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动脉血管僵硬度的情况,探讨其与传统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及疾病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动脉硬化测定仪检测43例RA患者(RA组)及同期4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了解动脉血管僵硬度,分析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等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对RA疾病相关因素如病程、疾病活动指数(DAS2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等与baPWV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RA组患者baPWV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baPWV≥1400cm/s者RA组有24例(55.81%),健康对照组仅3例(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RA患者中,baPWV〉1400cm/s者较baP.WV〈1400cm/s者年龄更大,有更长的病程,hs—CRP、血压及血脂水平均更高,但baPWV与RF及抗CCP无相关性。结论RA患者动脉血管僵硬度增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除传统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影响外.RA疾病相关的一些因素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联合运用多普勒超声探头及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肱-踝动脉段血管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并将检测结果与动脉硬化仪检测该动脉段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肱-踝动脉段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纳入30例正常人,分别将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受试者左侧肘部肱动脉及左侧踝部胫后动脉,将受试者左侧肘部肱动脉及左侧踝部胫后动脉间的距离与动脉多普勒血流流速曲线的起点与动脉脉搏波起点间的传播时间相比,得出的比值作为肱-踝动脉段的PWV。并将检测结果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同组受试者该段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将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肱动脉,多普勒探头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584,P<0.01)。将多普勒探头放置于肱动脉,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703,P<0.01)。结论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肱-踝动脉段脉搏波传导速度为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30名正常人,分别将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受试者左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及左侧踝部胫后动脉,将两测量点间距离与测得动脉多普勒血流流速曲线的起点和动脉脉搏波曲线起点间的传播时间相比,以所得比值作为颈-踝动脉段的PWV(caPWV);并对检测结果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同一受试者肱-踝动脉段PWV(baPWV)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将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颈总动脉、多普勒探头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657,P<0.01).将多普勒探头放置于颈总动脉、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526,P<0.01).结论 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PWV为检测PWV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回声跟踪(ET)技术联合高频超声评价不同血脂水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47例符合2010年ACR/EULAR新分类标准的RA患者,根据血脂水平分为高血脂组20例和血脂旨正常组27例.应用高频超声及ET技术对RA高血脂组、RA正常组及47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情况及动脉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及硬度指数(β)僵硬度参数的测量.结果 RA高血脂组颈总动脉IMT异常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RA血脂正常组及对照组(均P<0.05);而RA血脂正常组与对照组间IMT异常及斑块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RA高血脂组颈总动脉僵硬度参数Eρ及β均高于RA血脂正常组及对照组(均P<0.05),而RA血脂正常组颈总动脉Eρ及β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ρ、β均与IMT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9及0.706(均P<0.001).结论 高频超声及ET技术均能够准确反映不同血脂水平对RA患者颈总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僵硬度的影响,为临床中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斌娟  刘磊  聂芳  童明辉  车岩 《临床荟萃》2010,25(9):764-766
目的 探讨肾移植与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僵硬度的差别.方法 132例研究对象分为肾移植组(60例)、血液透析组(42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彩色流速流量定量技术测量颈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内径,计算颈动脉僵硬度.比较僵硬度的组间及不同时限间的差异.所有受试者血压均低于140/90mmHg(1 mmHg=0.133 kPa).结果 肾移植时间在>6~24个月的肾移植患者颈动脉僵硬度明显低于相同透析时间的透析患者103.8±42.7 vs 262.9±113.0(P<0.01).透析时间<24个月的血液透析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其中≤6个月433.3±194.6 vs 125.7±48.6,>6~24个月262.9±113.0 vs 130.7±47.6(P<0.05或<0.01).结论 血液透析较肾移植患者和正常受试者的动脉僵硬度增高.  相似文献   

6.
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僵硬度,分析可能影响颈总动脉僵硬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超声技术测定本透析中心87例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可扩张性系数(DC)作为评价颈总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常规检测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血糖、肌酐、钙、磷、甲状旁腺素.采用直线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颈总动脉僵硬度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 本研究的87例患者,年龄45~81岁,(60.18±9.67)岁,透析龄3~204个月.颈总动脉DC水平为(13.39±5.32)×10-3/kPa,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β=-0.349,P<0.001)、年龄(β=-0.323,P<0.001)、血钙(β=-0.276,P=0.002)、糖尿病(β=-0.195,P=0.027)与颈总动脉DC独立相关.结论 收缩压、年龄、血钙升高和糖尿病是中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动脉僵硬度与踝臂指数(ABI)对评价外周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 2010年1月-3月,应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和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和4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僵硬系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ABI及动脉斑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β增高、PWVβ增快、ABI降低及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可导致IMT增厚、动脉僵硬度增高、PWVβ增快、ABI降低及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参数可以预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动脉硬化检测仪可以较容易得到这些参数,是评价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一种简便、易行,有临床实际意义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评估不伴有危险因素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颈动脉僵硬度.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为IGT的患者50例(IGT组),另选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测定两组颈动脉僵硬度.结果 IGT组的颈动脉硬化度、弹性系数、顺应性、脉搏波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增高[硬化度:9.93±3.35 vs 8.40±2.58;弹性系数:135.63±51.85 vs 110.19±35.68;顺应性:(0.86±0.31)mm2/kPa vs (0.71±0.24)mm2/kPa;脉搏波传导速度:(7.32±1.93)m/s vs (6.37±1.37)m/s],而两组膨大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8.22)% vs (3.81±12.24)%].结论 应用超声回声跟踪技术能准确测量糖耐量减低患者颈总动脉的僵硬度参数,无创地早期评价其血管病变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脉僵硬度增高引起血管早期病变的诊断和干预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本性措施.因此,研究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和影响因素对重大疾病有一级预防意义.探讨几种评价超重、肥胖的形态指标如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及腰围对动脉僵硬度改变的危险性影响,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6年在南京市生活的不同社区40~70岁中老年人共907例,男423例,平均年龄(51±8)岁;女484例,平均年龄(50±7)岁.纳入标准:健康,无各种急性疾病,受试者自愿参加.②试验方法:由专业人员通过问卷收集试验对象一般情况、疾病史、吸烟状况、体育锻炼状况、营养饮食状况及其他生活方式资料,然后进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形态指标测试.评价标准: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 400 cm/s 为外周肱踝动脉硬化;体质量指数< 18.5 kg/m2 为过轻,18.5~23.9 kg/m2 为标准,24.0~27.9 kg/m2 为超重,≥ 28.0 kg/m2 为肥胖.③试验评估:分析超重和肥胖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危险度.结果:纳入受试者90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腰围4种指标评价的肥胖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外周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②年龄、腰臀比、腰围、性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率在外周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③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腰围4种指标评价的肥胖者外周动脉硬化优势比(OR)值分别为1.800、男1.902和女1.850、男2.014和女1.898、男1.517和女1.553.结论:①以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腰围4种指标评价的肥胖程度越高,外周动脉僵硬度越高.②高龄、男性、高体质量指数、高体脂率、高腰臀比、高腰围均是外周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量化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脉僵硬度的变化。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4例为梗死组,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IMT)技术和超声射频信号动脉僵硬度分析(QAS)技术对2组右颈总动脉进行检查,获其颈总动脉IMT、血管僵硬度参数(β)、动脉管壁的扩张性系数(DC)和顺应性系数(CC)。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相比颈总动脉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DC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值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的收缩压(SBP)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梗死组的β值与SBP、LDL呈正相关(r=0.75,P=0.012;r=0.64,P=0.016)。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管壁僵硬度的增加早于内中膜增厚的改变,超声射频信号技术可敏感反映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