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各类型及治疗缓解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各型急性白血病端粒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治疗缓解后恢复。讨论了端粒酶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浆中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suPAR)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53例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浆suPAR进行检测,并与2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③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病人血浆suPA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7.71、7.08,P〈0.01)。ANLL病人血浆suPAR水平明显升高组较非明显升高组髓外浸润发生率高,完全缓解率低(X^2=4.471、4.911,P〈0.05)。完全缓解后ANLL病人血浆suPA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t=3.304,P〈0.01)。④结论检测血浆suPAR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白血病病人疾病状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7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均在4 8h内,按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3组,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3d、10d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2 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3组患者内皮素水平均升高,其中以中、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ET水平越高,且下降速度慢。[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均升高,与病情轻重及与病情进展相关,因此急性期测定ET水平,对判断病情、预后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应用放免方法测定未治急性白血病31例及对照组29例8Am、4Pm、及0Am血浆皮质醇。结果发现病人组4Pm及0Am血浆皮质醇较相应时点的对照组显著增高,节律性较对照组差,病人组三个时点比较仅8Am与0A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8Am与0Am,4Pm与0Am及8Am与4Pm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病人组的皮质醇增高可能与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塞的发病基础为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内皮素释放增多,引起血管收缩,使病灶局部血流进一步减少,加重病灶损伤,为此,我们观察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含量的变化 ,并探讨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急性脑梗死组 6 0例 ,急性脑出血组 4 9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组 5 7例和对照组 6 0例的血浆ET水平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急性脑出血组、冠心病组血浆E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急性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的血浆ET水平较冠心病组升高更明显 (P <0 .0 5 ) ,但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ET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血浆ET水平升高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自从1988年日本学Yanagisawa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中分离到内皮素(ET)以来.现已阐明其结构、组成和作用。ET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持续最久的一种缩血管物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为是一种内源性致病因子。但对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AGN)ET变化的研究甚少。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5例AGN患儿发病期ET及血肌酐、尿素氨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检测的临床意义王钢花顾闯(徐州市老年病研究所221003)关键词内皮素脑梗塞中图法分类号R743.32R446.61内皮素(endothelinET)1988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发现的一种具有强缩血管作用的活性多肽[1]。本文仅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与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疗效的关系。方法:ELISA法对20例正常健康人及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化疗前后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LL组、AML组sICAM-1水平(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44.5±159.4,448.5±160.6,Vs 306.2±93.9)(P<0.01)。化疗后完全缓解(CR)组sICAM-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而ALL、AML未CR组化疗前sICAM-1水平显著高于CR组化疗前水平(P<0.01)。结论:血清sICAM-1水平可作为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27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及其临床特征的研究。结果:染色体异常18例,占66.7%。检出ALL较为常见的特异的染色体异常,如t(9;22),+mar,t(8;14)等。本组检出8例t(9;22),阳性率29.6%,2例+mar,1例t(8;14)。提示这些染色体异常可作为ALL的一种较为独特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MIC:分型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40例ALL。患者按常规骨髓涂片及细胞化学染色进行形态学分析,并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用R显带技术分析13例的细胞遗传学。结果:FAB分型ALL-LI型3例,L2型35例,L3型2例。细胞免疫表型符合T细胞系ALL13例(伴髓系表达2例),B细胞系ALL21例(伴髓系表达4例),T/B细胞系共同表达ALL5例(伴髓系表达1例),未分化型急性白血病1例。13例中有8例核型异常。结论:ALL患者形态学检查结合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综合分析,有利于明确白血病细胞克隆的来源,有利于估计预后,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对33例15岁以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21例(63.6%)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15例为t(8;21),主要属M_2亚型。2例检出近四倍体克隆,皆属M_6.21三体,1q三体,t(15;17)和复杂异常各1例。前两者属M_2,皆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演变而来,后两者分属M_3和M_5。  相似文献   

14.
以HAP/DOM(Ⅰ组)及HAP/DAP(Ⅱ组)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0例(Ⅰ组12例,Ⅱ组18例)。其完全缓解率各为75%及72.2%。缓解需2.5及3.2疗程。1/2~2疗程时出现骨髓抑制,继而白细胞下降。骨髓抑制者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急性白血病患者38
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20 例(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对初治、缓解和复发3 个阶段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监
测,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AP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初治组(38 例)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8, P< 0.01),缓解组(26 例)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t=0.72, P> 0.05),复发组(8 例)D-二聚体的水平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15, P< 0.01)。患者初治时
D-二聚体的水平与缓解后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58, P< 0.01),复发时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与缓解时相
比差异明显( t=25.20, P< 0.01)。APL组初治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明显,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09, P< 0.01),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 P> 0.05)。结论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
病情进展、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JWA基因表达与不同病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 ANL L )的相关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 2 4例不同病期的 ANL L 患者骨髓和 (或 )外周血中 JWA基因的表达。结果 :JWA基因表达在初发 ANL L为13 /13 ( 10 0 %阳性 ) ,完全缓解时为 1/4,复发患者为 3 /4,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MDS)转化而来为 1/3。结论 :JWA可能参与原发 ANL L 的某个发病过程 ,其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6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33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及30例健康人血浆内皮素的含量,结果显示:AHNP组血浆ET明显于AEP组及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 (AL)的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6 9例 AL 的免疫表型。结果  12 9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率为 30 % ,其中 CD1 3为 2 0 .7% ,CD33 为 10 .3% ,T- AL L 和 B- AL L 髓系抗原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0 .36 7) ;CD34表达阳性的 AL L 髓系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 CD34表达阴性的 AL L 髓系抗原表达率 (77.8% vs13.3% ,P=0 .0 36 ) ;AL L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的 CR率明显低于髓系抗原阴性表达的 CR率 (33.3% vs80 % ,P=0 .0 2 0 3)。 2 4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淋系抗原表达率为 30 % ,其中 CD7为 15 % ,CD1 9为 12 .5 % ,CD2 为 2 .5 % ,CD7主要分布在 M1 、M2亚型中 ;CD34阳性 AML 的淋系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 CD34阴性 AML 的淋系抗原表达率 (6 1.1% vs4.5 % ,P=0 .0 0 0 12 5 ) ;AML 淋系抗原阳性表达的 CR率低于淋系抗原阴性表达的 CR率 ,但差异无显著性 (5 0 % vs71.4% ,P=0 .12 6 )。结论 成人 AL 的抗原错译表达率约为 30 % ;CD34阳性 AL 的抗原错译表达率明显高于 CD34阴性 AL的抗原错译表达率 ;有抗原错译表达的 AL 的 CR率低于无抗原错译表达的 AL 的 CR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DA化疗方案或单纯DA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入选的60例ANLL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DA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28例,单纯用DA方案治疗。观察两组缓解率、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CR率为71.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57%(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CR+PR)为93.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1)。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5.00%和53.5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神经毒性及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DA化疗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起到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粘附分子CD11a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及8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a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造血细胞比较,CD11a在ALL、ANLL的表达均下降(P<0.01)。(2)CD11a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分型有关,在B-ALL表达明显低于T-ALL(P<0.01),在M1、M3尤其是M3的表达明显低于M4、M5(P<0.01)。(3)CD11a高表达与白血病髓外浸润密切相关,浸润组CD11a表达明显高于非浸润组(P<0.01),CD11a高表达者浸润发生率也高。(4)未发现CD11a的表达与治疗后CR率相关。结论:CD11a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异常,表达水平与白血病分型及临床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