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邪可分内生与外感且内生者多.《伤寒杂病论》中治湿方法疗效显著,附子配伍白术为其代表药对.本文通过结合历代本草之注解,归纳分析二药之特性,总结提出附子配伍白术尤擅于治疗脾肾阳虚之风寒湿痹.张仲景使用附子配伍白术临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者为风湿相搏、郁于肌表,代表方剂为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者为寒湿内盛...  相似文献   

2.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炮附子配伍芍药对阳虚模型大鼠血清LDH及CK作用的影响,旨在研究"相制相成"配伍药对——芍药对炮附子的减毒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组),阳虚模型组(B组),附子给药组(C组),附子芍药给药组(D组),每组10只。观察炮附子及芍药配伍后对阳虚模型大鼠体重、心脏指数、血清LDH及CK的影响。结果:附子对阳虚模型大鼠的心血管系统的毒性最小,芍药与附子配伍后对阳虚模型大鼠的减毒作用并不显著。结论:对附子芍药减毒配伍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麻祛风通络配伍在痹病中的运用。方法: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天麻并主治痹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天麻治疗痹病的常用配伍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06首方剂进行分析,确定复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组方药类、常用配伍组合。结论:发散风寒药、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是天麻祛风通络治疗痹病之常用配伍药类,防风、当归、牛膝、附子是其最主要的药物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5.
杨宜花  丁舸  王江 《四川中医》2008,26(8):123-124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其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回阳救逆、助阳固表、温阳宣痹、温助脾阳、温补肾阳、温阳利水、散寒止痛、温阳敛疮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唐宋时期记载治疗肢体痹方剂中附子的应用研究,梳理附子使用剂量、炮制及配伍方法,以期指导现代临床应用。方法 整理唐宋医籍中治疗肢体痹方剂,筛选其中含附子的方剂,经古今剂量换算等,分析附子的使用范围、剂量、炮制及配伍情况。结果 唐宋时期肢体痹方中,附子应用范围广,不仅用于寒邪所致之痹,通过药物配伍,也运用到热痹的治疗中;痛痹、行痹、着痹三痹之中,以痛痹使用附子为多。唐宋时期肢体痹治疗方药中,汤、丸、散剂的附子常用剂量相仿,以汤剂剂量跨度最甚,最大使用量为160 g。宋代煮散剂中附子的每服剂量远远低于唐代剂量。肢体痹方中附子无特殊煎煮法;附子-防风是常见的减毒配伍药对。结论 疼痛是应用附子治痹之契机,根据是否兼热酌情佐以清热;中小剂量、常规煎煮或许更能发挥附子抗炎镇痛之效,且无中毒之虞;防风与附子相配治痹,既能增效又可减毒。唐宋时期附子治痹经验对当今风湿病中医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为一味多功效中药。"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桂枝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下,发挥不同的功效。桂枝常用的四类药对分别为辛温解表类桂枝-麻黄、桂枝-柴胡药对;活血通络类桂枝-茯苓、桂枝-桃仁药对;调和气血类桂枝-白芍药对;温达通阳类桂枝-附子、桂枝-黄芪、桂枝-甘草药对。配伍后,药对中的化学成分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桂枝-麻黄配伍后,两者有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产生了单味药中没有的化学成分;桂枝-柴胡配伍后,有效成分溶出量与配伍比例有关;桂枝-茯苓药对、桂枝-白芍药对、桂枝-附子药对中的有效成分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桂枝-黄芪、桂枝-甘草配伍后,黄芪及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均增加。不同药对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其中桂枝-麻黄药对可发汗解热;桂枝-柴胡药对可镇痛;桂枝-茯苓药对具有利尿、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桃仁药对可抗凝血;桂枝-白芍药对可抗炎镇痛等;桂枝-附子药对具有镇痛抗炎作用;桂枝-黄芪药对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甘草药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栓等作用。本文对桂枝四类药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进行综述,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桂枝药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参、附子为中医经典药对,其临床应用广泛。大量研究表明,参附药对配伍不仅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功效,而且温阳功效显著。对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及其温阳功效的研究概括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宋一亭教授诊治风寒痹阻型胸痹的经验.认为"邪乘其虚"与"诸邪盘胸"是风寒痹阻型胸痹的主要病机,症状特点与病史是其主要的辨证要点,因受地域因素影响,此类患者在内蒙古地区较为常见.治疗主张通补结合,以温通宣散、辛热通补、搜风通络、散瘀缓痛为原则,临证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阳宣痹基础方,常配伍通补、虫类、气血之药.  相似文献   

11.
附子与白芍一温一凉;一辛散一酸收;一行一敛,性味迥异,功效亦殊。笔者体会,两者相配,大具刚柔相济之妙,其开痹止痛之功尤佳。仲景方附子与芍药配伍者有6方,而其中通脉四逆汤及四逆散或然证中,附子与芍药的  相似文献   

12.
李士懋教授以脉按之无力或弦紧,症见寒象或虚阳外浮为运用附子的临床指征,通过分析其运用附子角药的临床经验阐释其配伍规律.临证以附子-麻黄-桂枝角药温通玄府;附子-半夏-干姜角药温肺化饮;附子-熟地黄-当归角药甘温除热;附子-黄芩-黄连角药温清湿热;附子-干姜-肉桂角药温阳安神.  相似文献   

13.
陈家琪  包丹丹  张悦  岳天祥  张钶  李范珠  朴寄纲 《中草药》2022,53(11):3518-3530
附子-大黄为典型的寒热药对,首见于《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二药配伍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中药配伍理论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配伍关系,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其配伍的研究,从其配伍后毒性及有效成分体外含量、体内代谢变化,药效变化和治疗阳虚类疾病的应用等方面具体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减毒增效的内在配伍机制,以期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总结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应用附子-大黄药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展  曲夷 《中国中医急症》2024,(3):522-525+532
《神农本草经》中辛味且明确具有止咳作用的药物有12味,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8味。通过分析这12种药物的功效及配伍成的13首止咳逆经方的应用,并结合《黄帝内经》五味用药理论,总结出辛以止咳的机制及组方用药特点:1)辛以止咳药在“主咳逆”的基础上,尚以主温中、主风寒、主化湿及特殊功效,如款冬花“主喉痹”、桂枝“主补中益气”、芫花“主下水”达到止咳逆;2)辛以止咳配伍规律有辛散酸收,基础药对为干姜-细辛-五味子,根据不同病因有所加减,如生姜-细辛-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和干姜-五味子;辛甘发散,药对为生姜-甘草或干姜-甘草;辛散苦降,药对为款冬花-紫菀、桂枝-麻黄、半夏-芍药或附子-芍药;3)辛以润之贯穿于辛以止咳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当外邪袭表,辛以散之;阳虚津凝时,辛以温之;饮邪不化时,辛以和之。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伤寒论》方剂配伍精巧,立法严谨,单茯苓一味药,便与30味中药相互配伍,组成药对,形成15首方剂,对应不同证型,发挥多种功效,不仅重视茯苓本身功效发挥,通过剂量与配伍变化,达到一药多能效果,茯苓与30余味药味组成药对,对应不同证型,从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宁心功效出发,多种药对发挥不同功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桂枝,通阳化气,平冲利水;茯苓-附子,温阳利水;茯苓-人参,补气健脾,安神利水;茯苓-芍药,益阴利水;辨证施治,用药精准,实为后世末学之楷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的应用情况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医学期刊全文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附子、半夏同方配伍应用的文献,建立数据库,提取纳入文献中病例数、治疗疾病、药物等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附子、半夏反药同方应用的疾病系统、主要病症进行统计,并对其同方配伍药对及核心药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1295篇,涉及患者30042例。纳入文献中附子、半夏同方配伍临床主要应用于咳喘(176篇,占13.59%)、胸痹(86篇,占6.64%)、胃炎胃痛(77篇,占5.95%),所治疗病症主要归属于消化系统(290篇,占22.39%)、心血管疾病(260篇,占20.07%)、呼吸系统(208篇,占16.06%);附子、半夏同方应用治疗疾病的以咳喘、慢性胃炎、胸痹为多见。关联分析显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茯苓、干姜、白术、桂枝、陈皮、党参、细辛等,核心药对为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甘草、附子-干姜、半夏-干姜、半夏-白术等。3篇文献报道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有不良反应。结论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多治疗咳喘、慢性胃炎、胸痹等呼吸、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疾病,其同方应用时多与补气、健脾、温中等药物配伍;二者配伍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用附子的经典配伍药对(附子配伍干姜、附子配伍白芍)研究其对SD正常大鼠和阳虚模型大鼠心脏毒性作用的差异,以期为中医辨证毒理学假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64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A组),阳虚模型组(B组),附子给药组(C组),附子模型给药组(D组),附子芍药给药组(E组),附子芍药模型给药组(F组),附子干姜给药组(G组),附子干姜模型给药组(H组)每组8只,观察用药前后各组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心脏系数及相关生化指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比较各组之间大鼠毒性反应的不同。结果:正常大鼠肌注醋酸泼尼松后均出现心脏毒性反应,造模成功。阳虚模型大鼠给药后附子给药组、附子干姜给药组毒性反应降低,且附子干姜配伍优于附子单独给药;附子白芍给药组LDH、CK含量仍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不同证候的动物模型附子的毒性反应存在差异,附子药物的毒性与证候以及配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痹证最早见于《内经》,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根据病邪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还根据病邪伤人的部位,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和五脏痹。痹证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诸多疾病,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痹阻所致,并专门设立了方药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防已黄芪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鮲白汤等临床常用治痹方剂。经历代医家运用上述方剂加减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19.
焦氏自拟“治痹汤”主要用于行痹、痛痹、着痹这3种痹症的治疗.该方是由桂枝,制附子、白术、羌活、独活、威灵仙、防己、千年健、寻骨风、当归、海桐皮、甘草12味药组成,功能疏风活血、温阳散寒、健脾除湿.桂枝、附子等温肾助阳药贯穿于整个治疗中.同时,善于应用药对,如桂枝、附子,羌活、独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对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病方证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慢性盆腔炎应采用温阳利湿活血法,仲景经方合方当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为首选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