作为佐助、佐制、反佐药,对方剂配伍起重要作用。结论:合理、巧妙配伍姜、枣、草,作为佐药,能使方剂配伍结构更为完善,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 “反佐”,是中医组方法度之一。正确运用反佐,常能增强方剂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拟就反佐的运用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反佐的涵义反佐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尤其明代张景岳,在其所著《景岳全书》一书中,对反佐进行了专题阐述。归纳前人论述,其涵义大致有三: 1.配伍反佐是指用性味或作用相反的药物来辅助方中的主药,从而增强药物的疗  相似文献   

7.
论反佐法     
何谓反佐法,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说。明代医药学大师李时珍道:“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由此可见,反佐法是指用与主药性味不同、作用相反的药物辅佐主药的一种配伍方法和治疗方法。例如寒  相似文献   

8.
凡一方君佐药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之味,或君佐药物的功用有补泻、升降、行止、燥润、敛散等相反,但君佐合用,全方的治疗作用却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于此皆属反佐配伍。所以反佐配伍的形式主要有寒热反佐、升降反佐、补泻反佐、润燥反佐、行止反佐、敛散反佐等。兹就经方反佐配伍论述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斧正。1 寒热反佐寒热反佐配伍是在大寒方剂中稍加温热药反佐,或在大热方剂中稍加寒凉药反佐。《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是寒热反佐配伍的典范。是方主治少阴阳气衰绝、阴寒盛极、阴盛格阳之证,故用大剂辛热之生附子为…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帝内经》的论述,从形式、类型、目的与原理等方面,对反佐概念进行分析。指出反佐法是以性质或寒或热的药物、温度或高或低的药液为工具,以协调病药之间相格拒的矛盾关系为目的的一种药物运用方法,其原理是"同气相求"。药物反佐法并无调整方剂中药物之间关系的作用,因此,不属于方剂配伍方法的范畴,更非佐药的内容,而是与方剂配伍方法相并列的药物运用方法之一。后世医家未认识到反佐法的基本特征,不恰当地扩大了反佐法的内涵,将其作为佐药的内容之一,并与佐制药的概念相混淆。  相似文献   

10.
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夺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历代医家有所阐发,明·李时珍曰:“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格拒,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散也”。可见反佐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同的药物辅佐主药,从而适应辨治需要的种种配伍方法。纵观历代许多方剂及中成  相似文献   

11.
真武汤及其拆方强心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王均宁  龙子江 《中成药》1997,19(3):27-29
用正交设计法研究真武汤及其拆方对动物实验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真武汤及其拆方能显著增加在体心衰犬的LVP、±LVdp/dtmax和尿量,提示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衰犬肾脏的泌尿功能。真武汤原方效用最佳,组成中的芍药以用赤芍效果更优,生姜对全方有增效作用,显示出古方配伍的合理性,证实了本方的强心利尿作用。为传统名方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反佐配伍”是中医学方剂组织配伍中的法度之一,但由于它在“君、臣、佐、使”中处于辅佐的地位,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反佐配伍的科学性,为其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习惯性便秘以大肠传导失常为基本病机,其发生与上、中、下三焦各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因此畅达三焦、调理相关脏腑功能是治疗此病的关键。故在通法的应用上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病机用药。本文总结了影响三焦畅达的因素以及与习惯性便秘发生的关系,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以自拟三和汤加减治疗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4.
益智灵对小鼠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长虹  陈湖海 《中成药》1995,17(11):27-28
采用一次性训练的被动回避反应—“Y”电迷宫法,观察益智灵对亚硝酸钠和30%乙醇致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并与尼莫地平和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作了比较。3种药物对改善亚硝酸钠致记忆巩固障碍均有效。益智灵和神经生长因子还拮抗30%乙醇致记忆再现障碍。另结果表明益智灵对正常小鼠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其它两药未见有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组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病证结合诊疗方式是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组方思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病机结合病理的组方模式不仅弥补了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组方模式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的体现;针对基本病机形成专方的组方模式是辨证论治的升华;古方加减化裁仍是临证组方的主要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使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配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医处方由药物配伍组成,它不是随意凑合药物,而是以治法为依据,选择适宜的药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不但要使药物相互协调加强药效,并能减少和缓和某些药物的毒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更能适应临床中比较复杂的病证。因此只有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法则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其组合的共同规律,选用适当的药物,规定必要的剂量。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起主要作用的主药,以加强治疗效果的辅助药,治疗兼证或制约主药作用的佐药,起矫味和调和作用的调和药,辨证立法,合理选配药物,组成有效处方,按其规律及临床意义灵活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黄羚  江媚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255-1260
[目的] 挖掘《临证指南医案·淋带》的组方用药规律,探索治淋带基本组方的主要活性成分,初步研究治淋带基本组方的治疗机制。[方法] 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淋带》的病案,采用TCMISS软件进行组方数据分析,探讨用药规律,挖掘核心药物及新处方,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药网络数据库及分析系统(TCM-Mesh)、中药成分靶点数据库(HIT)、中药信息数据库(TCM-ID)、人类表型术语集(HPO)、DrugBank、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分析治淋带基本组方各药物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通路。运用STRING探讨其相关性。[结果] 得到组方21则,药物54种,挖掘出2个核心药物组合和治淋带基本组方,得到治淋带基本组方的靶标基因1 192个,淋带的靶标基因52个,药物-疾病交集靶标基因10个,相关通路6条。[结论] 叶天士治疗淋带病早期以交通心肾为主,后期以滋补肝肾为主。药物作用机制可能为免疫炎症、激素调节等,同时受吞噬小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的研究,是当今生物医学领域里的一个重大科学难题,中医证的本质不明确是中药作用机理长期不能被阐明的重要原因。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初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虚证的基本发病学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根据中医学“药证对应原理”和相关的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我们从理论上提出了“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是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功能态平衡”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