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汉容  谢维  张齐娟  谭先健  刘正茂  段婉娥 《河北中医》2023,(7):1147-1149+1155
目的 观察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椎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4/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AV、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增快(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AV、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且取穴少,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枕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各30例。电针组选择“枕七针”电针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10 d。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日3次,每次6 mg,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及左椎动脉(L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LVA、RVA、BA)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枕七针”治疗CSA临床疗效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明显缓解CSA患者颈肩部疼痛及眩晕等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任莉琼  钱淑霞  顾静霞  王云 《新中医》2022,54(1):194-196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峰值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急性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试验组采取岐黄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指标[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椎基底动脉(BA)、血流阻力指数(RI)]的变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EAP)参数变化、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有改善(P <0.05),试验组患者LVA、RVA、BA和RI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测定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Ⅰ、Ⅲ、Ⅴ)PL波潜伏期及达到波峰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中医眩晕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试验组的评分改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3.33%(P <0.05)。两组临床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 岐黄针疗法治疗与传统针灸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比较,岐黄针疗法疗效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改善眩晕症状,改善后循环椎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牵引治疗及功能锻炼,对照组加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颈椎微调手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以及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RV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微调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脑通络方联合项三针温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最终治疗组完成63例,对照组完成62例。对照组予项三针温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脑通络方颗粒剂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椎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DH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A、RVA、LV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P<0.05)。结论:在项三针温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脑通络方可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痰湿中阻证患者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探究静脉滴注倍他司汀结合益气活血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改良颈性眩晕评价量表 (ESCV)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东莞市中堂医院 2022 年 9 月 28 日至 2023 年 5 月 25 日期间诊治的 62 例椎动脉型颈椎 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1 例)与观察组(31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 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治疗前后 ESCV 评分情况、不良反应 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100.00 %,较对照组的 87.10 % 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 患者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A–Vm)、左侧椎动脉收缩峰值(LVA–Vp)、右侧椎动脉收缩峰值(RVA–Vp)、 基底动脉收缩峰值(BA–Vp)、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LVA–Vm)、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RVA–Vm)均较治疗前快,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BA–Vm、LVA–Vp、RVA–Vp、BA–Vp、LVA–Vm、RVA–Vm 均较对照组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 ESCV 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 ESCV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 %,较对照组的12.99 %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静脉滴注倍他司汀结合益气活血方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得 到相应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促进患者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此治疗方法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用改良浮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将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 例。对照组运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浮针治疗。分别记录2 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 周及治疗后4 周的眩晕障碍评分(DHI),采用经颅多普勒(TCD) 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疗效。结果:2 组治疗后DHI 评分较治疗前改善,2 组治疗后2 周及治疗后4 周眩晕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眩晕减缓程度更为显著(P<0.05)。2 组治疗后2 周及治疗后4 周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 的平均血流速度(Vm) 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后2 周及治疗4 周后,2 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周,2 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周,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运用改良浮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获得肯定临床疗效,且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0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以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尼莫地平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期峰流速(LVA、RVA)、平均峰流速(LVA、RVA)、舒张期末峰流速(LVA、R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眩晕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愈显率为6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54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受试健康妇女54例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以了解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情况;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雌激素的含量;X线检查颈椎正侧及张口位情况。结果:观察组BA、LVA与RVA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椎退行性改变发生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观察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7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00%(P<0.05);观察组血清IL-1β、IL-6、IL-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与颈椎退行性变,临床以雌激素分泌减少及IL-1β、IL-6、IL-8的分泌增多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旋转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单纯牵引组与旋转牵引组做对比,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旋转牵引对家兔CSA模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各牵引组BA、LVA、RVA流速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各组与单纯牵引各组相应体位BA、LVA、RVA流速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组内后伸位对于BA、LVA、RVA流速的增快较中立位、前屈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转牵引是通过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动脉系血流动力,来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的,在对家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牵引,旋转牵引组以后伸10°~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3.
刘天宇  王泽宇  唐志杰  付磊 《光明中医》2022,(17):3122-3125
目的 探求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针刀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左、右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和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 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以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给予调气活血法治疗,研究组56例给予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X线指标、血流动力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体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以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峰流速(V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以及血清TNF-α、ET、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43例予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项七针组42例单纯采用项七针治疗,刺血组42例单纯采用刺血疗法治疗。3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椎动脉[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39/43),项七针组总有效率76.2%(32/42),刺血组总有效率73.8%(31/42),治疗组疗效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P0.05)。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均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加快(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且远期疗效稳定可靠,2种疗法合用相得益彰,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督灸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针灸科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和督灸干预,观察组给予腕踝针和督灸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椎体水平位移的变化,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量(Q)、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 05)。治疗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和弧度大、椎体水平位移小,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SPV、Vm、EDV、Q、RI、PI均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督灸能缓解症状,改善脑血管供应,促进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王魁  ;佟春媛 《河南中医》2014,(9):1719-1721
目的:观察夹脊温针、穴位注射配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药物治疗,治疗组用夹脊温针、穴位注射配合高压氧治疗,两组均以7次为1个疗程,休息1 d,继续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由专人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9%,治疗组有效率为9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温针、穴位注射配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申保国 《新中医》2011,(12):32-33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益气化瘀方口服,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18天后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诊断仪检测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68.52%,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20.
吴海萍 《新中医》2021,53(7):135-138
目的:观察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眩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2组均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力定眩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中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 (ET-1)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以及左椎动脉(LV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VA及LVA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G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症可有效缓解患者头晕等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