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外表现。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87例,对患儿的肠外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外表现通常反映在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肝脏、神经系统的损害以及患儿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高渗血症。其中90例患儿出现循环系统损伤,占48.1%;79例患儿出现呼吸系统损伤,占42.2%;15例患儿出现肝损,占8.1%;8例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占4.3%;12例患儿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高渗血症,占8.0%。结论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不但会出现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还会感染婴幼儿其他组织器官,因此,婴幼儿在感染轮状病毒时因引起医疗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特点及探讨正确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2010~2012年间收治的36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78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轻度脱水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探讨正确护理策略。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表现重,出现呕吐、腹胀、低钾血症机率大于轻度脱水患儿,有5例病例出现周围循环障碍需要紧急扩容。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表现重,护理策略是正确评估脱水程度、及时扩容以及纠正低钾血症。  相似文献   

3.
游春萍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76-177
目的:总结并进-步了解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致病临床特点,分析其对肠外多器官损害的表现。方法:回顾分析东莞市莞城厌院儿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症状、体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肠外脏器如肝脏、心脏、肾脏及神经系统的损害。结果:本组轮状病毒感染共456例。发病高峰为11月中旬~12月底,共375例(82.2%),高发年龄段为6个月-2岁,共387例(84.7%)。456例100%出现腹泻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所有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脱水.伴呕吐390例(85.5%),伴发热385例(84.45%)。肠外并发症265例(58.1%),合并2个或以上器官损害223例(48.9%),大便常规镜检均未见红细胞、白细胞,多见脂肪球256例,占56.1%,极少数见真菌。经合理补液及纠正电解质及酸碱紊乱,微生态疗法,忌双糖饮食及抗病毒治疗,有效率达100%.无一例死亡。结论:广东省东莞市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多发于初冬,以6~24个月婴儿发病率最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水样或蛋花汤样便、脱水。多为等渗性脱水。大便常规无红细胞、白细胞,以脂肪球多见。除肠道外.还有不同程度肠外器官损害.病程多为7~10d,经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程光清  蔡凯乾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82-2283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58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肠外表现的发病率依次为心肌损害(60.0%)、肝脏损害(47.4%)、呼吸系统(32.3%)、中枢神经系统(1.3%)及肾脏损害(0.6%)。结论:轮状病毒腹泻不仅有胃肠道症状,还可以有其它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出现心肌损害的特点.方法 选择10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照有无心肌损害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对两组患儿的病程、脱水程度等临床表现与心肌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心肌损害与轮状病毒性肠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出现心肌损害的异常组中/重度脱水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其住院时间亦较后者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除了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外,对患儿的心肌也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种损害可能与患儿的感染状态及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应该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轮状病毒性肠炎68例肠道外临床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王克芳 《中国基层医药》2014,(16):2430-2431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肠外临床表现的发生状况,了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所致多器官损害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临床资料,观察出现多脏器损伤的比例,并以发热、酸中毒作为分组标准分析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异常相关性。结果68例患者中,46例出现CKMB升高,9例心电图出现T波异常,37例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10例出现肝功能损伤症状及ALT升高,37例出现酸中毒,6例出现肾脏损伤症状,3例出现皮疹,2例出现无热惊厥;发热、酸中毒与CKMB异常有明显相关性(χ2=4.390、4.271,均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外多脏器损伤临床较为普遍,预后良好,控制体温及纠正酸中毒可能减少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7.
程卡米 《中国当代医药》2013,(6):194-194,196
目的分析与观察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80例RV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RV肠炎患者中有46例(57.5%)出现心肌酶异常情况,有26例(32.5%)发生肝功能损害情况,有10例(12.5%)出现肾功能损害情况,有8例(10.0%)出现惊厥,有14例(17.5%)出现呼吸道病变。结论RV感染除可以引起肠道感染外,还能够引起肠外多个器官的损害,其中对于心肌的损害尤为明显,对于肝脏、肾脏、呼吸道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仅次于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8.
杜涛 《贵州医药》2009,33(4):334-335
轮状病毒肠炎(Rotavirus enteritis)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腹泻病,好发于秋冬季节,以腹泻稀水样、蛋花汤样便,呕吐及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易合并脱水,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为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和心肌损害的程度,我们对60例急性期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的血清心肌酶谱进行检测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的肠道外损害.方法对22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的同时,丙氨酸转氨酶增高18例(7.96%).心肌酶谱异常54例(23.9%),66例合并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2例,支气管炎11例,肺炎3例.结论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以在肠管外消化器官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发病,这说明轮状病毒存在新的感染途径和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致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265例,均做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结果 102例患儿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有异常,心肌损伤病例占同期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38.5%。其心肌酶的增高与脱水的程度和病情轻重相关。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心肌损害,在临床表现上并无特殊性,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症状及合并脱水、酸中毒的患儿更易发生心肌损害,诊断上依靠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RV)是引起要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居秋冬腹泻的首位。轮状病毒不仅可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引起呼吸道、心脏、肝脏等肠外脏器的损害,现将本院收集的156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外脏器的损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RV肠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87例RV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RV肠炎可并发不同程度的肠外损害152例(52.96%)。其中以呼吸系统最常见89例(58.55%),循环系统59例(38.82%),神经系统27例(17.76%),血液系统25例(16.45%),消化系统12例(7.89%),泌尿系统11例(7.24%)。结论 RV感染可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肠外脏器受累予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道外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同期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无轮状病毒感染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肠道症状、肠外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组发生肠道外损伤共18例,比例较高,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道外损伤中,以心肌损害最高为11例,其次为呼吸系统受累5例、肝脏受累3例。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损伤的表现较多,需要在工作中重视肠道外脏器是否有受损,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微生态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方法:选择腹泻组(39例轮病毒肠炎患儿)和对照组(30例健康婴幼儿),对他们的肠道菌群进行定量测定,其中2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对他们肠道菌群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肠杆菌在菌群中所占比例相对升高,在发病早期即出现肠菌群紊乱,随着腹泻症状消退,肠菌群失调症状逐渐纠正,而且厌氧菌上升速度较快,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伴有明显的肠菌群失调,且菌失调的程度与临床病情及脱水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100例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表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100例轮状肠炎患儿,按年龄分为2组。对其发病率、入院时临床表现、离子、心肌酶、血气分析、心电图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甲组发病率、脱水、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高于乙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的神经系统损害(惊厥)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除消化系统损害外,还可造成其他系统损害,常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临床表现较重,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但神经系统损害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RV)感染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因部分可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损害,渐引起广泛关注。现将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24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中以肠外脏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126例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致肠道外损害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并发肠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对确诊为RV感染的12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并发肠外损害76例(60.31%)损害以呼吸道、心血管、脑、肝为多见。结论:RV肠炎的肠外损害发生率高,RV血症可能是RV多系统播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9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单纯肠炎和合并脱水酸中毒两组,检测心肌酶谱,分别与同期正常体检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单纯性肠炎组中,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脱水酸中毒组中血清天门冬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α-羟丁酸脱氢酶与对照组及单纯性肠炎相比有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可引起心肌损伤,且与脱水酸中毒严重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72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AST、LDH、HBDH、CK、CK—MB)、肌钙蛋白和心电图进行检查,并按脱水程度进行分类比较,所获数据经方差分析、x^2检验。结果 32例(44.45%)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心肌酶升高,19例(26.39%)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异常35例(48.6%),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脱水和轻度脱水患儿心肌酶升高12例(30.77%),肌钙蛋白升高3例(7.69%);中度和重度脱水患儿分别是20例(60.61%)和16例(48.4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易致心肌损害,出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和心电图改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外道损害的患儿一共有82例,对82例患儿的相关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82例患儿的肠外道损害包括有肝肾功能损害、循环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另外,82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5.7±2.3)d。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好发于婴幼儿,并会引发各种肠道外损害,通过鲜粪轮状病毒性抗体测定可以有效确诊,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使患儿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