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间手术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而近年来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的应用为胸外科日间手术的推广普及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总结近年来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诊疗过程的相关经验,规范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实施的相关流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分会的相关专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经验构建了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体系,旨在为国内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的开展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2.
术后加速康复理念的推广与普及令日间手术的实践成为目前外科诊疗模式发展的重要议题,而胸外科手术的诸多特点使胸外科日间手术的推广面临诸多障碍。外科诊疗技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技术突破使诸多复杂外科手术的开展效率得到了飞跃性提升。因此,这一技术在胸外科日间手术的应用或将成为胸外科日间手术发展的新里程碑。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梳理总结了胸外科日间手术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发展历程,并对两者未来的结合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措施。
方法2019年9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日间手术室完成359例成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均给予个体化护理。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6分,平均(2.3±0.7)分,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5.5±1.1)个月,无复发、慢性疼痛及异物感,均恢复良好。
结论合理规范的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可以提高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膝关节镜手术围术期护理和功能锻炼的体会。方法对40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膝关节疾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和功能锻炼,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9±1.38)d,术后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获3~6个月随访,术后根据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5.00%(38/40)。结论对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膝关节疾病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全面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目前已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一样,正成为一种日臻完善、普遍应用的外科技术,它对减轻终末期关节病患者疼痛、恢复或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其它治疗难以替代的优点.本院近3年来共开展了此类手术2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例腹股沟疝患者327,行日问手术治疗并给予精心的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7d至16个月,复发3例,手术部位感染2例,其他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良好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日间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进入手术室,安全的耐受手术,保证手术成功。方法对382例围手术期患者发放责任护士需求表从而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取得彼此问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果306例围手术患者能平静的接受手术,24例围手术患者因年龄小,惧怕手术但家属能从容接受手术,52例围手术患者充满信心的接受手术。结论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可消除手术带给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迅速康复,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胸外科癌症患者围术期发生低蛋白血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0年3~5月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20例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60(34~78)岁;食管癌14例,肺癌6例。检测患者行常规开放式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后胸腔引流量和引流液中蛋白质含量,行经左胸食管癌切除术11例,经右胸食管癌切除术3例,肺叶切除术6例。结果20例患者术后24 h、48 h、72 h平均胸腔引流量分别为512.5 ml、294.0 ml和168.5 ml。行不同术式患者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术后24 h、48 h、72 h胸腔引流液中平均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9.9 g/L、27.2 g/L和25.9 g/L。术前和术后第1、3、5 d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为38.0 g/L、29.0 g/L、23.0 g/L和25.8g/L。患者术后第3 d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最高[75.0%(15/20)]。结论胸外科常规开放式手术患者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但白蛋白的补充时机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手术机器人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直觉外科公司,美国),具有设计精巧、视野清晰且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目前,该系统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肺、食管、纵隔等胸外科常规手术,特别是在一些空间相对狭小的胸外科手术场景中可能优于胸腔镜手术。但目前手术机器人仍为通科机器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胸外科的手术需求和发展方向。笔者大胆推测手术机器人在胸外科领域必将向专科化、智能化、多通道发展。新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必将引领胸外科手术器械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并造福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11.
快速康复理念正逐渐被外科医生所接受,而日间手术是快速康复理念的集中体现。机器人手术操作灵活、精确、平稳,其微创能力较传统胸腔镜手术更加明显,因此更加适合应用于日间手术。目前,机器人肺外科日间手术在国内尚未大量开展,其术中、术后管理经验仍较为缺乏。笔者所在医院在大规模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少量机器人肺外科日间手术的尝试。本文主要针机器人肺外科日间手术的患者选择、手术体位、手术方式、术中特殊情况处理等进行经验总结,为未来机器人肺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规范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应用人工智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行普胸外科手术的基本经验,评价其手术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25例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病理结果.结果 25例均成功实施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其中肺部手术10例,纵隔手术14例,食管手术1例.10例肺部手术平均耗时(241.00 +90.98) min,出血约(195.00±43.78) ml,术后24 h胸管引流量平均(305.00±28.38) ml;前纵隔胸腺来源肿物切除手术平均耗时(116.36±45.23) min,出血约(63.64±23.36)ml,术后24 h胸管引流量平均(123.64±69.93) ml.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者,患者皆顺利出院.结论 应用人工智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手术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日间手术及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胸交感神经切除术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657例接受胸交感神经切除术的原发性多汗症(primary hyperhidrosis, PHH)患者资料,其中男273例、女384例,年龄14~43岁、平均(24±5)岁,分为日间组及过夜组。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满意度、术后代偿性出汗、手术预约取消率、非计划再次手术、非计划再次住院等指标。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有效、代偿性出汗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非计划再次住院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过夜组,日间组住院时间短[(9.6±1.1)h比(24.8±6.6)h, P<0.05],术后恶心和呕吐少(7例比23例,P<0.05),手术预约取消率高(15例比0例,P<0.05),患者满意度高[90分(90分,95分)比85分(80分,90分)]。 结论日间手术及ERAS理念可安全应用于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新型护理流程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日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2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2例。2组患者均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病房日常管理模式,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应用新型护理流程。2组术后均随访2~6个月,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患者对腹股沟疝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护士错误率、工作时间。
结果试验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疾病知晓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护士错误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护士工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日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运用新型护理流程进行病房管理,优化了医护人员工作流程,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知晓程度,增加了参与感,整体就医感受满意度明显提高。同时护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稳定、清晰及放大的3D视野,可滤过术者手部震颤,具有多个自由度的灵活稳定操作,克服了传统腹腔镜的不足。尽管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肝脏外科中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认识。笔者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团队经验,针对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脏外科应用中的适应证、机器人手术系统肝切除... 相似文献
18.
G. Battocchio A. M. Biancucci M. B. Silvi C. Cecchetti C. Battocchio 《Ambulatory Surgery》1997,4(3-4):147-148
Anesthetic techniques for day surgery must foresee a prompt recovery of alertness, ambulation and alimentation. The aim of our study is to evaluate mivacurium chloride in outpatient general anesthesia. Twenty patients, aged 18–55 years,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class I–II, undergoing surgical procedures were studied. Mivacurium (0.2 mg/kg) was administered to provide neuromuscular relaxation and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was performed. Additional doses of 0.1 mg/kg mivacurium were given to maintain neuromuscular block, monitored by Relaxograph (Datex). In all patients, mivacurium provided satisfactory conditions for tracheal intubation after a mean time of 120 ± 15 s. Spontaneous recovery after the last dose of mivacurium was obtained in a mean time of 15 min. No side-effects or significant hemodynamic changes were recorded. The incidence of histamine-related side-effects was low. Mivacurium produces spontaneous recovery of neuromuscular block in a short time and shows some ideal properties for anesthesia in day surge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