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表现.结果 HIV/AIDS患者肺结核的CT表现为:继发型肺结核19例(39.6%),病变形态以斑片状阴影为主,10例可见融合成大片的实变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7例(35.4%),其中急性粟粒型肺结核7例,表现为大小、分布均匀的粟粒影,而亚急性血行播散型10例,表现为大小、分布不均匀的粟粒、小结节影;多种征象混合表现10例(20.8%),表现为双肺斑片状渗出病灶与弥漫分布的粟粒、小结节灶相混杂.纵隔淋巴结肿大36例(75.0%),胸腔积液13例(27.1%),心包积液10例(20.8%).结论 HIV/AIDS并发肺结核的CT特征为局灶性肺实质病变较少而弥漫性的病变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螺旋CT、PET/CT及临床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和/或脓液培养确诊的非HIV感染的PSM的影像表现,治疗前均行胸部CT检查,其中2例行头部MRI,2例行PET/CT检查,分析影像学征象,并结合临床资料及复习文献.结果 单侧肺发病1例,双侧肺发病5例.双肺及右肺多发斑片、条索3例;多发结节2例,肿块伴结节1例.6例中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气管纵隔瘘1例;心包及胸膜受累2例;骨质破坏及增生4例, 颅脑、肝脏受累各1例.6例均示两肺门、纵隔、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及坏死,2例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增大.2例病灶标准化摄取值(SUV)均表现摄取升高,为1.4~13.9.本组首次影像诊断误诊5例.6例患者均经抗真菌药治疗好转.结论 非HIV感染的PSM的影像主要表现为两肺部多发斑片、结节及肿块,均伴淋巴结增大,多伴骨质破坏或增生,但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需病灶活检和脓液培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继发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HIV感染者继发PJP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依据年龄分为1组:55例(<40岁),2组:58例(40 ~60岁),3组:27例(≥60岁).依据影像学表现,将PJP的CT图像分为A型[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痰培养证实的13例IPA患儿的临床、CT资料,13例均行胸部CT扫描,并进行了4~10次随访CT扫描.结果 首次CT表现:单发结节2例,多发结节影10例,结节伴晕征9例,胸膜下楔形实变影5例,其中4例胸膜下楔形实变影与肺部多发结节影并存.随访CT扫描结节病灶和楔形病灶内出现空洞或"空气新月征"11例,7例结节病灶和2例空洞病灶周围出现晕征.结论 IP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观察该病的发展、演变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服百草枯致中毒性肺损伤在治疗过程中CT征象演变特点及在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3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按病程分为1周、2~3周及3周后(长期);按中毒剂量分为低剂量(<20mg/kg)、中等剂量(20~40mg/kg)和大剂量(>40mg/kg)3组;按肺部CT征象进行分型,分为1型(胸部阴性)、2型(肺部渗出为主)、3型(出现肺部实变或不张)、4型(出现肺纤维化病变),均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进而观察百草枯中毒性肺损伤治疗过程中肺部CT征象的演变,比较三个剂量组在不同时期各型的差异.结果 1例在全部病程胸部表现为阴性:余22例在病程第1周22例CT表现均为2型,在病程第2~3周20例CT表现为3型,在病程3周后(长期)2例(2/22)CT表现为4型.肺部CT表现:低剂量组有1型1例(全部病程)、2型1例;中等剂量组2例肺部均出现2型及3型CT征象,1例出现4型CT征象;大剂量组19例肺部均出现2型及3型CT征象,2例出现4型CT征象.低剂量组:1周内表现为2型1例,全病程表现为1型1例;中剂量组:1周内表现为2型2例、2~3周内表现为3型2例、3周后表现为4型1例;大剂量组:1周内表现为2型19例、2~3周内表现为3型2例、3周后表现为4型1例.结论 口服百草枯致中毒性肺损伤在治疗过程中CT征象演变有一定的特征性和规律性,在各个治疗窗口期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有效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胸部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1月114例高度疑似IPA住院患者高分辨胸部CT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确诊、临床诊断病例编入感染组,非曲霉菌感染病例编入非感染组。分析IPA早期高分辨胸部CT征象;同时对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GM试验。分3组比较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诊断效能:HRCT组、GM试验组、HRCT与GM试验联合组。结果:IPA感染组51例,非感染组63例。感染组12例出现为楔形及斑片浸润影,8例出现晕征,5例出现两肺多发小结节,2例出现实变病灶内出现空洞。HRCT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8.8%、85.7%、76.9%、72.0%。GM试验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74.6%、88.9%、84.4%、81.2%。联合试验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2.2%、79.4%、78.3%、92.6%。结论:相对于单独胸部CT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高分辨胸部CT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M试验联合检测能增加IPA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率,对侵袭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CT特征.方法 经临床及痰培养证实的IPA 9例,均行CT检查,5例行2次以上CT复查.分析IPA的CT表现.结果 病变以双上肺及下叶背段多见,多分布于肺野外带及胸膜下.双肺多发结节5例,单发结节2例,胸膜下楔形实变2例,病变周围均见磨玻璃密度,其中1例伴双肺多发有晕征的结节.9例中,结节周围晕征6例,出现空气新月征或空洞6例.4例双肺野可见散在片状磨玻璃密度及斑片状渗出影.5例胸膜下病变引起邻近胸膜轻度增厚.结论 血液病患者IPA发病率较高,该病具有一定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定位后进行致(癎)灶的伽玛刀治疗癫(癎)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对2005-12~2009-12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50例难治性癫(癎)患者(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0±18岁,病程平均7±11年)进行PET/CT检查,根据PET/CT显示的致(癎)灶的代谢及伽玛刀治疗的病灶分为低代谢组(A组)和高代谢组(B组,包括高低病灶并存);低代谢组根据PET/CT显示的致(癎)灶的数量分为单个病灶组(A1)和多部位组(A2).然后观察伽玛刀的疗效,随访6~28个月.结果:①50例患者PET/CT显像异常率92%(46例).低代谢灶39例,高代谢灶5例,低代谢灶和高代谢灶共存2例.单一病灶30例,多发病灶16例.②A组和B组癫(癎)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组疗效明显高于A组.③A1组和A2组癫(癎)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A1组疗效明显高于A2组.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PET/CT定位下难治性(癎)痂的伽玛刀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其中高代谢组明显高于低代谢组,单病灶高于多病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免疫抑制兔肺部感染白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的薄层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加深对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表现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 建立免疫抑制兔肺部感染白念珠菌、曲霉菌及隐球菌动物模型后,各实验组及对照组行CT扫描观察CT表现,并与病理作对照研究;免疫抑制剂使用前后兔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CT征象及病灶分布比较采用x2检验及Fisher's 精确检验,CT出现病变的时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白念珠菌实验组17只中14只建模成功,隐球菌实验组19只中16只建模成功,曲霉菌实验组17只中15只建模成功;实验动物免疫抑制剂使用前后中性粒细胞值比较:白念珠菌组分别为(2.91±0.92)、(0.35±0.1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4,P<0.05);曲霉菌组分别为(2.51 ± 0.82)、(0.76 ±0.7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2,P<0.05);隐球菌组分别为(2.10±0.65)、(0.48±0.2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9,P<0.05);3种真菌性肺炎胸部CT出现病变时间(白念珠菌组平均为接种后4.36 d,曲霉菌组5.86 d,隐球菌组3.69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4只白念珠菌肺炎兔中,磨玻璃影(GGO)10只,实变8只,结节1只,病灶累及双肺7只;15只熏烟色曲霉菌肺炎兔中,GGO 13只,实变4只,结节1只,双肺受累9只;16只新生隐球菌肺炎兔中GGO 10只,实变5只,结节1只,病灶累及双肺6只;病理上GGO主要为肺充血、出血、间质增生及炎细胞浸润,肺实变则提示较严重的充血、出血、间质增生、炎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与血管栓塞出现.结论 免疫抑制兔肺部白念珠菌、曲霉菌及隐球菌肺部感染模型有较高的建模成功率,3种真菌病变早期在CT上以GGO、实变和结节表现为主,3种真菌性肺炎的早期表现相仿,没有明显差别;其薄层CT表现基本反映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属于机遇性肺感染,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器官移植、淋巴瘤、艾滋病及重症患者晚期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分为血管受侵型和气道受侵型。IPA是肺曲霉病中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非常重要。CT检查对IP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其影像表现复杂多样,主要CT征象为肺实变、结节及肿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肺念珠菌病CT表现的差异,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肺隐球菌病、35例侵袭性肺曲霉病、22例肺念珠菌病的CT表现,并对其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隐球菌病以单纯性结节或肿块影(79.1%)为主要CT表现,而IPA及肺念珠菌病均以混合性病变(57.1%及63.6%)为主要表现,两者实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值均<0.05)。肺隐球菌病结节以多发聚集型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IPA(P=0.004),IPA及肺念珠菌病结节以多发散在型出现的概率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值均<0.05);肺隐球菌病结节中支气管充气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P=0.011),IPA结节中空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P=0.008);IPA的实变以胸膜为基底分布的概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0.001);肺隐球菌病的实变于支气管周围分布且出现支气管充气征的概率显著高于IPA(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肺念珠菌病的部分CT征象存在显著差异,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的结核(TB)特异性T细胞反应,为艾滋病合并结核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融合PCR和基因重组技术,重组并表达结核杆菌蛋白rCFP10-ESAT6抗原蛋白,按照HIV感染和是否伴发结核病将实验对象分为健康对照组(14例)、TB组(7例)、HIV(+)/TB组(14例)及HIV(+)组(72例),以合成的rCFP10-ESAT6蛋白作为抗原,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分别检测四组患者外周血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对HIV(+)患者相关检测结果及其CD4+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组合成28kD的rCFP10-ESAT6融合蛋白,以此蛋白作为抗原通过ELIS-POT方法检测,在TB组和HIV(+)/TB组中阳性率达到100%,在健康对照组中为7.1%(1/14),在HIV(+)组为20.8%(15/72)。TB组阳性率明显高于HIV(+)组以及健康对照组(P<0.05),HIV(+)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IV感染者可能存在较高比例的潜在结核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LISPOT检测结果与HIV感染者的CD4+计数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甲状舌管囊肿(TGDC)有无并发感染在CT表现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2年9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2例TGDC的CT表现,并对各征象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对有无感染的诊断价值.其中,病灶部位、形态、边界情况、与舌骨关系、囊内密度是否均匀、囊壁有无增厚、囊内容物及囊壁强化出现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病灶大小、平扫囊内容物CT值、囊壁厚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并发感染TGDC组病灶在边缘模糊、囊内密度不均匀、囊壁增厚、囊壁强化的出现率分别为7/12、3/12、3/12、11/12,相应无感染组的上述征象出现率分别为6/30、1/30、0/30、16/30;并发感染TGDC组最长径(2.1±1.1)cm,囊肿壁厚(1.37±0.7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者在病灶部位、形态、囊内密度、与舌骨关系、囊内容物强化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DC有无并发感染在CT表现上存在差异,感染TGDC多表现为较大病灶,边缘模糊、囊内密度不均匀、囊壁增厚、囊壁强化.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道18名男性爱滋病危险患者在发生机遇性感染前头颈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新放射学表现,年龄22~53岁,所测13例HIV抗体结果11例阳性,5例未作证验的2例以后发生AIDS。9例在腮腺切除后作增强CT扫描,另9例以后7月作CT,用200ml碘酞葡胺快速滴输,分析CT扫描的数目,大小,性质(实体或囊性),腮腺肿块定位和局部颈淋巴结的大小、定位和性质(坏死与均匀)。作者见到,15例CT扫描显示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继发病变CT表现类型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病理确诊肺癌致SVCS51例,其中7例行上腔静脉(SVC)支架植入术,回顾分析上腔静脉梗阻程度、继发病变CT表现及支架植入术后CT表现的变化,并作统计分析。结果(1)继发病变CT表现:单纯侧枝循环建立与开放14例、单纯胸壁肿胀12例、二者均有16例、二者均无9例,肺癌致SVCS时上腔静脉梗阻程度不同,胸部侧枝循环和/或胸壁水肿CT显示率不同(P<0.05)。肺癌致SVCS时血栓形成(或癌栓)7例。(2)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CT表现的变化:7例成功行此治疗后CT示上腔静脉通畅,侧枝循环和胸壁水肿减退。结论肺癌致SVCS继发病变包括侧枝循环建立与开放、胸壁肿胀、上腔静脉梗阻端血栓形成,前二者CT表现与梗阻程度有关,且有助于判断支架植入术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影像学特征及肺部病灶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痰培养曲霉菌阳性住院患者167例,对其中临床诊断为IPA的60例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EMS 3.1医学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肺部多发性结节为最常见病灶(81.7%,49/60),其次是空洞(61.7%,37/60),肺实变最少(11.7%,7/60),"晕轮征"发生率不低(68.3%,41/60)。"晕轮征"发生比较早(第1~2周),"新月征"发生晚(第2~3周)。血液病和非血液病肺部CT影像特征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肺部病灶在第3周趋于稳定,第4周病灶基本得到控制。恶化组与好转组比较,实变(第4~6周)(χ2=4.82,P=0.028;χ2=9.0,P=0.003;χ2=11.0,P=0.001)空洞(第4周)(χ2=4.81,P=0.028)病灶继续进展提示预后较差。结论 IPA的胸部CT多具有诊断性特征病变,CT随访对观察病情演变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侵袭性肺曲菌病(IP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IPA9例均行常规CT扫描。结果:CT表现为肿块6例,其中5例伴晕征;多发结节2制;斑点片状阴影1例。结论:靠近胸膜的肿块样阴影外围有一日晕样环状阴影是早期IPA的CT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肺部异型分支杆菌感染仅发生于特异性高危人群,如慢性肺部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等。近来发现,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健康人亦可罹患。作者对44例细菌培养阴性的病人行胸部CT检查,对其CT表现进行了分析。4例CT检查正常者除外,余40例中男26例,女14例,29例做了薄层CT扫描,1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肺部感染性并发症特征性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HSCT后伴肺部感染性并发症患者的临床、实验室以及肺部CT检查及治疗后复查资料。结果 70例中56例获得明确的病原学诊断,病毒感染31例(31/56,55.4%),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常见(18/31,58.1%),支原体及细菌感染19例(19/56,33.9%),真菌感染6例(6/56,10.7%)。病毒性肺炎表现为多发或弥漫性磨玻璃影(GGO),多发小片状实变,多发结节、线状、网状影,以GGO最多见。细菌性及支原体肺炎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片状实变及磨玻璃影。真菌性肺炎主要是肺曲霉菌病(IPA),主要表现为伴或不伴晕征的多发结节和空洞性病变,空气新月征是典型征象。移植后1~5月发生率最高的为巨细胞病毒性肺炎,6个月后真菌感染增多。结论综合分析CT表现结合术后时间及临床实验室资料,有助于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感染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的临床及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或细菌学证实的46例PC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别对免疫健全和免疫抑制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免疫健全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而CT表现较明显,CT像上以结节/肿块、实变影多见;免疫抑制患者临床症状与CT表现一致,CT像上以片状浸润/渗出影、空洞多见。结论 PC的CT表现多样化,病变多见于两下肺;其影像学表现与患者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健全患者以结节/肿块型为主。CT对PC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