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从脉诊仪谈中医脉诊客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象仪在临床逐渐普及,国内有7家企业的脉象仪取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生产许可证,部分产品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一批的产品名录,作为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但脉诊仪所描记的脉图参数如何在临床使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尚没有公认的脉图判定标准,大多依据个体经验将量化指标转化为不准确的定性指标使用,目前尚缺乏脉图参数与病症诊断的指南,各种研究只针对某种疾病,不够系统,影响了脉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让脉诊仪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到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加强临床医生对脉诊仪的认识,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同时加强脉诊仪研发技术的提升,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脉诊仪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强 《河南中医》1994,14(3):138-141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中医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企望用现代医学方法和仪器设备,改变中医脉诊“指下难明”的状况。然而多研究者搞出的脉象图,均存在着名称相同,图象各异,不能应用于临床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分析了产生这种情况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使中医脉象研究尽早摆脱困境的三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医脉诊研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古、今文献的整理、优化,统一研究仪器和分析方法,规范诊脉标准等方面阐述了加速脉诊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从脉象信息特点,分析了脉诊研究只有紧密结合临床,开展整体、动态的,病、证结合的研究,才能使脉诊研究更接近临床,为临床所用;在脉象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从学科内在逻辑矛盾及学术争议中找突破口及新的学术生长点,多学科结合,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6.
7.
对现代中医脉诊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使中医与现代科学接轨 ,中医诊断客观化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脉诊是四诊客观化的先导 ,但目前其研究思路存在误区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1 对脉理的研究只重视组织形态 ,不重视能量表达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脉搏的形成与心输出量和血管的舒缩变化密切相关 ,心室收缩将血液压进主动脉 ,血管扩张产生的波通过血管壁向各动脉分枝传播下去 ,这样就形成了动脉的跳动波 ,也就是脉搏。因此 ,许多人都把精力集中在形成脉波的心脏功能研究上。以后 ,人们逐渐发现许多因素影响脉波波形的改变 ,包括从血管的弹性、血液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特色诊法初步实现了客观化和数据化。脉诊仪能够识别临床常见基本脉象的脉图特征,脉搏波参数的客观数据可以为脉图分类提供数据支持,脉图的获取与分析技术的优劣决定着评判的标准。脉诊仪,尤其是传感器的研究及更新,脉象采集的规范化以及脉图分析的准确性成为脉诊客观化和现代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前提。文章从脉诊现代化研究的3个方向:一是传感元件更新;二是脉图分析技术;三是脉诊临床应用,综合评述了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提出脉诊现代化研究的趋势,研制符合中医脉象本身内涵、符合现代仪器要求的中医智能脉诊仪系统,融合中医诊疗数据与现代医学诊疗数据,在数据、诊断和疗效之间建立科学的对应关系,最终形成具有辨证论治内涵的智能医学诊疗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医脉诊三部理论的多导脉象检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一种基于中医脉诊三部理论的可应用于实验动物的多导脉象检测系统。多路传感器信号经过处理通过USB传送至计算机,与自行开发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配合,可以获得三个不同部位的压力脉搏图、一路标准心电信号以及一路光电容积脉搏图,经初步动物实验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有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是中医辨证的主要依据.但脉象概念抽象,不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通过脉诊实验课教学,使抽象玄奥的脉象具体、形象,为脉诊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将我校近几年脉诊实验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传统脉诊受医师临床经验、主观感悟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临床应用与继承发扬受到限制。近几十年来脉诊客观化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在偏离中医理论、反映信息不全面、检测分析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系统分析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中医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及现代脉诊技术,将新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与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采集、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新思路,搭建中医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使脉诊客观化研究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2.
脉诊辨析     
脉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切按患者体表动脉,探查脉象,用以了解病情、辨识病证的一种诊病方法.中医学对于脉诊,尤其是寸口诊脉极为重视,并使之成为临床的常规诊法.学习脉诊只有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实践,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显而易见,实践性很强。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一直都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有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因此,中医诊断学教学必须进行脉诊实验教学,主要就是要重视诊脉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脉诊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在见习基地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脉诊实验课教学,使抽象玄奥的脉象通过学生相互练习诊脉和具体可触的模拟脉象装置,为学生理解脉诊理论、掌握脉象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不仅能亲自动手,而且还可以反复练习,加深对常见脉象指感特征的体会。此外,进行脉诊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与能力,对提高学生中医诊断能力,特别是脉诊水平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此在本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脉诊实验课程,为学生理解脉诊理论,掌握诊脉技能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现将实验应用和体会加以认真总结分析,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4.
唐农 《广西中医药》1996,19(3):39-40
从脉象主病的复杂性论虚实脉在脉诊中的纲领作用唐农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历来为医家所重视。但是,脉象名目众多,主病较为复杂,学习者往往不得要领,难于把握。脉象主病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同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过去脉诊70余年的研究文献中,分析与总结其研究轨迹与趋势。方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gephi和Echarts等工具,通过绘制主题河流图、术语共现网络图和突现检测算法等对文献的标题和关键词进行挖掘与分析。结果:脉诊总体研究可分为4大主题,分别是脉诊客观化、经典古籍的脉诊知识、临床验案中脉诊知识和名老中医脉诊知识等;近期研究关注焦点在于《内经》人迎寸口脉法临床价值重新受到重视、国医大师李士懋脉诊经验以及系统辨证脉学的创立。结论:脉诊领域紧紧围绕传承与现代化两大主线,传承方面成果突出,但是现代化硕果较少,且过于注重对经典理论的挖掘传承,缺少循证和现代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中医体质与行为生活方式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建库至2020年12月收录的中医体质与行为生活方式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并开展计量学研究.[结果]共纳入563篇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刊载文献量≥5篇的20本期刊中核心期刊13本,占65.00%;学位...  相似文献   

17.
影响脉诊的几个因素辽宁省锦西市连山区中医院(125001)张琳辽宁肯锦西市连山区医院(125001)秦艳荣,杨桂春关键词脉搏诊断,影响因素笔者通过对诊脉的压力,食、中、无名三指的宽度,寸口脉的范围等;司题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对脉诊客观化的理论依据、目的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不同角度、方法、理论研发脉诊仪的应用价值。通过阐述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影响脉诊客观化发展应用的原因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2000—2019年国内外绿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HistCite及CiteSpace软件统计文献的作者、国家/地区、机构、来源期刊、学科、关键词等信息并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结果:共获得文献15 171篇,2000—2019年文献发表量总体稳定增长,美国对绿茶的研究最多,其次是中国、日本;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的浙江大学,全球总引用分数(TGCS)最高的是美国的罗格斯大学;Yang C S是发文量和TGCS最高的作者;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收录文献最多。绿茶的研究学科主要涉及食品、化学、分子生物、药理、营养等。关键词分析显示,绿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茶多酚和代谢综合征、炎症、胰岛素抵抗等活性是当前热点。结论:绿茶的文献计量学结果表明,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及其药理活性一直是研究热点,近年来慢病防治成为热点,绿茶对亚健康状态的改善作用和相关机制的研究也将成未来持续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