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当前,对温病的传变规律认识不一,归纳起来,对温病传变规律中的顺传、逆传认识,不外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顺传;肺传心包,肺卫不解传入营分为逆传。其二、认为:手太阴肺传入足阳明胃为顺传,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不属顺传。手太阴肺传入手厥阴心包为逆传,卫传营不属逆传。就此,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 [逆传]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分;从上焦肺卫,传至中焦气分为顺传;从上焦肺卫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为逆传,其表现为温病初起很快即见神昏、谵语、斑疹、舌绛等心包营分证状。[秽浊]指有形、污浊、重浊的邪气。在六谣之中,风寒燥火均无形,唯有湿邪有形,而其性重浊,伤人之后常引起呕吐腹泻等症,所以在温病医籍中,秽浊常指湿邪和疫疠之气而言。[络]络是经脉中最细小的部分,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经相比,络更易停留瘀血和邪气,而且部位也较偏里。叶天士提出治络法,总是以化瘀为主,视  相似文献   

3.
<正> 6、什么叫“顺传”?什么是“逆传心包”?形成“逆传心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顺传”和“逆传心包”是温病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顺传”是指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可向中焦阳明传变,中焦病不愈,则可传入下焦肝肾,温病这种“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方式称为顺传。王孟英说:“自肺之胃腑,病机欲出而下行,故曰顺。”说明邪在上焦手太阴(一般指肺卫证),内传胃肠,病势下行,邪有出路,病邪易于排除,故称为顺传。王氏还进一步解释说:“吸入之邪先犯于肺,肺经不解,则传于胃,谓之顺传,不但脏病传腑为顺,而自上及中,顺流而下,其顺也有不待言者”。“逆传心包”一般认为是肺卫之  相似文献   

4.
热入营分与逆传心包是温病学中的两种证候类型,逆传心包又包括热入心包和痰热蒙蔽心包,它们都属温病的营分证阶段。其形成可由顺传或逆传而来。营气通于心,心包为心之外围而代心受邪,故营气亦通心包。营与心包虽代表不同的生理位置,但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所以营气受病往往影响心包,而心包的病变又以营分证为基础。故在营分证阶段中,逆传心包是热入营分的发展。热入营分是营分证阶段的初期证候。病机是营阴受劫。其证候除身热夜甚等特点外,舌质必绛无苔而干燥,夜间心烦躁扰不寐。若从气分传变而来,口不渴亦为要点。因气分热  相似文献   

5.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6.
<正> 1.《温热论》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在温病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温热论》是叶天士的代表作。其主要学术成就涉及到温病学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明确提出了“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要原因,从而突破了“伏寒化温”的范围;概括新感温病(主要指风温)感传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特别是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理论,对温病危急重症的治疗独辟蹊径,对于完善温病学理论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②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叶氏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层次和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明末医家袁班的《证治心传》堪称温病学的开山之作,该书创造性地揭示了温病传变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肺卫"、"营分"、"顺传"、"逆传",及外邪"多犯上焦"、"清宣轻剂"、"清肃肺卫"等术语。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范畴,温疫的病因、传播途径及治疗等,并区分伤寒温病的治法用药,为清代卫气营血辨证的诞生及温病学说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其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则:逆传与陷入温病的传变有逆传和顺传。温邪入于肺卫,可传阳明胃经,即见气分热盛症状;肺胃相系,易见卫气同病。但也有肺热炽盛入心,出现心包症状,“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心肺同属上焦,邪毒极盛,正气亏损,病变易于由肺入心,由气及血。前者是顺传,后者谓逆传。故叶氏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又是怎样理解逆传呢?叶氏分析得很清楚:“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如何入营?有从风热陷入,也有从温热陷入。也就是说气之后,病仍不解,  相似文献   

9.
<正> 温病试题选[题一]清代温病学家以哪些医家为代表?他们在温病学术方面有哪些重要著述?答:清代温病学家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他们对温病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叶天士:在根据他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之后方言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温热论》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其中“逆传”多被认为是与温病另一种渐进发展的传变形式相对而言的。如《温病学》曰:“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前者是指病情之急剧变化,后者是指病情渐进发展”。杨达夫云:  相似文献   

11.
一、逆传心包与逆传入营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所谓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或依次传入中焦、下焦者称谓顺传。代表病情的逐步深入和顺势发展。如果肺卫之邪不解,不经气分而直陷心营,病情急剧变化,病势凶险危重,称谓逆传。代表病情  相似文献   

12.
一首先让我们温飞一下中医温病学说的主要内容。温病学说的宗师叶天士曾在他的温热论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难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在治法上,他也曾作出原则性的指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后世温病学家莫不以此属准绳。下面是温病学家根据「卫、气、营、血」的纲领,具体地进行辨症与治疗的基本内容:(一)辨症:  相似文献   

13.
<正>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其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被公为是温病证的总纲。对于这条总纲的诠释医学界无  相似文献   

14.
从温病学理论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伏气温病,其致病邪气因地域虽有寒热之分,但均以湿毒为主,因此宜命名为湿毒疫。《温热论》作为温病学家叶天士对于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论述温病的诊疗时有三方面特色:①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②以透邪为要的治疗思路;③辨别体质灵活施治。叶氏在温病学理论中的发挥,也启迪着中医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从温病学说论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益农 《中医研究》2009,22(10):51-53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且并发症多样,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以温病学说分析该病有邪从上受,首先犯肺,或逆传心包,热扰营血等温病传变征象;发病者常正气不足,肺气偏虚,病程迁延。笔者认为,中西医诊治肺炎支原体肺炎应分常证和变证。常证的病机是肺脾不足,木火刑金;变证的病机是内陷心包,邪入营血,耗营动血,邪陷厥阴。  相似文献   

16.
温室营分证血瘀病机与证候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阳 《吉林中医药》2003,23(2):9-10
营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对于营分证的病机认识及证候分析多从热灼营阴 ,心神被扰来认识。治疗也多以凉营、养阴或开窍为主来治疗。然而随着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对瘀血病机认识的深入 ,不难发现 ,重新认识瘀血在营分证病理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在温病学理论和实践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仅就营分证血瘀病理变化及证候表现作一深入讨论 ,以进一步阐明营分证病理变化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丰富温病治疗学理论。1 营分证瘀血病理基础之分析1 1 营分热邪是血瘀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 营分证之热灼营阴 ,扰动心神 ,动风痉…  相似文献   

17.
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医名远播,古今称颂.尤其是在温病学说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真言,奠定了温病学的病理基础;"卫气营血"辨证,使温病学规模大具.因而被列为"温病四大家"之首.余对叶先生精湛的学术,钦羡不已.但时时对其名、字、号产生疑义,存于脑中40年矣,欲求其答案而不得.遂大胆提出拙见,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用温病学卫气营血理论指导银屑病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用以分析温病病变的层次,概括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从而有效地指导温病的治疗。银屑病与温病病因都是温邪,传变特点都是初起邪在卫分,温邪由表入里,传入气分,进一步内传深入营分,并进而进入血分,因此可应用卫气营血理论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9.
1.清代医家吴塘在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温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的变化列入其中。即温病始于上焦,病在肺与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病在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病在肝与肾。三焦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又是脏腑辨证在外感热病方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