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异常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2型糖尿病高尿微量白蛋白患者和正常尿微量白蛋白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尿微量白蛋白组与正常尿微量白蛋白组比较,表现为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可作为监测早期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43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脂质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脂质、胰岛素和空腹血糖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伴随高尿微量白蛋白者与正常尿微量白蛋白组比较,前者存在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P<0.05或0.01),其他项目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微量白蛋白尿,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与糖尿病肾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0例健康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的检测,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将糖尿病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值分为低值组(HbA1c〈7.0%)、中值组(HbA1c7.1%-10.0%)、高值组(HbA1c〉10.0%).结果 糖尿病组的HbA1c、FBG、mALB、TG、TC、LDL-C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L-C的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HbA1c水平的增高,mALB、FBG水平随之增高,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有关,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灵敏指标,联合检测HbA1c和mALB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康 《淮海医药》2012,30(2):145-14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T2DM患者78例,其中尿mAlb正常组41例、mAlb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组)37例;检测2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 mAlb、尿酸(UA)、肌酐(Cr)及尿素氮(BUN)水平。结果与mAlb正常组比较,mAlb微量白蛋白尿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尿mAlb水平的检测优于肾脏检测的常规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探讨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的控制效果、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71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实验室常规生化项目检查,包含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肌酐、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方案信息,依据糖化血红蛋白<7%达标标准,按性别、年龄、病程、治疗方案等分组讨论影响因素。结果 71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是42.1%;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患者病程、治疗方案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结论合理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值,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血清抵抗素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90例研究对象的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留取24h尿液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尿蛋白,并计算UAER。其中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2型糖尿病UAER正常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结果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UAER正常组(P〈0.05);且2型糖尿病UAER正常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抵抗素与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及其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可能与抵抗素相关。  相似文献   

7.
路青玉 《北方药学》2012,9(3):52-53
目的:评价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代谢及生化指标对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影响。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采集相关一般指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空腹血糖、血脂、踝肱比指数等指标,分析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间比较,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有明显差异(P〈0.01)。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与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相关(P〈0.01或P〈0.05),而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合理及全面地控制血糖、血脂能够减轻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本院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20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62例合并视网膜病变,未合并视网膜病变的14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血脂和血压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是该病的相关性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晏莲英  刘翔  朱俊 《安徽医药》2012,16(12):1806-1807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5月在该科住院的患者64例,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成3组:血糖控制良好组、血糖控制一般组、血糖控制不良组,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以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值表示血糖波动,研究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波动水平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结果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高于血糖控制一般组及血糖控制良好组(P<0.01);SDBG>2 mmol·L-1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均高于SDBG≤2 mmol·L-1者(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低,尿微量白蛋白越少;相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血糖平均波动水平越小,尿微量白蛋白越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伴高尿微量白蛋白(≥25mg/L)患者6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型糖尿病且尿微量白蛋白(<25mg/L)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观察组FBG、TC及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血脂和HbA1c联合检测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FBG﹑HbAlc和ADA水平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明 《安徽医药》2007,11(10):918-9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变化以及这三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84例1型糖尿病患者FBG、HbA lc和ADA,并以90名健康人作对照。FBG用氧化酶法测定,HbAlc用层析法测定,ADA用速率法测定。结果2型糖尿病组:FBG、HbAlc和AD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1型糖尿病组:FBG、HbAlc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DA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ADA与1型糖尿病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2型糖尿病组中FBG与HbAlc有正相关关系(r=0.39,P<0.01),HbAlc与ADA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67,P<0.01);1型糖尿病组中FBG与HbAlc有正相关关系(r=0.48,P<0.01),ADA与HbAlc无相关性(r=0.11,P>0.05)。结论1型、2型糖尿病患者ADA水平差别明显。FBG、HbAlc和ADA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1型与2型糖尿病、衡量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糖脂代谢影响的特点,并探讨其对糖尿病大鼠血清microRNA(miRNA)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50,150,250 mg·kg-1),连续给药8周。每隔2周于给药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PBG);给药前后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8周末测血脂水平,并对血清中7个miRNA分子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期探讨姜黄素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的机制。结果:给药8周内,模型组FBG和2PBG值不断升高。姜黄素对糖尿病大鼠FBG和2PBG的显著影响在4周后出现。高剂量组FBG水平在给药4周后开始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在给药6周后和8周后所有姜黄素剂量组的FB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在给药4周后3个姜黄素治疗组中2PBG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8周后,模型组大鼠HbA1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姜黄素中、高剂量组的HbA1c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HbA1c水平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给药8周后,姜黄素各剂量组对TC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姜黄素中、高剂量组对TG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姜黄素中、高剂量组对LDL-C水平较模型组也明显降低(P<0.01,P<0.05);姜黄素组HDL-C水平有一定的升高,但只有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可显著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7种miRNAs的表达水平(P<0.01),以高剂量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姜黄素给药8周后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并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HbA1c的水平和血脂异常;并对糖尿病大鼠血清中7种miRNAs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的疗效。方法将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120例初诊T2DM患者予胰岛素强化治疗,作为治疗组;另选取120例初诊T2DM患者予口服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2个月后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变化情况。强化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疗效。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FBG、PBG、HbAlc等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高糖毒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细胞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伍明  伍英  曾立  王宁 《江西医药》2005,40(10):611-612
目的 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并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状况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选择的病例随机分为牙周治疗组和非牙周治疗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牙周基础治疗。记录牙周同一点治疗前和治疗后4、12、24周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和HbA1c的情况;对照组于入选时及入选后24周观察上述指标。结果 治疗组于治疗后4、12、24周时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组HbA1c于治疗后12、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各项牙周指标及HbA1c在24周内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并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可改善牙周状况。降低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肥素(visfatin)水平变化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型糖尿病(DM)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浆内肥素水平,并分析血浆内肥素与BMI、WHR、血糖、HbAlc、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关系.结果 ①2型DM患者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浆内肥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②相关性研究显示,血浆内肥素水平与WHR呈正相关,与糖负荷后2h血糖(2hPG)和HbAIc呈明显负相关.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WHR、HbAIc、空腹血糖(FPG)、2hPG是影响血浆内肥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血浆内肥素水平与糖代谢状态有关,并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A1c,GHbA1c)的水平与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1例该病患者及33名正常对照者,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检测其GHbA1c,RIA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β2-微球蛋白(β2-m)。结果当2型DM患者血GHbA1c正常时,其尿mAlb及β2-m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血GHbA1c水平的增高,其尿mAlb及β2-m水平随之明显升高(P<0.01),并随血GHbA1c水平的升高呈逐步上升趋势;2型DM患者血GHbA1c水平与尿mAlb及β2-m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不同血GHbA1c水平患者之间的尿mAlb及β2-m水平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HbA1c水平与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联合检测GHbA1c、mAlb及β2-m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与糖尿病病程、视网膜病变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索、血糖及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不伴视网膜病变患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20例、2型糖尿病伴背景型视网膜病变患者[背景型视网膜病变组(BDrt)]20例、2型糖尿病伴增殖型视网膜病变患者[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组(PDR)]20例和健康体检(健康组)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sVCAM-1水平,微柱法测定HbAle,放免法测定空腹INS,同时测定FBG、血脂等,并收集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直糖、血脂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组间sVCAM-1水平,sVCAM-1水平与各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PDR组、BDR组和NDR组患者的血清中sVCAM-1的浓度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DR组患者血清sVCAM-1的增高较BDR组、NDR组增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DR组与NDR组患者血清sVCAM-1浓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与病程呈正相关(r=0.338,P〈0.05),与HbAlc、FBG、CHO、TG、LDL、空腹INS均无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时期血清sVCAM-1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提示sVCAM-1在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监测视网膜病变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60例糖尿病肾病组(DN组)、65例糖尿病非肾病组(NDN组)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血VEGF、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水平.结果 DN组和NDN组患者VEGF、HbA1c及UmAL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N组VEGF、HbA1c及UmALB明显高于NDN组(P<0.01);两组糖尿病患者血浆VEGF与HbA1c、UmAL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浆VEGF明显升高,可能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五角场镇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因素,为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76名,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检测血糖、血脂、HbA1c等。依据HbA1c控制是否达到7.0%为标准,分为A组(〈7.0%)和B组(≥7.0%),回顾分析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因素,采用SAS9.1.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受到空腹血糖和OGTT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到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和HDL-C的影响。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减小腰围及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对监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并低镁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M )并发低镁血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1 4 4例 2型DM其中并发低镁血症的 38例病人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型DM病人低镁血症的发生率为 2 6 39%。血清镁浓度与空腹血糖 (FB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以及DM微血管并发症积分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结论  2型DM病人有较高的低镁血症发生率 ,FBG、HbAlc以及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病人低镁血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