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缺血预适应是指在短暂缺血之后心肌迅速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明显增强。动物实验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能够延迟缺血所造成的致命性细胞损伤,缩小梗死面积,使梗死后心功能得以维持[1]。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选择1994年6月—1999年5月5年间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学变化。连续查3~6次心肌酶谱,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及谷草转氨酶(AST)。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 IP)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与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AMI住院患者,根据发病前24小时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观察各组患者发病2~4周的临床状况.结果:IP组心电图ST段抬高的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以及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左室射血分数(EF)高于NIP组(P<0.01).结论:梗死前24小时内发生心绞痛可产生缺血预适应现象,该组患者梗死面积小、心功能好,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的发生机会均较低.  相似文献   

3.
常桂兰 《广西医学》2002,24(6):818-8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24小时内的缺血预适应(IP)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IP组32例,发病前24小时内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无IP组62例,发病前24小时内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结果:IP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峰值、严重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低于无IP组(P<0.05或P<0.01)。结论:AMI前24小时内的IP现象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7d内有心绞痛发作组(Ⅰ组,缺血预适应组),共103例;无心绞痛发作组(Ⅱ组,非缺血预适应组),共6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心肌梗死面积及病死率等。结果:Ⅰ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Ⅱ组,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Ⅱ组,P均〈0.05。结论: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根据发病前48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发病2~4周的临床状况.结果 IP组CK峰值、CK-MB峰值、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IP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死亡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IP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缺血预适应有减轻急性心梗患者心肌损害、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AMI临床及近期(病后4周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初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无缺血预适应(NlP)组(n=66),对比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近期病死率及心梗范围,心肌酶(CK-MB)峰值.结果 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者占40.74%,明显低于NIP组的63.63%(x<'2>=6.987,P<0.01);近期(4周内)病死率IP组7.41%,低于NIP组的9.09%;IP组梗死范围较大者发生率14.81%,明显低于NIP组的36.36%(X<'2>=7.052,P<0.01).IP组心肌酶(CK-MB)峰值低于NIP组(t=2.397,P<0.02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小初发AMI的范围,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发生率,降低心肌酶峰值,对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些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 Q- 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1 1 6例分成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预适应组 )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无预适应组 ) ,测定 Q- T离散度值 ,结合临床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Q- Tcd值 5 5 .1 3ms± 1 2 .71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69.2 2 ms± 1 0 .41小 ,两组比较 ,P<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低 ,P<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使 Q- Tcd值变小 ,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陈轶 《中国现代医生》2014,(1):14-15,19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172例,分为4组:无糖尿病IP组(A组)、无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NIP)组(B组)、糖尿病IP组(C组)、糖尿病NIP组(D组),其中糖尿病患者52例,分别比较AMI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AMI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心功能指标优于B组(P<0.01),C、D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P对于无糖尿病的AMI患者有心脏保护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在糖尿病患者中上述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梗死前心绞痛(PAP)的发生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亦即缺血预适应现象。而 QTc离散度的增大可作为缺血性心脏病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本文拟通过对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探讨其改变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9例均为1996~1999年住院病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29例。急性有Q波性心肌梗死(AMI)66例,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3例。前壁心肌梗死38例,下壁心肌梗死31例。1.2方法梗死前心绞痛判定标准:急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高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方法根据AMI发作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Backman-COULTERC×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间hs-CRP水平。结果hs-CRP、cTNI、Myo水平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梗死前心绞痛组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LVEF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梗死前心绞痛组显著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梗死前心绞痛组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有类似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hs-CRP和心肌缺血预处理在AMI中存在关联,抑制冠状动脉的炎症反应可能缺血预处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与梗塞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发病入院立即采血;血清钾浓度低于3.5 mmol/L定为低血清钾,比较两组患者血清钾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前壁心梗血清钾显著低于下壁心梗和右室心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钾含量低于未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其梗塞好发部位依次为前壁、右室和下壁,AMI患者低血清钾易出现室性心率失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63例初发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症状分为IPC组和P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IPC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PC组,而大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PC组,且IPC组比PC组血清CPK峰值低,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减低(P<0.05或P<0.01)。结论IPC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急性前壁或前壁合并下壁,高侧壁心肌梗塞105例病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的影响。心肌梗塞前有预缺血者61例,无预缺血者44例。结果显示:B组患者心肌酶峰值,梗塞面积及左室功能,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提示心肌梗塞前缺血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与脉压水平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378例,其中AMI患者82例,无AMI患者296例,两组按脉压大小分3组,比较不同脉压的AMI发病率.结果脉压>65mmHg组较脉压<45mmHg组及脉压45~65mmHg组AMI发病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的增大AMI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对于脉压显著增大者更需积极控制血压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对116例 AMI 患者,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等治疗,且急诊 PCI 术证实病变血管远端完全闭塞。其中 A 组59例,先用小球囊、低压力扩张后,闭塞血管远端部分恢复血流,后行支架植入术;B 组57例,先用小球囊、低压力扩张后,闭塞血管远端部分恢复血流,再用大球囊、高压力扩张后行支架植入术。结果 A 组发生无复流6例,B 组发生无复流14例。结论 AMI 患者病变血管经球囊多次、高强度扩张增加 PCI 术后无复流发生率,且球囊扩张强度越高,无复流的发生率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17.
刘俭雄  石理 《海南医学》2007,18(9):108-109
目的 明确肾脏短暂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观察单纯AMI组(A组)、和肾脏缺血预处理(RIP)组(B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室性早搏发生率及QT间期离散度(QTd),并行心内电生理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对两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置假手术组(C组)作对照.结果 3组在手术前心律失常及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及QT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AMI后,B组室性心律失常及QTd明显小于A组(P<0.01).结论 RIP可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直立性低血压(OH)与新发心肌梗死(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岁的100例无MI的患者进行立卧位血压测量,根据结果分为收缩压直立性低血压(OH-S)/舒张压直立性低血压(OH-D),统计其发生率,随访上述人群,以新发MI为终点事件,分别观察OH-S/OH-D与新发MI的关系。结果:老年人群OH患者中的M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OH患者。进一步校正后,直立性低血压OH-S和OH-D患者与MI患者的发生仍具有相关性,OH-S与OH-D相比具有更大的相关性。结论:直立性低血压在具有年龄依赖性的老年患者中常见,OH-S与OH-D均与MI均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24h、24 ̄48h、大于48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病人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158例AMI病人 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6例,其中24h内发生心绞痛11例,24 ̄48h内发生心绞痛6例,大于48h发生心绞痛29例;非预适应组112例;两组基本临床情况相似。结果 心肌皑 血预适应相比非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血浆CPK、LDH、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