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药物总剂量(CD)、剂量强度(DI)、剂量密度对晚期卵巢上皮癌化疗的疗效.单纯延长化疗疗程数、提高化疗CD不会改善预后.同时增加顺铂DI和CD可能延长存活时间,尤其对残留小病灶者.紫杉醇及卡铂DI对预后影响不大.化疗间隔缩短l~2周称为剂量密度,一般称为周疗.紫杉醇周疗多用于二或三线化疗,疗效很好.顺铂周疗可用于残留小病灶的一及二、三线化疗.在保证最基本剂量基础上增加CD和DI或应用剂量密度化疗可能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晚期卵巢上皮癌化疗的用药剂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药物总剂量(CD)、剂量强度(DI)、剂量密度对晚期卵巢上皮癌化疗的疗效。单纯延长化疗疗程数、提高化疗CD不会改善预后。同时增加顺铂DI和CD可能延长存活时间,尤其对残留小病灶者。紫杉醇及卡铂DI对预后影响不大。化疗间隔缩短1~2周称为剂量密度,一般称为周疗。紫杉醇周疗多用于二或三线化疗.疗效很好。顺铂周疗可用于残留小病灶的一及二、三线化疗。在保证最基本剂量基础上增加CD和DI或应用剂量密度化疗可能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对晚期卵巢癌试验组(AOCTG)和卵巢癌Meta分析方案(OCMP)的资料进行重新检验与分析,在联合化疗中去除其他化疗药物的影响,评价阿霉素对晚期卵巢癌生存率的作用。 AOCTG主要观察单一化疗与联合化疗的价值,尤其是比较单一顺铂与含顺铂联合化疗的疗效。主要有5个实验:①无顺铂单一化疗与无顺铂联合化疗比较:无明确证据提示联合化疗疗效好。②~③无顺铂单一化疗与含顺铂联合化疗比较:应用顺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表柔比星+异环磷酰胺(1AP)方案治疗复发及耐药性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7月-2008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收治复发及耐药性卵巢癌患者25例,均行IAP方案(其中奥沙利铂130 mg/m2,表柔比星50~60 mg/m2,异环磷酰胺3~4 g/m2)化疗,疗程间隔3周.其中接受≥2个疗程IAP方案化疗的21例纳入本研究,并对其疗效及化疗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共接受80个疗程的IAP方案化疗,化疗疗程的中位数为4个[(2~7)个].结果 (1)疗效评价: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0例(48%),部分缓解5例(24%),病情稳定1例(5%),病情进展5例(24%),有效率达71%.其中,原发性铂类药物耐药患者的有效率为60%(6/10),继发性铂类药物耐药患者的有效率为7/8.IAP方案化疗后肿瘤无进展时间的中位数为11个月(1~33个月),总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为31个月(1~71个月).(2)副反应:80个疗程的化疗中,血液学副反应(Ⅲ~Ⅳ度)的发生率为30%(24/80),非血液学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毒性反应(38%,30/80)、浅表静脉炎(29%,23/80)等.结论 IAP方案用于复发及耐药性卵巢癌患者的三、四线挽救性化疗,其疗效较好,且副反应可耐受,但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癌患者采用腹腔灌注联合静脉化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晚期卵巢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紫杉醇+顺铂联合静脉注射化疗与实验组34例患者则将顺铂采用腹腔灌注与紫杉醇静脉化疗结合作为治疗方案。疗程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比对照组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灌注与静脉化疗结合的方式对晚期卵巢癌的患者进行化疗能够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卵巢癌70%首诊已届晚期,多为腹膜腔转移。目前手术合并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法。化疗多为大剂量倾钻一次腹腔注射或以顺铂为基础联合化疗,副反应较大,我院自1985年起用顺铂小剂量长疗程腹腔化疗治疗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观察疗效较满意,副反应轻。为深入了解其药理学基础,对随机选择病例进行了药代学研究,以冀为推广此方法提供理论依据。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自1995年1月至1996年6月收治的卵巢癌中随机选择9冽,其中Ⅰ期2例,Ⅲ期7例,均在我院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经病理证实均为上皮性肿瘤,另1例为子宜内膜癌Ⅲa期行次广泛子宫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术前单次大剂量顺铂不同途径给药的临床疗效、手术率、化疗毒副反应以及术后生存率。方法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局部晚期子宫颈癌ⅠB2~ⅡA2期患者207例,根据化疗途径不同分为两组: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灌注单次大剂量顺铂+栓塞术(简称动脉化疗组)106例及同剂量顺铂静脉滴注化疗(简称静脉化疗组)101例,化疗结束后3周左右,对两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手术率及术后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动脉化疗组近期有效率92.5%(98/106),静脉化疗组近期有效率87.1%(88/10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05)。动脉化疗组手术率97.2%(103/106),静脉化疗组手术率93.1%(94/10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69)。随访动脉化疗组5年生存率90.6%(96/106),静脉化疗组5年生存率86.1%(87/10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62)。化疗期间未发现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静脉化疗组的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脉管炎化疗副反应大于动脉化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术前单次大剂量顺铂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与静脉化疗组相比疗效类似,但妇科检查子宫颈局部病灶缩小、宫旁阴道旁条件改善比静脉化疗组明显,安全有效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多数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即为晚期,故死亡率较高.化疗是晚期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紫杉醇/顺铂或卡铂静脉化疗已成为晚期卵巢癌一线治疗方案,使其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程度改善.腹腔化疗、淋巴管灌注化疗、动脉化疗及高剂量化疗等的临床研究进展,为晚期卵巢癌治疗提供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分析卡铂腹腔化疗在晚期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Ⅱ~Ⅳ期卵巢癌患者183例进行前瞻性分析,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三组:紫杉醇联合卡铂静脉化疗组(A组)67例、紫杉醇联合卡铂腹腔化疗组(B组)52例与紫杉醇联合顺铂腹腔化疗组(C组)64例,通过比较三组间化疗有效率、生存情况与毒副反应,评估卡铂腹腔化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 A、B、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07%、88.46%与90.6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A组(22.04±2.07)个月,B组(27.79±1.93)个月,C组(26.43±2.49)个月;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生存时间(OS)为(48.02±3.54)个月;B组(49.78±2.88)个月;C组(48.94±2.12)个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Ⅲ~Ⅳ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Ⅲ~Ⅳ级腹痛及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C组分别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铂腹腔化疗的临床有效性与卡铂静脉化疗及顺铂腹腔化疗相近,但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对ⅠB2~Ⅱ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58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配为TP1组和TP2组,TP1组紫杉醇用量60mg/m2、TP2组135mg/m2,顺铂均为60mg/m2,采用1~3个疗程化疗,化疗间隔TP1组为10天,TP2组为21天,化疗结束后行宫颈癌根治术,比较其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IP1组有效率76.7%(23/30),TP2组82.1%(23/28),两组疗效相近,P>0.05;白细胞减少TP2组(32.1%,9/28)多于TP1组(10.0%,3/30),P<0.05;余毒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紫杉醇60mg/m2联合顺铂60mg/m2化疗方案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目的:探讨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宫颈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年轻患者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因宫颈LEEP术后切缘阳性或术后随访复发、无法在门诊行常规LEEP而行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术中均未出现膀胱、直肠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8±7分钟,术中出血量20±5 ml,住院天数2.7±0.6天;其中1例患者术前病理检查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术后升级为原位鳞癌合并原位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37例患者(97.4%)成功保留子宫,随访至今1例术后12个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行宫颈激光治疗,余均未见宫颈病变复发。12例患者有生育意愿,7例患者已成功妊娠,6例已分娩。结论: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安全可行,可实现未生育妇女及年轻妇女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17.
Various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have been tested in the 6-day subrenal capsule assay, which is an in vivo test of human tumor responsiveness to drug therapy. Fresh surgical explants of ovarian, endometrial, and cervical tumors were implanted as 1-mm3 fragments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of normal mice and tested against a spectrum of clinically active agents. Regardless of the site of origin, human tumors showed variations in growth rate when implanted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that appeared to reflect both the growth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ach tumor as well a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ell populations comprising each tumor. An average of 60% of tumors showed positive growth and 11% demonstrated no measurable change in size. The response rates of 18 ovarian, 28 endometrial, and 20 cervical carcinomas to clinically activ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were determined. A range of responses, in terms of drugs indicated to be active and of the degree of responsiveness to active agents, was obtained with each histologic type. Response rates varied from 6% to tamoxifen in cervical carcinomas to 80% to 5-fluorouracil in ovarian carcinom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variability in chemotherapy responsiveness observed clinically with gynecologic tumors and sugges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subrenal capsule assay as a predictive test.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