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Ren XJ  Ma HF  Tu Y 《针刺研究》2010,35(5):347-353
目的:观察电针后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波形蛋白、β-微管蛋白(Tuj-1)表达的变化,研究针刺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高脂血症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每组9只。采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及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高脂血症治疗组电针"三阴交""丰隆"穴;脑缺血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穴;合并模型治疗Ⅰ组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 d后,造成脑缺血模型,再针刺"百会""水沟"穴;合并模型治疗Ⅱ组,脑缺血后针刺"百会""水沟"和电针"三阴交""丰隆"穴,每日1次,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前脑缺血侧SVZ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变化。结果:波形蛋白、Tuj-1在正常和高脂血症脑组织表达较少,脑缺血后缺血侧SVZ中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增强(P0.01),脑缺血治疗组波形蛋白、Tuj-1表达增强(P0.01),合并模型组表达远远弱于脑缺血组(P0.01),合并模型治疗组表达高于合并模型组(P0.01),治疗Ⅰ组各部位波形蛋白、Tuj-1的表达比治疗Ⅱ组要强(P0.01)。结论:高脂血症降低了脑缺血缺血侧SVZ神经干细胞的分化,针刺可促进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SVZ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在高脂血症阶段介入治疗,可通过促进脑缺血后缺血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及高脂血症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脂模型组、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每组10只。采用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并结合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高血脂合并局灶性脑缺血联合模型。脑缺血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穴;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d后再造脑缺血模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脑缺血后针刺"三阴交"丰隆"百会"水沟"穴,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用神经行为学症状评分标准评定大鼠的神经症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Caspase-9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Caspase-9表达增加(P<0.01),以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尤为明显(P<0.01);针刺后Caspase-9表达明显减少,其中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减少更显著(P<0.01)。同时各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亦明显降低。结论:针刺可改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症状,减轻Caspase-9的过度表达,表明针刺治疗高脂血症可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脑缺血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侧脑室外侧壁巢蛋白(Nes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1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高脂饲料喂养组,高脂饲料喂养组大鼠用高脂饲料喂养42 d造成高脂血症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1组电针“丰隆”,1次/d,连续7 d。第50天,电针组和模型组用FeCl3化学诱导造成脑缺血,术后电针组电针“丰隆”“百会”,1次/d,连续14 d。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行为学变化,生物化学法检测血脂四项,HE染色观察缺血半暗带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侧脑室外侧壁Nestin和PCNA的表达。结果:术后14 d模型组TC、LDL升高(P<0.01),HDL降低(P<0.01);电针组TC、LDL降低(P<0.05),HDL升高(P<0.05)。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HE染色组织形态呈脑缺血改变,Nestin、PCNA阳性细胞个数增多(P<0.05);电针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缺血半暗带细胞形态接近正常,Nestin、PCNA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术后7 d时达到高峰,且电针1组高于电针2组(P<0.05)。结论:电针“丰隆”“百会”可调节血脂,促进缺血侧侧脑室外侧壁Nestin、PCNA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且在高血脂阶段进行针刺干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海马区细胞凋亡及钙结合蛋白(Calbindin)D28 K(CB)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每组10只。采用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并结合FeCl3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其中治疗Ⅰ组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 d后再造脑缺血模型;治疗Ⅱ组在造模成功后再开始治疗。两治疗组造模完成后均电针"三阴交""丰隆",手针"百会""水沟",每日1次,治疗7 d。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CB蛋白表达的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高脂血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CB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阳性强度也减弱(P0.05);针刺后各治疗组CB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增加,其中治疗Ⅰ组较治疗Ⅱ组增加显著(P0.05),同时各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亦明显减少,以治疗Ⅰ组较为明显(P0.05)。结论:针刺可减少高脂血症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CB的表达,减轻脑缺血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巨刺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造模组,造模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患侧针刺组、巨刺组,每组10只,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患侧针刺组针刺人中、百会及电针患侧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巨刺组针刺人中、百会及电针健侧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区Brd 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平均灰度值。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rd U阳性细胞数增加,Mestin平均灰度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患侧针刺组、巨刺组Brd U阳性细胞数增加,Mestin平均灰度值降低(P0.01);巨刺组阳性表达Brd U阳性细胞数增加,Mestin平均灰度值降低(P0.01)。结论巨刺治疗能促进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侧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提示这可能是巨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天麻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 1和CA 3区神经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对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增殖与分化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素组和电针+天麻素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左侧"合谷"穴和"曲池"穴,刺激30min;天麻素组按10mg/kg剂量腹腔注射天麻素注射液;电针+天麻素组给予电针与天麻素治疗。各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4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侧海马CA 1和CA 3区Nestin、GFAP及NSE的阳性细胞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和CA 3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天麻素组和电针+天麻素组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电针+天麻素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电针组及天麻素组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和CA 3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天麻素组和电针+天麻素组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电针+天麻素组GFAP阳性细胞数较电针组及天麻素组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SE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天麻素组和电针+天麻素组NSE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电针+天麻素组NSE阳性细胞数较电针组或天麻素组增加(P0.05)。结论:电针与天麻素均可显著促进缺血侧海马CA 1和CA 3区eNSCs的增殖,抑制脑缺血后GFAP的过度表达,可能促进增殖的eN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电针与天麻素结合作用更显著,这可能是针药结合治疗脑缺血有效的神经再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丰隆"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以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化痰开窍"配穴理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的可能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高血脂合并假手术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电针1组和2组(每组1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喂养高脂饲料42天,电针1组电针"丰隆",每日1次,治疗7天。第50天,模型组、电针1、2组大鼠采用50% FeCl_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术后,电针1、2组电针"百会""丰隆"穴,每日1次,持续14天。用生物化学法检测血脂,用神经功能评分法评价行为学变化,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用光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降低(P0.05)。脑缺血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患侧脑组织出现脑梗死,HE染色可见神经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侧脑室背外侧角(subventricular zone,SVZ)区神经细胞增殖。电针治疗可调节血脂,减小梗死体积(P0.01),促进缺血后缺血皮层神经细胞恢复,促进SVZ区室管膜细胞增殖。高血脂阶段早期电针治疗效果优于脑缺血后电针治疗效果。结论高血脂阶段电针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态,缩小梗死灶体积,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和增殖,实现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脑组织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马惠芳  任秀君  王小宁  施昱承  图娅 《针刺研究》2006,31(4):212-215,F0002
目的:探讨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损伤大鼠海马区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并结合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联合模型。高血脂模型造成后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 d,然后再造脑缺血模型,同时针刺“百会”“水沟”,及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共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前后大鼠海马区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下降(均P<0.01);针刺后脑缺血大鼠Bcl-2表达增加(P<0.05),Bax表达降低(P<0.01),Bcl-2/Bax比值升高(P<0.01)。结论:针刺能增强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这可能是针刺减轻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30只,每组大鼠再随机等分为3d、7d、14d组,共计9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模型。针刺组大鼠行针刺"百会"水沟"及右侧"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每日1次,每次30min。采用神经行为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缺血侧皮层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PKA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与假手术组各时相点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严重受限,缺血侧皮层细胞凋亡率及PK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升高(均P<0.05);针刺组各时相点的神经行为缺陷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缺血侧皮层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K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针刺能够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的细胞凋亡率,提高大脑皮层PKA阳性细胞表达率,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从而降低神经行为缺损评分,改善受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大鼠皮质区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抗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Ⅰ组、电针Ⅱ组,每组9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6周后电针Ⅰ组开始电针双侧"丰隆""三阴交",每天1次,连续干预7d。7d后模型组、电针Ⅰ组、电针Ⅱ组采用氯化铁化学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模型。手术后电针Ⅰ、Ⅱ组电针双侧"丰隆""三阴交"及针刺"水沟""百会",每天1次,连续干预7d。于术后20min、7d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于术后7d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脑皮质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区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脑缺血造模后20min、7d,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Ⅰ、Ⅱ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脑缺血造模后20min,电针Ⅰ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电针Ⅱ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血清中CHO、TG和LDLC明显升高(P0.05),HDL-C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CHO、HDL-C和LDL-C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Ⅱ组均下调CHO、TG、LDL-C水平(P0.05),同时上调HDL-C水平(P0.05);与电针Ⅱ组比较,电针Ⅰ组CHO、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区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电针Ⅰ、Ⅱ组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大脑皮质区组织病理改变得到改善;与电针Ⅱ组比较,电针Ⅰ组Caspase-3蛋白表达的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电针能够下调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区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且前期电针干预效果更佳;同时电针能有效调节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提示其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依赖途径中的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发挥对缺血区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处方防治脑缺血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1组电针双侧“丰隆”(ST40)(2/100 Hz,1~3 mA),每天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7天;第8天,电针1、2组和模型组用50%FeCl 3滤纸贴敷大脑中动脉20分钟造成脑血栓模型,术后电针1、2组电针ST40、“百会”(GV20),每天1次,连续7天。术后1天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进行行为学检测,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半暗带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区Nesti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NDS升高(P<0.05),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水肿明显,神经元核固缩,术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Nestin面密度升高,持续至术后7天(P<0.01)。电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水肿减轻,细胞形态趋于正常,电针1、2组侧脑室背外侧角Nestin表达均增高,从术后1天(电针1组P<0.01,电针2组P<0.05)持续至术后7天(P<0.01),电针组侧脑室外侧壁Nestin表达在术后1天升高(P<0.01),术后7天升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1、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趋势上电针1组高于电针2组。结论电针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促进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促进脑损伤后神经修复,在脑缺血前进行电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联合天麻多糖与单独电针或天麻多糖治疗脑缺血大鼠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缺血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多糖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8只。以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模型。造模后2周,天麻多糖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给予天麻多糖100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2周;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给予"百会"、左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每次持续30min,每天1次,连续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大鼠齿状回(DG)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CF)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缺血侧DG的Nestin、SCF阳性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天麻多糖组和针药结合组缺血侧DG的Nestin、SCF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针药结合组阳性表达显著多于电针组或天麻多糖组(P0.05)。结论:电针与天麻多糖结合可显著增加脑缺血大鼠缺血侧DG的Nestin、SCF表达,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且作用优于单用电针或天麻多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天麻多糖及电针+天麻多糖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额叶皮质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表达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多糖组和电针+天麻多糖组,每组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建立后,电针组和电针+天麻多糖组大鼠给予"百会""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时间30min,每天1次,连续14d;天麻多糖组和电针+天麻多糖组大鼠给予天麻多糖100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14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与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脑缺血灶周围额叶皮质Nestin和SC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缺血灶周围额叶皮质Nestin和SCF阳性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天麻多糖组和电针+天麻多糖组缺血灶周围额叶皮质Nestin和SCF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5);电针+天麻多糖组阳性表达显著多于电针组或天麻多糖组(P0.05)。结论:电针与天麻多糖联合应用可明显上调缺血灶周围额叶皮质Nestin和SCF的表达,其作用优于单用电针或天麻多糖,提示电针可能促进天麻多糖在体内的吸收,对促进缺血灶周围额叶皮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天麻多糖及电针结合天麻多糖对脑缺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多糖组和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每组8只。以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和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大鼠给予"百会""足三里"穴电针刺激,30min/次,每天1次,连续14d;天麻多糖组和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大鼠每天给予天麻多糖100mg/kg灌胃,连续14d。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PVN的BDNF和VEGF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缺血侧PVN的BDNF、VEGF阳性表达较正常组增加(P0.05);电针组、天麻多糖组和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缺血侧PVN的BDNF、VEGF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组PVN的BDNF、VEGF阳性表达较电针组或天麻多糖组增加(P0.05)。结论:电针结合天麻多糖疗法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大鼠缺血侧PVN的BDNF、VEGF表达增加有关,且效果优于单用电针或天麻多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天麻多糖(PGB)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PGB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8只。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和针药联合组大鼠给予"百会"、左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时间30min,每天1次,连续14d;PGB组和针药联合组大鼠给予PGB 100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14d。采用Zea-Longa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右侧杏仁核区巢蛋白(Nestin)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P0.05),且针药联合组显著低于电针组及PGB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杏仁核区Nestin和BDNF的表达均增强(P0.05);电针组和PGB组的表达强于模型组(P0.05);针药联合组的表达强于电针组及PGB组(P0.05)。结论:电针与PGB均能够上调脑缺血大鼠杏仁核区Nestin和BDNF的表达,且电针联合PGB的效果更为显著,提示其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NSCs的增殖,发挥对缺血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