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白细胞α-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罗春华,杨崇礼,华芬1992年5月~1993年7月,我们收住院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儿童26例。其中12例采用人白细胞α-干扰素治疗,另14例采用抗生素加传统对症治疗,前者获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多系统损害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故易造成临床误诊[1-3]。但临床及实验室误诊(或疑诊)为白血病在国内尚未见有系统报告。我科于1990—1997年间共收治IM患儿55例,院外误诊为白血病来诊者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IM[3,5]患儿55例,男42例、女13例,男:女3.23:1,发病年龄8个月-14岁,平均3岁。误诊27例,其中误诊(或疑诊)为白血病13例(…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肾脏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肾脏损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儿科(210006)孔晓红,顾旦平,潘淮宁,黎书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由EB病毒引起,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其中肾脏损害较少,为0~13%,近期刘氏报道为45.8%,我院于1982年1月~...  相似文献   

4.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骨髓移植(BMT)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BMT患者并发RSV下呼吸道感染,若未经抗病毒治疗病死率接近100%,而应用利巴韦林(ribaririn)治疗者病死率高达50%-70%.报道静注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球蛋白(RSV-IGYV)治疗儿童BMT合并RSV感染的疗效. 病例和方法RSV-IGIV是一种含有高浓度RSV中和抗体(抗体滴度>19200MU/ml)的IgG免疫球蛋白.1991年6月至1996年2月,11例BMT合并RSV感染患儿接受了RSV-IGIV治疗…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儿童瓣膜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瓣膜疾患行瓣膜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总结1990年1月-1998年4月收治的学龄前儿童瓣膜疾患283例,男130例,女153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3.05岁,其中≤1岁22例(7.77%)。≤3岁170例(60.07%)。体重3.1-21.0kg,平均11.84kg,≤10kg106例(37.46%)。主要瓣膜疾患包括:单纯瓣膜疾病9例(3.18%),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MI  相似文献   

6.
低效价颗粒凝集试验快速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小儿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为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ERODIA-MYCOⅡ试剂盒,采用低效价颗粒凝集试验检测219例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MP-IgM。结果阳性30例,阳性率137%,其中MP-IgM效价1∶80者9例,1∶160者5例,1∶320者8例,1∶640者8例。结论低效价颗粒凝集试验具有简单、迅速,可单个标本操作,特异性高,能早期检测出MP-IgM抗体,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心肌钙蛋白检测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反映心肌细胞受损的临床生物标记物,观察血清心肌细胞钙蛋白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40 例小儿心肌炎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肌酸磷酸激酶CK-MB变化。柯萨基病毒B1~6IgM 阳性患儿治疗前后CTn-I的变化。结果 心肌炎组CTn-I、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柯萨基病毒B1~6IgM 阳性患儿治疗后CTn-I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血清CTn-I反映了心肌细胞损害敏感指标,对诊断心肌炎较心肌酶谱有较宽时间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是否受损;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恢复期中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干扰素对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方法用DNA探针斑点原位杂交,酶兔方法检查HCMV抗原,尿中分离HCMV3种方法诊断HCMV肝炎。用IL-2活性测定、T细胞亚群测定检测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将患儿分为干扰素加维生素C、肌苷治疗组(γIFN)和仅用维生素C、肌苷治疗组(非γIFN),连续观察3个月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HCMV肝炎患儿有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损伤,且临床症状缓解后部份免疫功能尚不能完全恢复。干扰素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恢复和第1月与第2月的痊愈率明显优于无干扰素治疗组。黄疸消退平均提前14.9天(P<0.05);肝肿大恢复正常提前28.4天(P<0.01),SGPT恢复正常平均提前14.9天(P<0.01)。两组的第1月与第2月痊愈率分别为48.6%与20.6%、88.6%与47.1%(P<0.05)。结论HCMV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损,且不能随症状好转而立即全部好转。干扰素能使HCMV患儿的临床症状加快消退。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测尿液中茶碱(TP)及其代谢物1-甲基尿酸(IMU),3-甲基黄瞟吟(3MX)和1,3-二甲基尿酸(DMU)排出的进行性变化,研究细胞色素P450s(CYPs)1A2蛋白及活性在儿童发育中的成熟过程.对象和方法入选患儿51人,TP治疗中,7人为呼吸暂停,44人为支气管哮喘。患儿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充血性心衰及影响茶碱代谢的药物应用史.1岁以下和1岁以上小儿均以氨茶碱静脉持续滴注,剂量分别为2~4mg/(kg·d)和15~20mg/(kg·d).治疗48小时后的5天内,在不同的三天均各留取尿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CF-1)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无血清、无激素培养系统,体外培养10例健康足月顺产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正常对照,观察IGF-1对CBMC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CBMCIL-2、IL-4、干扰素γ(IFN-γ)、IL-10和IL-12水平显著低下(P值均〈0  相似文献   

11.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传播途径为粪-口水平传播,尽管有输血而发生严重甲肝的报道,但新生儿患病十分罕见.该文报道一例由母亲垂直传播甲肝而致新生儿发病. 病例一名29岁印度妇女怀孕4个月时感染甲肝,血清抗甲肝病毒(HAV)-IgM阳性,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0 869nmol· s-1/L(6521U/L),血清总胆红素44μmol/L,国际标准率1.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20μmol·s-1/L(1187IU/L),此后持续黄疽,抗 HAV-IgM阳性和AST增高直至36周后自然分娩.产后…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诊断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6例怀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进行实验性检测。确诊的14例中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10%者3例,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9例,但抗VCA-IgM阳性为12例;因此测定EBV抗体才能真正提高诊断IM的水平,而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低,在非IM疾病中假阳性率高,特异性不强,作为IM的诊断指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物素-亲合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ABC-ELISA)检测了24例哮喘患儿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显示:患儿血浆IFN-γ水平极低(1.33±0.08μg/L),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PBMC诱生IFN-γ水平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升高。用麻疹疫苗治疗后IFN-γ诱生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患儿体内细胞因子产生失衡,IFN-γ产生减少与哮喘的发病、病程和易诱发病毒反复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科采用个去甲氧柔红霉素(ID)治疗小儿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和朗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LCH)9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1.对象(1)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6例:男5例、女1例。年龄从8个月~10岁。按全国标准评定[1]高危(HR-ALL)4例,超高危(超HR-ALL)2例。(2)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1例,M6型,3岁半。误诊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年,已多次使用Ara-C等化疗药物,确诊M6型后,经采用HOAP、VP16+Ara-C等方案诱导治疗失败。骨髓:原始…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例误诊分析山东省立医院儿科(250021)彭京洪,尹洪臣,钟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简称IM)是EB病毒所致的常见病,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以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常...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32PHBV-DNA探针检测乙型肝炎(乙肝)患儿及病毒携带者尿HBV-DNA共78例,阳性率为14.1%(11/78)。结果表明乙肝病毒可经肾小球滤过,在尿中出现具有传染性。同时检测了上述患儿尿三项蛋白,即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和免疫球蛋白G(Ig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肾功能等,经与对照组比较,乙肝患儿及携带者尿β2M和Alb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尿NAG正常。对尿蛋白异常的患儿随访3~6个月,基本恢复正常,提示蛋白尿可能为HBV致肾损害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生长抑素(SS)在窒息新生刘血中的变化及缺氧缺血性脑 (HIE)各其血液中的变化,探讨IGF-1、SS在HI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新生儿脐血窒息组、正常对照组、HIE极期、恢复期血浆SS水平;用免疫放射分析(IRMA)上述标本血清IGF-1水平。结果 新生儿窒息时脐血IGF-1、SS均比正常脐血对照组显著下降(t=8.  相似文献   

18.
婴儿闷热综合征并发多器官损害综合征2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婴儿闷热综合征(IMS)并发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对IMS并发MODS25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MS并发MODS259例患儿,年龄≤6个月191例(73.7%),受累器官频度顺序为脑、肺、心、肾、周围循环、胃肠道、肝、DIC等,其相关病死率分别为10.9%(22/201)、7.9%(12/152)、8.1%(10/24)、21.2%(14  相似文献   

19.
胎儿止血作用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止血作用的血小板,凝血因子Ⅴ、Ⅷ和纤维蛋白原在宫内已达到成人水平,胎儿的Ⅶ、Ⅹ因子含量一直高于Ⅸ因子,生后Ⅶ、Ⅹ因子约在2~12个月,Ⅸ因子在3~9个月达到成人水平,低含量的接触因子与新生儿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相一致,Ⅵ、Ⅶ和激肽释放酶原(PK)生后6个月已在正常成人水平范围之内,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在生后7个月达成人水平。出生时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S(PS)和肝素辅助因子Ⅱ(HC-Ⅱ)含量均较低,达到成人水平的时间分别为生后3个月、3个月和6个月,蛋白C(PC)则在6个月以后,而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α2-巨球蛋白(α2-MG)出生已达成人水平。出生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生后5天的α2-抗纤溶酶(α2-AP)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已达成人水平,而纤溶酶原约在生后6个月以后才达到人水平。  相似文献   

20.
早搏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儿早搏对心功能的影响,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40例早搏患儿的单个早搏射血分数(PBEF)、心脏指数(PBCI);单个非早搏的射血分数(NPBEF)、心脏指数(NPBCI)及实际的射血分数(AEF)、心脏指数(ACI)。同时研究这些指标与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关系。结果显示:(1)早搏患儿PBEF、PBCI均小于NPBEF、NPBCI;病程长者PBEF、AEF及ACI均下降;室性早搏者的ACI减少;早搏>10次/分者的AEF及ACI下降;R-R′/R-R比值小者的PBEF、AEF及PBCI亦小;早搏QRS-T综合波长者的PBEF及PBCI减少。(2)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者的PBEF、AEF、PBCI、ACI均值的下降比CK-MB不升高者显著。研究提示,早搏>10次/分、R-R′/R-R<0.6、QRS-T综合波>0.4秒和CK-MB>16IU/L者的心功能多受到影响,应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