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王某某,女,六十七岁,住福安城关镇冠杭街。初起恶风,继发寒热,寒轻热重;数日后,但热无寒,舌起芒刺,苔色转黑,神昏谵语,不省人事。症属少阴水源告竭,阳明燥热内炽,迫蒸肺胃,逆传心包。  相似文献   

2.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3.
透热转气为温热病热入营分的治疗大法,首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后世医家又称之为“清营泄热”、“凉营解毒”、“凉营透热”或“清气凉营”等。近年来各地编写的中医教材中,温病理论体系的卫气营血辨证内容基本相同,而对营分证治疗大法透热转气问题,则互有出入。大体有以下三点: ①、认为营分证的治疗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邪之品,以冀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相似文献   

4.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究竟何谓逆传心包?常见于哪些温病之中,原文中均未详细论述,致使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其原著的学习,参考诸家之说,试将温邪逆传心包的确切涵义及其常见的病种等问题阐述如下,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5.
"逆传心包"指温病中的危重证候,本文在结合后世医家认识基础上,分析了"逆传心包"的含义,探讨了引起"逆传心包"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认清其本意,对于提高其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热入营分与透热转气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代桂满“热入营分与透热转气”和一九八四年第四期谢路“也谈热入营分与透热转气”两篇文章,深受教益。在拜读之余,尚感仍有未尽之处,现阐述于下,恭请同道指正。一营分热证的由来与去路遵照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热入营分多由卫、气传变而来;但也有一发病即见  相似文献   

7.
一、逆传心包与逆传入营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所谓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或依次传入中焦、下焦者称谓顺传。代表病情的逐步深入和顺势发展。如果肺卫之邪不解,不经气分而直陷心营,病情急剧变化,病势凶险危重,称谓逆传。代表病情  相似文献   

8.
9.
<正>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其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被公为是温病证的总纲。对于这条总纲的诠释医学界无  相似文献   

10.
“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温病发展的认识,而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形式之一。究竟何谓“逆传心包”,众说不一。笔者通过对温病原著的学习,并参考诸家之说,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传变是指邪气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病邪的传变,必然反映在征候的变化上,故传变是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逆传是湿病过程中的传变形式之一,是指肺卫之邪不解,又出现神昏话语、舌春肢厥等温邪内陷心包的症状。由于病情急剧恶化,且有意识障碍(即神志的改变),病势重睑,故称为“逆传心包”。也就是叶无土所说的“温…  相似文献   

11.
“逆传心包”是温病传变过程中病理及证候概念。临床以传变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笃为特点。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徐××,男,13岁,学生。患者于1983年8月21日劳累后,次日左手腕上二寸处肿痛,逐渐向上游走至心区疼痛,即高热40℃至41℃。治疗无效。赴地区医院住院治疗,化验:白细胞总数13400,中性70%,X光胸透:“左胸腔少量积液,”心影增大呈烧瓶  相似文献   

13.
<正> “肺”与“心”并居上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一般不伤诸“心”,以心为君主,外护心包。然温病热邪严重,则不按次序传变,可由卫气(肺)突陷营分,直入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险恶病症。临床治疗和预防都比较棘  相似文献   

14.
<正> "逆传心包"多被认为是温邪由肺卫直接传入心包,很快出现神昏窍闭的过程,且其传变不以次序,来势急骤,属于温病传变的特殊形式.对此,笔者愿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首条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作为全篇的纲领.本条概括了温病的发病机转、传变趋向,同时指出寒温治法上的区别.在写法上,用对比的手法,但开首又隐去了医家皆知的关予伤寒六经传变的内容:寒邪下受,首犯  相似文献   

15.
“逆传心包”这一病理概念首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后世医家又称谓“邪陷心包”或“热陷心包”等。在叶氏之前,古人对阳明热实而致的神昏、詀语或伴发斑论述较多且详,对“逆传心包”所引起的神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开宗明义,阐释了温邪致病的一般规律及一般辨证方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与伤寒大异也。"历代医家对"逆传心包"一句看法不一,而其中"逆"字承前启后,因此明确其内涵对探索温病发展规律,指导温病辨证具有重要意义。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逆"字进行解析,探讨其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7.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部分,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有关舌诊的论述颇多。本文从舌色、舌苔、舌形、舌态、舌下脉络等几方面来探讨温病热入营分证中所见的不同舌象及其对温病热入营分证不同证型的辨别方法,从而进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部分,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有关舌诊的论述颇多。本文从舌色、舌苔、舌形、舌态、舌下脉络等几方面来探讨温病热入营分证中所见的不同舌象及其对温病热入营分证不同证型的辨别方法,从而进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高××,女,55岁。1989年6月5日入院,住院号89293。半月前,患者因家养母猪及猪仔死亡,悲伤过度后自觉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继而发热恶寒,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心烦不适,项背及四肢疼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经当地乡村医生治疗未效。三天前病情加重,神志模湖,言语不清而入我院。查:体温39℃,  相似文献   

20.
1熟人血室证与热入营血证热入血室证,由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什最早提出,并加以论证、立法、出方,认为是妇人“经水运来”或“适断”,恰遇“中风”或“伤寒”,外邪乘虚袭入血室,与血相搏而血结不行,致生“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或“昼日明了.暮则谚语,如见鬼状”.“胸胁满如结胸”等证;或因阳明气分热盛一邓陷血定,而致“下血话语,但头汗出”等。热入营血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最先阐明,而后各家又广为深入论述充实,系指湿病邪气内陷而出现营分证的深重阶段。多表现为高热,夜间尤甚,心烦不席.神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