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自制眼球活动记录仪对41例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其中服药者24例,未服药者17例),25例已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22例部分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以及74例正常对照者的探查性眼球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各精神分裂症组的眼球活动指标(注视点数NEF,总扫描距离TESL反应性探查分RS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各患者组之间无差异,这一发现提示,眼球活动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3.
4.
506例精神分裂症症状显现率进一步提示本病是以自知力缺失,无意识、智能障碍,具有某些精神病性症状的一组疾病。并强调应以症状学为诊断主要依据,采用综合性或多轴性诊断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利培酮、氯氮平、低效价和高效价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者的再住院率。方法:对833例1999年内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于2003年12月底前调查患者出院后至少48个月的情况。结果:601例完成调查,利培酮组81例,氯氮平组177例,低效价传统药组161例和高效价传统药组182例,4组的未再住院率,12个月(分别为59.3%、65.5%、65.2%和67.6%)、24个月(53.1%、52.0%、55.9%和51.1%)3、6个月(48.2%、36.7%、44.7%和36.8%)和48个月(42.0%、31.1%、39.1%和30.2%),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利培酮的药物完全依从率高(6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出院后的再住院率相当。 相似文献
6.
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4周BPRS减分率与复发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复发与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减分率(简称减分率)快慢的关系。方法随机入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10例,住院治疗4周,按减分率>50%和<50%分成2组,随访2 a比较2组复发率。结果减分率>50%220例,2 a内67例复发;减分率<50%的90例中71例复发,显著高于前者。减分率快者155例中39例复发;减分率低者155例中99例复发,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复发率。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治疗,减分率越快复发越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快控制症状对预防复发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一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现有位于21q21的APP基因17外显子的突变,导致APP713发生Ala→Val的置换,该突变发生在APP基因进化高度保守区域,紧挨与Alzheimer病有关的突变部位,提示该突变对精神分裂症发病可能有重要作用,后来Jones等在100个无亲属关系的患者中没有发现这样的突变,但这并不能排除在高发家系存 相似文献
8.
9.
10.
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假说喻东山Crow(1980)将精神分裂症分为Ⅰ型和Ⅱ型[1],为精神分裂症的现代生物学研究揭开了新纪元,金卫东(1994)对精神分裂症的生化进展作了系统总结,为我们提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假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Ⅰ型精神分裂症1.1...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拟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的患病率、求治率及对便秘的感受情况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精神分裂症的若干生物学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铁榜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23(1):5-10
本文对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涉及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病理学,生化学,药理学,生物学标记等的重要文献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正常人群对照,研究探索性眼球活动(EEM)与精神分裂症病情的关系,并探索EEM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标志还是状态性标志。方法4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入院初、治疗第4周末和第8周末,分别用三套EEM进行检查,并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4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类似的三次EEM检查。比较两组PANSS得分以及EEM的凝视点数(NEF)、反应性探索(RSS)、判别值(D)。NEF、RSS、D越高,越正常。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的NEF(27.2±7.0)低于正常对照组(30.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P=0.05),基线RSS(4.7±1.9)也低于正常对照组(12.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P〈0.01)。患者组治疗第8周NEF(29.9±5.0)较基线增加(t=-2.2,P=0.03),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P=0.7),而RSS(4.7±1.4)与基线相似(t=-0.2,P=0.9),仍低于对照组(12.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t=-8.3,P〈0.01)。结论EEM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生物学标志,其NEF可能为状态性标志,而RSS则可能是特征性标志。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的蛋白组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多起病于青少年,常有感知、思维、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发生率高,影响将近世界人口的1%。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仅美国每年用于该疾病的治疗支出为325亿美元,在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支出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探索性眼球活动(EEM)异常是否是精神分裂症生物学的标志[1]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患者组为2009年1月至6月我院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 相似文献
19.
DTNBP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DTNBP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关系.方法:选取DTNBP1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志D6s 289,对81个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受累同胞对及 家系成员共324个个体作基因分型,其中男166例,女158例,患病同胞对81对162例.对分型资料进行非参数连锁分析和传递不平衡分析.结果:两点非参数分析Lod值为0.697 57(P=0.264 885),传递不平衡分析无阳性发现.结论:未能肯定DTNBP1基因是否为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70年代初 ,Gallhofer就首先提出 ,精神分裂症除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外 ,还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 ,随着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深入研究和神经影像学普遍应用于临床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才逐渐受到关注 ,并认为认知功能是该病的核心症状之一。1 关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概述[1~ 5]认知功能主要反映大脑额叶和颞叶功能。其特点为患者病前智能、学习及工作正常 ,但起病以后 ,认知功能突然下降 ,且在随后的病程中 ,其认知功能如同“静态的脑病”一样 ,并不呈进行性发展。目前 ,关于认能障碍的原因并不十分明了 ,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