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老年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后QTc间期的变化,将老年AMI患者分为溶栓组(23例)和未溶栓组(25例),两组患者发病后QTc间期平均值均延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溶栓组溶栓后1日QTc间期明显延长,第2d达高峰后迅速缩短,而未溶栓组发病后1~3日QTc间期无明显变化,从发病第4d起缓慢缩短。溶栓所致的QTc间期延长可能于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有关。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的QTc间期除溶栓后第2d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的QTc间期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因此在评价老年AMI患者溶栓疗效时,比较QTc间期缩短的速度比单纯比较溶栓后某时间QTc间期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QT间期离散度 (QTd)是指体表 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 QT与最短 QT间期的差异程度 ,JT间期离散度 (JTd)是指体表 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 ,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 1997年 6月至 1999年3月我们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 4 6例 QTd、J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4 6例AMI发病后 4 8小时内就诊住院 ,均为透壁性AMI ,确定AMI按 1978年WHO诊断标准。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3天…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笔者对30例AMI患者进行了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测定了其溶栓前后心电图中的QT间期,并计算出QT的离散度。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8.2±...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 (QTd)是指QT间期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之间的差异程度。有研究表明 ,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显著延长 ,是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1] 。本文分析 37例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QTlcd三项指标变化 ,旨在探讨QT离散度在评价溶栓疗效中的意义。对象和方法1.对象 AMI37例 ,男 2 6例 ,女 11例。年龄 5 1~ 73岁 ,平均 6 1.7± 5 .3岁。均符合AMI诊断标准 ,无溶栓禁忌证。入院后即予静脉滴注尿激酶 12 0~ 15 0万u溶栓 ,30分钟内滴完 ,同时口服阿斯匹林 10 0~ 15 0mg ,每日 1次。除外电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d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对象 根据 1996年全国AMI再灌注治疗研讨会溶栓标准选择 2 3例适合溶栓的AMI患者 ,男 15例 ,女 8例 ,年龄 56 .5± 7.8岁。其中 2 1例给予尿激酶溶栓 ,2例以rtPA溶栓。所有患者无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以门诊正常体检者 2 5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6 2±5.6岁 ,经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1.2方法  (1)根据 1996年全国AMI再灌注治疗研讨会间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与心脏危险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88例AMI的老年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与AMI进行比较。溶栓用尿激酶150~20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然后测量溶栓前后及未溶栓患者同一时间的QTd及QTcd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入院后或溶栓48h,QTd、QTcd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0.01)。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静脉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定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经及再通经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QT,离散度(QTc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将3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有效组(18例)和无效组(12例),观察溶栓后2小时、24小时QTcd变化。结果:溶栓后2小时、24小时,有效组QTcd较溶栓前明显缩短(P〈0.05),无效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MI溶栓后早期QTcd变化可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参考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分析5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组)与63例非溶栓组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QTd比较,P〈0.05。溶栓成功组与溶栓失败组QTd比较,P〈0.01。结论 (1)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解低QT间期离散度,提高心电稳定性。(2)溶栓后QTd的减少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离散度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研究表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c离散度(QTcd)。本文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d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AMI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1~77(53.1±7.2)岁。均发病在12h内,其中42例发病在6h内,无溶栓禁忌症者,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42~57(52.2 ±6.7)岁。经临床常规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 (AMI)溶栓治疗疗效确切 ,老年人AMI溶栓治疗的应用也日趋增多。本文通过应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 6 5岁以上老年AMI 15例 ,对老年人AMI溶栓疗效、心内膜下心梗早期识别以及尿激酶的用量进行观察。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 1996年 2月至于 1999年12月本院住院病人。观察病人 15例 ,男性 7例 ,女性 8例。年龄 6 5~ 78岁 ,平均年龄 6 9 5 1± 3 2 9岁。前壁梗塞7例 ,前间壁梗塞 3例 ,广泛前壁梗塞 3例 ,下后壁梗塞 2例 ,其中有 2例为复发性心梗。全部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15例患者中有 2例…  相似文献   

13.
33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间期离散度与临床相关性分析马继东杨爱萍朱灿汉口铁路医院心内科(武汉430010)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回顾测量了1992年1月至1997年5月收治的65例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心室颤动(Vf)。新近的研究表明,Vf的发生与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增加有关[1]。本文测定了50例老年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QTc)QTd的变化,旨在探讨老年人AMI后QT...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 (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 3 ] ,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 ,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AMI患者 15 2例  相似文献   

16.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QT间期的差异—QT离散度(QTd) ,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心肌梗死后QTd发生改变 ,QTd增大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因素[1] 。本文对 10 8例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QTd和QTcd对AMI预后的影响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1993年 6月— 1999年 6月确诊的AMI患者 10 8例 ,其中男 71例 ,女 37例 ,年龄 34~ 88岁 ,平均 (6 3 .7± 9.6 )岁。诊断根据WHO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梗死部位 :前壁 2 9例 ,广泛前壁 43例 …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 (QTd)与猝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为进一步探索其变化的规律性 ,我们对 5 6例AMI患者QT离散度进行了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 1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住院治疗的AMI患者 ,选择发病 6h之内的 5 6例为研究对象 (研究组 )。全部患者均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其中男 4 2例 ,女 14例 ,年龄 39~ 72岁 ,平均 5 2 .6岁。全部患者皆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5 6例AMI患者 2 4h之内猝死 5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6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5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其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 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小,而非溶栓组QTd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但行静脉溶栓再通后,其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9.
自80年代初开展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法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AMI的治疗手段。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AMI病例有所增多[1]。对于年龄65岁以下的患者溶栓效果已被肯定,而对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溶栓效果和安全性如何,近年来许多资料研究认为溶栓治疗能使老年AMI患者病死率降低[2]。笔者收集了本院1995~1998年收治的264例AMI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的61例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61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57岁,女4例,根据…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量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及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P<0.01,再通组溶栓前后QTD比较,P<0.01。结论:①QTD增加可作为AMI早期诊断参考指标之一;②溶栓后QTD下降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指征之一;③QTD下降说明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性改善,其可能是溶栓疗法降低AMI死亡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