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观察用广西西部镜头华石蟹中的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家犬150天后获成虫。扫描电镜观察异盘并殖吸虫表面结构,发现口吸盘明显大于腹吸盘,生殖孔有4~7瓣,似花朵状,排泄孔椭圆形。全身皮棘除口吸盘上为单生棘及腹吸盘上无棘外,其他部位均为由6~8个尖刀形棘紧密排列而成簇生棘。  相似文献   

2.
并殖吸虫体棘的分类意义曾有争论。卫氏虫种分布广,危害大,其体棘特征常作为分类之标准型。但体棘的发生规律研宄不多。从浙江绍兴,云和、永加、丽水、乐清、遂昌等县产的卫氏并殖吸虫观察,童虫期为单生棘,成熟早划(6—12月)以单生为主,少数为二分裂棘,或拼指样体棘。虫龄增大至2—5年以上、簇生棘在腹吸盘附近明显增多。表明体棘之大小、簇生棘之比率随虫龄、虫体增大而发展的。同时也有地区性、个体及不同寄生部位之差异。四川名山之斯氏型并殖吸虫体棘,也是随虫龄增大由单生演变为簇生单生混合棘。沪产大平并殖吸虫在童虫期由单生、混生而发展为簇生棘,有别于卫氏虫种与斯氏型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报告湖北省丹江口市94d 和212d 虫龄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口吸盘周围,口、腹吸盘问,腹吸盘侧,两睾丸问和尾部五个部位体棘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图像显示体棘呈三角尖刀形.凿形或三角形,很多体棘末端有缺刻及裂纹,随着虫龄的延长,缺刻也较大更明显,裂纹也较清晰,但体棘基部未见分裂,所有体棘均呈分散排列的单生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西兴安县人体脑型斯氏狸殖吸虫的超微结构,试图从中了解或寻找某些特性。方法:在患者所在地河沟中采集溪蟹分离囊蚴,感染狡猫分别获35、70、110d的虫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不同虫龄的虫体除口腹吸盘、生殖孔和排泄孔周围外,全身布满体棘,在口腹吸盘上观察到大上不等的半球形乳突,排泄孔壁可见球状突出物。不同虫龄体棘特点基本一致,多呈三角尖刀形,末端有分叉,但基本未见裂分而呈单生型格式;口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陈氏狸殖吸虫各期形态结构特征。方法从陈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并观察囊蚴形态.感染实验动物描及大鼠.90~112d剖杀动物,回收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陈氏狸殖吸虫主要形态特征为:龚蚴的囊壁为单层、平均大小为0.445mm×0.440mm、蚴体与囊壁间可见空隙;后尾蚴的排泄囊为长袋形;戒虫宽长比例为1:2.44~1:3.2,腹吸盘大于口吸盘,卵巢有中心体、指状分叶,睾丸呈长形分叶、长度约为体长16,体棘匆混生型;虫卵多数略不对称。结论陈氏狸殖吸虫囊蚴及成虫形态具有特征性,其囊蚴大小及囊壁晏数、成虫卵巢形态及体棘组成与排列在虫种鉴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平并殖后尾蚴在扫描电镜下体表及吸盘上密生单生棘。口吸盘及腹吸盘上各具有两圈感觉乳突。体表除散在有感觉乳突外,在腹面两外侧各具有一排对称性感觉乳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orientalis)、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pumilio)、扇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taichui)和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formosanus)的形态观察,为鉴别这些人体寄生虫病病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5种吸虫的成虫、虫卵、囊蚴,并进行形态、大小测量和寄生部位观察。结果东方次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部位完全相同,都是在胆管和胆囊内。其他3种则在小肠内。囊蚴寄生部位:除台湾棘带吸虫在鱼鳃外,其余4种均在鱼肉内。虫卵特征:5种吸虫除卵盖和外壳光洁度有些差别外,其余差别甚微。囊蚴特征:东方次睾吸虫囊壁很厚,而其他4种则很薄。其它特征:台湾棘带吸虫的排泄囊呈“工”字形,扇棘单睾吸虫生殖吸盘上的小棘呈杆状排列成葵扇状;而钩棘单睾吸虫则呈点状并围成一圈。成虫特征:华支睾吸虫最大,呈葵花仔状;东方次睾吸虫其次,呈叶片状;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居中,两者均呈鞋状;台湾棘带吸虫最小,呈酒瓶状。结论发现上述5种吸虫的成虫、虫卵及囊蚴时,必须根据各自形态、大小等特征,认真鉴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后尾蚴的体被及卵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的结果。其特点是:成虫的体表由褶皱不平的体被覆盖,凹凸的皮嵴上镶嵌着无数体棘,口吸盘边缘的体壁上有棘围绕。后尾蚴体前部有较长而密集的三角形体棘,体后部有较短而稀疏的三角形体棘,口、腹吸盘上具有丰富的乳突。虫卵由三面体组成,外形弧度均匀,表面光滑似有一层致密纤维所覆盖。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确认浙江宁海哈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方法1.形态学观察:浙江华溪蟹采自浙江宁海西溪冷风洞。分离囊蚴感染家猫,成虫布氏液固定,洋红染色,制成整体封片标本作形态观察。2.分子生物学研究:单个囊蚴PCR扩增,进行ITS2基因和CO1基因序列分析,并BsaHI、StuI酶切。结果成虫长叶型,宽长之比为1:2.838±0.228。腹吸盘位于虫体前34.61%,腹吸盘稍大于口吸盘,二吸盘横径之比为1.26±0.116:1,卵巢分4~6支,每支有2~3支指状分支。睾丸分4~5叶,中心块明显,每叶具指状或乳头状突起,排泄囊达肠支分叉处。体棘混生型。囊蚴呈微红色球状,大小为(525.16±38.61)×(500.19±31.7l)μm。与泰国标本相比,我国发现的哈氏并殖吸虫的成虫形态稍有变异。分子生物学初步研究表明,PCR扩增产物经BsaHI和StuI酶切(PCR-RFLP),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图谱完全一致。浙江宁海哈氏并殖吸虫ITS2基因有366碱基对,与泰国种群(AF159609)同源性为95.6%,CO1基因有390碱基对,与泰国种群(AF159600)同源性为89.7%。结论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确认了浙江宁海哈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但存在较大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盘并殖吸虫蚴体被的超微结构。为并殖吸虫分类提供资料。方法:从实验感染的武鸣拟钉螺体内检获成熟尾蚴,用常规方法处理后送入扫描电镜中观察,结果:W本部布满长棘和短棘,前者分布于口吸盘后方、腹吸盘周围及其后方,后者2于包括吸盘在内的几乎所有区域,有的与长棘混生。具纤毛型乳突和半球型乳突,前者见于口吸盘上及其周围、口腹吸盘之间两侧、倒三角形凹陷两侧体壁及体背部,后者见于口吸盘上、口孔壁及腹吸盘  相似文献   

11.
怡乐村并殖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怡乐村并殖吸虫成虫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成虫体表的体棘为典型的簇生棘。观察到半球型、玫瑰花瓣型和中央小孔型3种类型的感觉乳突,其中中央小孔型乳突为在并殖吸虫成虫阶段首次观察到。文中就体棘对虫种鉴定的价值和感觉乳突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探讨,并认为由后尾蚴向成虫阶段发育过程中,感觉乳突呈退化趋势,可能是并殖吸虫感觉乳突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将丙硫咪唑按100mg/kg/d×2灌胃治疗大鼠异盘并殖吸虫病。扫描电镜显示虫体皮层明显水肿,尾部塌陷。治疗后第5天口吸盘周围皮层水肿呈棉絮状,腹吸盘周围皮层灶性坏死,尾部尚见肿胀之乳突,肠上皮灶性坏死,片层融合成板状。  相似文献   

13.
棘阿米巴的分离及实验室培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棘阿米巴感染的病原诊断、形态学观察及进一步的研究建立棘阿米巴的实验室培养方法 .[方法 ]将含有阿米巴的 1g土壤置于敷有大肠杆菌的 15mg/L琼脂培养基上 ( 2 5℃ )培养 1周 ,取单个棘阿米巴包囊纯培养 ,以 0 1mol/L盐酸进行杀菌处理后 ,用PYG培养液进行无菌培养 .[结果 ]从第 3日起可在培养基上观察到滋养体 ,第 5日开始部分形成包囊 ,棘阿米巴滋养体形态呈不规则 ,具有特征性棘状伪足 ,颗粒状胞质内有较多空泡 .包囊具有双层囊壁 ,外囊皱缩 ,内囊呈四边形或波浪状 .[结论 ]建立了分离及培养棘阿米巴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广西那坡、灵川两地的异盘并殖吸虫作了扫描电镜观察。成虫体棘基本为簇生格式。比较两地相同虫龄各部位体棘的形状特征有明显差异。473天虫龄的那坡异盘并殖吸虫腹面两外侧有散在巨大体棘,背面体棘老化演变成扇形花纹。  相似文献   

15.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吡喹酮在体外对肝片形吸虫皮层的损伤作用。吡喹酮浓度为1、10、100μg/ml,作用时间为0.5、2、6h,对肝片形吸虫皮层表面都有损害。电镜下可见肝片形吸虫口腹吸盘肿胀,体棘变形脱落,表面糜烂剥落,随药物剂量加大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虫体皮层损害加重,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宫川棘口吸虫虫卵、尾蚴及成虫的体被超微结构 ,为其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提供资料。 方法 通过实验感染的方式维持生活史循环 ,主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育过程。 结果 虫卵前端有卵盖、末端有皱褶增厚部分 ;尾蚴的口吸盘周围对称分布着有纤毛的乳突 ,有或无纤毛的凹陷及小孔 ;具纤毛的乳突在虫体的其余部分也有发现 ,可能起感觉器的作用。 结论 尾蚴的体被具有分泌、排泄功能 ;尾蚴尾部有鳍 ,有助于尾蚴在水中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宫川棘口吸虫虫卵、尾蚴及成虫的体被超微炙其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提供资料。方法 通过实验感染的方式生活史循环, 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光学显微观察发育过程。结果 虫卵前端有卵盖、末端有皱褶增厚部分;尾蚴口吸盘周围对称分布着有纤毛的乳突,有或无纤毛的凹陷及小孔;具纤毛的乳突在虫体的其余部分也有发现,可能起感觉器的作用。结论尾蚴的体被具有分泌、排泄功能;尾蚴尾部有鳍,有且于尾蚴在水中活动  相似文献   

18.
对扁囊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口,腹吸盘周围,口、腹吸盘之间,两睾丸之间,虫体背中部,体末端6个部位体棘的形态、分布和排列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观察,并未显示特征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7.5~12MHz高频探头,对因腹痛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儿的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多位于脐周和(或)右下腹,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椭圆形、串珠状、堆状分布,皮髓质分界较清晰,直径10~30mm,长/横径≥2。CDFI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分布呈淋巴结门型,条状规则分布。位置较深的可探及点状血流,表浅者可见自淋巴门,向淋巴结内呈树枝状分布血流信号。急性期时,髂窝、肠间隙可探及少量游离液性暗区。结论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检查便捷、诊断率高、无创、定位准确等优点,并具有可以对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36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18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皮下注射方法:左手拇指、食指绷紧并错开皮肤,注射针头与皮肤呈30°~40°角,针头斜面向上,刺入深度为针梗1/2或2/3,推药注射;改良组采用垂直皱褶法皮下注射:左手拇指、食指捏起以5~6 cm范围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右手握笔式持注射器,在皱褶最高点垂直进针,深度以针头全部进入皮皱下为宜,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射药液,注射完毕后,顺进针角度垂直拔针。两种方法均以无菌干棉签压迫穿刺点3~5 min,力度为皮肤下陷1 cm为准。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结果与常规注射法比较,改良组的疼痛程度及皮下出血、皮下瘀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文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针对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疼痛及皮下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注射方法的改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即:腹壁垂直皱褶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皮下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