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黧黑斑”。刘怀珍教授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五脏密切相关,脏腑气血充盈,则皮肤光泽细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发为此病。黄褐斑以五脏为根本,内治法宜疏肝理气、调和心脾、宣肺调气、滋补肝肾,佐以活血化瘀法,同时配合耳穴压丸、心理疏导及日常护防,内外联合,临床效佳。  相似文献   

2.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常用来治疗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腹针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脾经、胃经、肾经上,而黄褐斑的发病也与这几条经络及与之相联络的脏腑密切相关,针刺这些经络上的穴位有治疗该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及相应脏腑病的作用。通过腹针通调气血、疏理经气、调理脾胃肾肺功能以及补肾填精、益气补血、固本培元、阴阳并补的功能,可用于各种证型黄褐斑的治疗。腹针疗法兼有通腑之妙,亦有助于祛斑。将腹针运用于治疗黄褐斑,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苗凌娜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0):98-98,100
黄褐斑又称蝴蝶斑,以中青年女性多见。治疗黄褐斑应以调理脏腑机能为主,只有脏腑机能条达气血充盈,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因此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用疏肝健脾补肾的方法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褐斑是发生在颜面部位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斑片。在祖国医学亦称“肝斑” ,“黧黑斑”等。笔者在临床上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此病 ,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1 病机探讨“气血瘀滞 ,经络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是黄褐斑的主要病机 ,其于肝肾二脏密切相关。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 :“五脏六腑十二经血 ,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俱荣表里 ,或痰饮渍赃 ,或腠理受风 ,致气血不和 ,或涩或浊 ,不能荣于皮肤 ,故发生黑斑。按中医五色主病学说 ,苍黑属肝肾。本病好发中青年女性 ,特别是妊娠期 ,肝体阴而用阳 ,妇女孕后脏腑气血注于冲任养…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又名肝斑,为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皮肤色素斑。本病与中医“面尘”相类似,多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肾精亏虚或感受风邪所引起。根据中医经络与脏腑相表里的理论,笔者3a来运用经穴推拿手法治疗黄褐斑6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偏风小议     
偏风作为病名,首先出自《素问·风论篇》,它是与脏腑之风相对而言的。经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这里所言俞者乃经气流行转注之所也,是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反应点。风邪入中五脏六腑之俞,循俞而入其脏者,发为脏腑之风。正如张介宾  相似文献   

7.
陈彤云治疗黄褐斑医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勇  曲剑华 《北京中医》2006,25(4):205-207
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为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并强调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生本病的病机关键,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学说。在治疗上,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脾失统摄、脾失健运、肾阴虚、肾阳虚五个证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病在何脏都要“治斑不离血”,常使用行气活血、化瘀消斑的中药治疗黄褐斑。我们选择五种不同证型的黄褐斑医案各1例予以介绍,以见陈老师治疗黄褐斑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前提和基本方式,同时人体五脏的气机升降也遵循着自然界阴阳升降的规律。人体五脏之气,肝木在左主升,肺金在右主降,心火居上,肾水为下,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基于此,王光安副教授运用“脏腑归元法”以穴位埋线调整患者脏腑功能状态,来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称破伤风为“金疮痉”、“小儿脐风”、“产后破伤风”。到了宋代统称“破伤风”。由于创伤以后感受风毒湿邪,侵于肌腠经脉,内传脏腑,毒气攻心,侵入肝经,外风引动内风而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症。若及时中西医结合进行治  相似文献   

10.
王茜  孙亦农 《吉林中医药》2012,32(9):892-894
黄褐斑源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治疗中着眼于调理病变脏腑,调理气血,使气血上荣,淡化色斑.中医采用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法治疗黄褐斑.同时要配合日常防护,调摄情志,避免滥用化妆品及紫外线照射等.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属中医学的"面尘""黧黑斑""肝斑"等疾病的范畴,传统多认为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郁气滞、妇人经血不调等有关。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医家对黄褐斑的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刻地认识,现普遍将黄褐斑的病机责之于肝、脾、肾和心、肺功能失调以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亦可见肝肾阴虚、脾虚肝郁、心脾血虚等脏腑兼见证。现通过概述黄褐斑的脏腑辨证治疗,分析其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提供更清晰的临床思路,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在诊断疾病时,通过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脏腑的病证、气血的盛衰:在治疗疾病时,可通过调理脏腑达到治疗外部的病变。肾为脏腑根本,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如水能生木,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之说,如肾阴虚则肝血不足,可致风瘙痒疹、指甲枯槁、脆薄而裂等;命门之火温煦脾阳,如脾肾  相似文献   

13.
唐丽颖 《河南中医》2013,33(5):758-759
赵利华教授依据“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先治其根”的理论,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皮肤病,如粉刺、黄褐斑、荨麻疹等,每获良效.现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机理,为指导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医古籍对黄褐斑有较多的论述,当代中医普遍认为黄褐斑的发生责之肝、脾、肾功能失调,部分也与心肺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多采用脏腑气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虽发于面部,但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其形成普遍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病机关键为气血不足,精血同源是其生理基础。然无论脏腑,无论虚实,其气血不合,不能上荣于面即为主要病机,而从补气益血着手治疗黄褐斑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陈群  李伟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05-1806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平衡破坏 ,气血功能失常而产生的风、火、瘀、痰的病理演变过程。但是“风”代表其过程 ,“火”与“痰”是该病的表现 ,而血瘀方为中风病本质。  相似文献   

17.
以肝脾肾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浊邪蕴积形成血浊。血浊是诸多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与疾病的发生、转归与预后有着密切关系。从黄褐斑形成的病因出发,探讨血浊与黄褐斑发生的相关性,运用血浊新概念指导临床,在黄褐斑的治疗与防治预防中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部黄褐斑,痤疮的病因病机及内外合邪,脏腑经络瘀阻所致,故其治疗大法以疏通内外气血及脏腑经络为主,而肝胃肺又是发病的关键所在。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历来有“汗斑”、“妊娠斑”、“蝴蝶斑”,之称。妇人妊娠期间,面部所生的褐斑分娩后多可自行消退,不属病态。“痤疮”欲称粉刺,即指发于颜面和胸背部的毛囊性红色丘疹,或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等。文中举验案3例,以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19.
从肺论治初探常宁县中医院(421500)袁文福主题词水肿/中医药疗法,反胃/中医药疗法临床上对疾病的治疗,一般来说属哪一脏腑的病变,就从该脏腑施治入手。但对于“风水肿”和“反胃”二病的治疗,笔者从肺论治入手,收到满意效果,兹归纳于下。1肾病治肺,疗风...  相似文献   

20.
风邪是产生慢性咳嗽高敏感性的根本原因,“风邪留恋,风气内动,脏气不平”是导致慢性咳嗽敏感性增高的共同病机,其病因为“外风”与“内风”的共同作用.外风主要责于风邪袭肺,内风产生的病机主要包括五脏伏风、肝风内动、气机失调.解决慢性咳嗽高敏感性应从“风”论治,主张内外同治,外疏风散邪,内息脏腑伏风,同时恢复肝肺宣肃之司,使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