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按其药理作用大致可分为:抗疱疹病毒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抗肝炎病毒药物。按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核苷类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拉米夫定等)、三环胺类(如金刚烷胺等)、焦磷酸类(如膦甲酸钠)、蛋白酶抑制剂(如多肽类似物吲哚那韦)、其他类(如α-干扰素、甘草甜素、双嘧达莫、抗病毒中草药等)。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为干扰素-α(IFN-α)和拉米夫定。但单用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物疗效往往不佳。苦参素是植物提取药,据文献报道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作用[1]。为提高抗HBV疗效,我们采用了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治疗慢  相似文献   

3.
人类白细胞干扰素于1976年首次由Merigan TC的研究小组应用,显示出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其后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就近年来国外有关重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综述。一、μ-干扰素的来源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作用机理α-干扰素是由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应答而释放出来,可使周围组织处于抗病毒状态。目前应用的是以病毒刺激原始淋巴样细胞(lymphoblastoid)培养产生的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对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被美国FDA批准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已增加至5种,即普通α干扰素、聚乙二醇( PEG )干扰素α-2 a(商品名哌罗欣)、拉米夫定( lam i-vud ine)、阿德福韦( adefovir)、恩替卡韦( entecavir)。虽然一些新的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的核苷酸类似物( nuc leotide analogue)或核苷类似物( nuc leoside analogue)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但其中的一些品种也将很快被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核苷类抗HBV药物的临床应用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抗HBV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福音的…  相似文献   

5.
由病毒高复制引起的活动性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良结局,如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应当是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复制。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指征是血清ALT大于2倍常参考值上限且HBV DNA大于10^5 copies/mL的病人,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相比,干扰素-α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较弱,但具有潜在的免疫清除效应;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比普通干扰素-α更有潜力。前C区变异株能更有效地逃避干扰素-α诱导的免疫清除。药物抵抗是拉米夫定长期应用的主要限制。阿德福韦对拉米夫定抵抗的变异株有效,长期使用也可产生药物抵抗,但发生率非常低。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6.
2 抗乙肝病毒药物 现有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作用于cccDNA以下的复制阶段,如α-干扰素、核苷类似物、氧化苦参碱等。 2.1干扰素治疗乙肝 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γ三种,抗肝炎病毒有效的是α和β,它们可结合于同一种细胞,干扰受体的不同侧面位点。作用相似,IFN-β抗病毒作用不如IFN-α,所以已很少使用。关于IFN-α的亚型,已发现有20多种,临床上常用的有IFNα -1b、IFNα-2b、IFNα2a、复合IFNα-Co1,皆为基因产品,白细胞生产的干扰素已被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所感染的一种传染病,病毒的持续复制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目前以干扰素为代表的新一代核苷类似物仍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干扰素应用中存在许多不良反应,现将笔者应用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的特点。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HBV慢性感染的药物为干扰素(IFN)及核苷类药物。IFN是目前疗效较为肯定的抗HBV药物,但仅对20%~30%的病例有效。核苷类似药物拉米呋啶可抑制HBV—DNA多聚酶活性,治疗后患血清中HBV—DNA滴度明显下降,但易出现耐药变异病毒株,且停药后病毒复制易反弹。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反应及耐药变异病毒株的出现,使人们更加关注传统中医药疗法,因此从中药复方中筛选出有确切疗效的抗HBV药物是当前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笔就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抗HBV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全球最新抗丙肝病毒药物“派罗欣”近期正式在中国上市,这是第一种在中国上市的长效α干扰素,此药由瑞士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研发。该干扰素是利用一个大分子PEG包裹住,以保护其活性,穿上了这件“盔甲”,干扰素在血液和肝脏中就可保持其恒定的浓度,从而可有效地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61%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世界性传染疾病.HBV一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每年由于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100万[1].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干扰素和核苷类抗HBV药物虽然在治疗乙肝病毒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免疫调节剂的低应答率和核苷类似药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以及停药反弹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11.
路显锋  王晓丹  冯建鹏 《医学综述》2012,(19):3226-3228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根本目标是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阻断HBV复制,只有清除HBV才能阻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发展,减少并发症。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抑制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制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近年来核苷类似物成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热点,该类药物抗HBV作用较强。现主要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的疗效比较、联合用药、安全性等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正> 20世纪90年代在肝病学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包括干扰素-α和核苷类似物等用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在世界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慢性HBV感染者肝病的进展通常发生于病毒复制活跃者。目  相似文献   

13.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的发展很快,已成为继干扰素(IFN)之后的又一类用于抗HBV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张杰 《肝博士》2007,(1):30-32
目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其他几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如单磷酸阿糖腺苷,磷甲酸钠等,虽然有一定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但因不良反应多等原因,临床应用不多,有的在国外已被淘汰。评价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标准首先是有效(抑制和杀灭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不良反应少,患者可以长期应用。然而,符合上述条件的药物还不多,所以,从医生到患者都要珍惜现有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5.
《河南医学研究》2009,18(2):188-188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基本的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干扰素类,如α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以及核苷类似物。HBeAg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终点是HBeAg血清学转换,这可能需要长期的有效治疗。HBV DNA水平降低或低于检测水平提示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但并不一定能反映机体对HBV免疫状况的恢复,更多的可能是由于病毒被暂时抑制,特别是在应用核苷类似物出现HBV DNA降低时。  相似文献   

16.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临床上应用和正在临床研究中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分为免疫调节剂、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药物,但免疫调节剂的不良反应和核苷类药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使得新颖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现对近年来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阐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以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联合α-干扰素对难治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对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HBsAg( )、HBeAg( )、抗HBc( )并有轻度肝功能异常,经肾组织活检确诊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并在外院经足量泼尼松治疗8周无效的6例患儿,给予霉酚酸酯800~1000mg.m-2.d-1,6个月后减半再服用3个月,α-干扰素100万U/次,3次/周,连用6个月。结果6例患儿尿蛋白在用药后1~3个月转阴,原轻度增高的转氨酶恢复正常。6个月后复查血清乙型肝炎标记物及HBV-DNA,其中4例患儿HBsAg、HBeAg、抗HBc均转阴,HBV-DNA<0.001copies/ml,另2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仍然阳性,HBV-DNA数目无明显变化。随访10~42个月,5例患儿尿蛋白持续阴性。结论霉酚酸酯联合α-干扰素有可能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当传统治疗无效、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及转氨酶升高时,霉酚酸酯更显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抗乙肝病毒基因疗法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虽然干扰素(IFN) -α和核苷类似物拉咪呋啶的应用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疗效并不理想。IFN-α的长期有效率仅为30%~40%,抗病毒新药核苷类似物拉咪呋啶(lamivudine)和华米可维(famiclovir)也存在着抗病毒作用短暂、易诱发DNA多聚酶突变而形成耐药以及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治疗目前从技术上说虽不成熟,但却为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抗病毒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反义核苷酸技术和外源基因的转导表达技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探讨HBV-DNA定量分析与α-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关系,我们采用动态观察HBV-DNA的 变化来指导抗病毒治疗,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男6例,女32例,年龄16-52岁,病程大于1年,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提供),HBV-DNA基因拷贝>1×103 拷贝/ML(PCR荧光法),血清谷丙转氨酶大于100U/L.  相似文献   

20.
谷丙转氨酶简称ALT,是转氨酶的一种,是医学临床最常检测的转氨酶之一.谷丙转氨酶偏高是反映肝功能不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在医学临床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各类肝炎均可以引发谷丙转氨酶偏高.这是因为肝脏受到破坏,肝功能异常造成的,肝病治疗应调节好谷丙转氨酶.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是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戊型病毒性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3年Balayan等用免疫电镜技术(IEM)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直径27~30nm的病毒颗粒,并用其感染绒猴成功,因而认为该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 E,简称戊肝)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