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一种常见病毒。资料显示至少有95%的成人感染。初次感染 VZV 以后,病毒可在部分机体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受到破坏或抑制。病毒可从潜伏状态下复活,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临床 VZV 脑炎多见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单纯疱疹病毒(HSV)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易感人群与 VZV 感染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观察在没有体内免疫因素影响下,VZV 和 HSV 对脑神经组织的致病性。实验采用体外脑神经细胞感染,以比较两种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致病特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群中结核病的发病率高,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提高潜伏结核和活动性结核的诊断准确性,对控制HIV病人中结核病的治疗和控制至关重要。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出现、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结核诊断技术,即结核杆菌特异性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及其在HIV人群中的相关研究结果,并着重对该技术在潜伏结核和活动性结核的诊断、治疗效果监测以及结核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病毒,在免疫功能正常个体中常表现为隐性或潜伏感染,在免疫功能受损个体中常呈现显性感染.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IBD患者由于营养不良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感染HCMV的风险明显增加.IBD合并HCMV感染的患者逐渐增多,HCMV感染加重IBD病情的现象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共同关注.研究表明HCMV感染可能在IBD病情发展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及时诊断IBD患者中HCMV的感染并正确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改善作用.本文就巨细胞病毒感染与IBD中的关系及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尽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有效控制艾滋病(AIDS)病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复制,但却无法根除潜伏感染的病毒,这成为当前艾滋病治疗的主要难点之一。研究HIV-1在宿主细胞内建立和维持潜伏的分子细胞学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抗病毒靶点和发展新的抗病毒治疗策略。近年来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提出功能性治愈策略,相关的免疫或基因治疗手段被相继提出,部分策略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该文对HIV-1潜伏感染机制和功能性治愈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来源于供者肾脏的原发感染和肾移植受者潜伏巨细胞病毒(CMV)的再激活是引起肾移植术后活动性CMV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CMV在人群中的血清阳性率在30%~97%,因此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的发生率为40%~100%,其中67%  相似文献   

6.
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是衡量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经典指标,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CD4细胞绝对计数难以精确反应艾滋病(AIDS)病人的免疫状态,特别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500个/μL以上的患者。CD4/CD8比值在正确评价免疫功能中的价值逐渐受到关注。HIV感染后导致CD4/CD8比值倒置,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也难以恢复正常。基线状态、治疗方案、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均影响CD4/CD8比值的恢复。CD4/CD8比值与HIV感染后异常免疫激活相平行,不仅作为艾滋病预后的预测因子,也与非AIDS相关事件的发生以及HIV储存库有关。CD4/CD8比值恢复正常有望作为评估HIV感染者免疫功能重建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愈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移植后病毒感染是导致移植失败和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型疱疹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初次感染后潜伏在人体内,当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病毒再激活并导致一系列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HHV-6的生物学特征、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产生的可能影响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8.
巨细胞病毒(CM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多为亚临床不显性感染和潜伏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CMV感染可累及多器官系统出现临床症状,以肺部最常见,其次为肝脏,肾脏等组织,脑组织少见。国外报道的CMV脑炎的病人多为接受器官移植或HIV感染等免疫缺陷患者,国内有关的研究报道很少,有关CMV脑炎诊断标准尚不明确,诊断水平有待提高。现对我院近2年收治的6例诊断为CMV脑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脱髓鞘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患者,通常会导致死亡或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PML发病与JC病毒(JC virus,JCV)感染相关,JCV在健康人群体内广泛存在,但通常处于潜伏状态,为无症状性感染;当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病毒激活,破坏产生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导致临床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10.
HBV感染是全球重大公共问题。当前的抗病毒治疗药物能够有效的控制病毒复制,但无法清除HBV,在停用了抗HBV药物之后病毒仍然有再激活的可能。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表明在感染HBV以后,虽然95%的成人能够自发达到临床痊愈,但病毒基因组仍在宿主的肝细胞内持续存在,当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肿瘤化疗等药物治疗实体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疾病、HCV感染等基础疾病时,HBV复制可能重新激活。HBV再激活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结局,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我国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有9%~30%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是由HBV再激活引起。因此,识别HBV再激活的风险人群并制订合理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肝衰竭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简述了HBV再激活的定义、发生基础,同时论述了HBV再激活引起肝衰竭的诱因及机理,最后总结了需预防人群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潜伏感染再激活致小鼠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潜伏感染再激活致出血性坏死性肠炎BALB/c小鼠模型,为HCMV致小肠炎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异性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HCMV先天性感染的小鼠饲养于SPF级屏障系统中,18 mo后,分别取病毒感染组18只、细胞对照组9只,并按随机原则分别给病毒感染组中9只小鼠以及细胞对照组小鼠注射环磷酰胺,建立HCMV潜伏再激活感染鼠模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分别取细胞对照组、病毒潜伏组和病毒潜伏再激活组小鼠小肠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体外细胞共培养分离病毒、PCR和RT-PCR检测HCMV UL83基因DNA及mRNA,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等.结果:病毒潜伏感染再激活组细胞共培养病毒分离实验发现小鼠小肠组织内病毒分离阳性.在镜下可见HCMV在HF细胞内增殖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病毒分离共培养物PCR检测到HCMV UL83 DNA,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苹果绿色阳性信号:小鼠小肠组织PCR和RT-PCR分别检测到HCMV UL83 DNA和相应mRNA:HE染色镜检发现部分肠组织有非特异性小肠炎性病变,有局灶性坏死及出血.而病毒潜伏组仅小肠组织PCR检测到HCMVUL83 DNA,出血和坏死现象不是很明显;细胞对照组均是阴性.结论:成功构建了HCMV先天潜伏感染再激活小鼠小肠炎模型,病理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相似文献   

12.
在免疫受损患者中,局部或广泛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可以累及胃肠道任何一段,引起各种病变,包括小的、浅表糜烂到深的溃疡及穿孔。虽然胃肠道CMV感染已有报道,出现在恶性肿瘤、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及肾移植的病人但目前最常见于艾滋病患者中。本文描述发生在艾滋病患者的16例确诊的巨细胞病毒食管炎的X线表现,并讨论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非嗜肝病毒如Epstein-Barr病毒(E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具有感染-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及EBV相关肿瘤等多种疾病。EBV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论是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或是相关并发症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CAEBV可以诱发慢性活动性EBV肝炎(CAEBVH),甚至出现肝衰竭,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识别诊断及多学科协作治疗CAEBVH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文章将就CAEBVH的诊断、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规范治疗CAEBVH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常见于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移植者、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所致免疫功能缺陷者[1],其人群感染率高。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在发达国家的感染率约为30%~70%,在发展中国家则达到了90%以上[2],但健康成人多呈隐性感染[3,4],无临床症状,而由CMV感染致发病者罕见,本文报告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是由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引起的,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老年人。VZV初次感染人体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匿性感染,并潜伏于脊髓背根神经节、颅脑感觉神经节或肠道神经元。大约25%的病人出现HZ相关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1]),我国定义为HZ皮损愈合后持续至少1个月的疼痛~([2]),但国际上最常用的定义即HZ皮疹出现后持续至少3个月的疼痛~([3])。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神经可塑性是其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炎性反应、传入阻滞、交感神经功能异常等~([4])。PHN在许多老年人中表现为单侧皮肤神经痛,通常涉及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疼痛:自发性疼痛、烧灼样疼痛、刀割样疼痛、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受累部位的疼痛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并严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使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HAART对艾滋病病毒(HIV)潜伏池的清除效果并不理想。探索激活和清除HIV潜伏池的方法以期获得临床功能性治愈,是当前艾滋病研究的热点。正在进行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有:(1)增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2)感染早期治疗;(3)激化潜伏HIV,清除病毒潜伏池;(4)治疗性疫苗;(5)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7.
摘要:疱疹病毒形成的潜伏感染是病毒生存策略,尽管机体对病毒的感染能形成显著的免疫反应,病毒仍可在在神经结内建立终生潜伏感染,当受到应激因素刺激后,潜伏感染的病毒可被激活并重新排出。近些年来,在分子水平对病毒的潜伏感染和再激活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因其机制复杂,确切的机制仍不完全明晰,因此,进一步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病毒潜伏感染过程及涉及的蛋白、病毒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去探讨病毒的这一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病毒从而寻找针对病毒的药物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疱疹病毒感染极为普遍,可表现为原发性、潜伏性或复发性感染,几乎能在所有的动物中建立潜伏感染,且潜伏感染期间病毒保持休眠状态,宿主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机体在受到一些应激后,潜伏的病毒被重新激活,使机体引起复发性感染.目前预防性疫苗免疫接种仍是预防疱疹病毒感染和控制其相应疾病流行的有效手段,然而免疫接种后机体免疫系统虽能...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原因。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可使90%以上的HCV感染者得到治愈。某些特殊HCV感染人群需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治疗后可能会发生HCV再激活(HCVr)。但由于DAAs治疗有效,因此HCVr不再是免疫抑制治疗的禁忌证。当HCVr发生时,可在充分评估DAAs与免疫抑制剂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应用DAAs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病毒(HIV)相关的免疫激活及炎症反应贯穿于整个感染及治疗过程,因而导致患者易出现免疫重建不全及非艾滋病(AIDS)相关并发症。抗HIV药物的应用使艾滋病已从一个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慢性疾病,而异常免疫激活及炎症反应在艾滋病疾病进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HIV相关的免疫激活与病毒储存库的持续存在,肠道菌群移位,调节性T细胞减少及合并或继发其他病毒感染有关。NF-κB信号,Caspase诱导的细胞焦亡/凋亡,干扰素信号,Toll样受体信号及各个调节通路之间的复杂的网络调控共同介导了HIV感染的炎症发生过程。了解HIV相关免疫激活及炎症调节机制,有助于合理使用免疫及炎症通路抑制剂为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