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结肠镜治疗32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双镜联合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0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50 mL,平均恢复半流饮食时间3 d,平均住院时间9 d。出现1例为吻合口漏。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均无残留或复发、转移。结论对小肿瘤和术前肠镜不能通过癌肿者实施双镜联合治疗,可准确病灶定位和排除近端多原发癌。  相似文献   

2.
直径≤1cm的直肠类癌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直径≤1 cm直肠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物,行内镜超声检查(EUS),怀疑为类癌的病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切除,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直径≤1cm直肠类癌8例,本组病例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年内随访病例无复发。结论结肠镜结合超声微探头对直径≤1 cm直肠类癌进行诊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类癌的临床价值,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早期大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普通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然后经内镜超声检查确诊类癌,对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类癌患者29例行内镜微创治疗,直径≤1.0 cm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直径>1.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 29例均完全切除,病变直径0.6~1.8 cm,19例行EMR术治疗,10例行ESD术治疗。2例ESD术中创面出血,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穿孔。术后病理检查均显示为类癌。术后3个月结肠镜复查随访,所有患者创面形成瘢痕,无残留和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EMR和ESD治疗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类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确诊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4例,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1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类癌的主要手段。直肠类癌的大小、浸润程度和转移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镜下诊治结直肠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结直肠类癌患者,并对其结肠镜下治疗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直肠类癌男、女患者所占比例为13∶4,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多于女性。直肠类癌最大径<1cm,内镜下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性差,黏膜下的肿物质硬呈黄色,最大径大于2cm的多数已发生转移。结论熟悉内镜下类癌的特症能有效提高肉眼诊断率,对于1cm以下的类癌选择内镜下切除术不但安全且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直肠脂肪瘤的主要内镜下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其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文献,对我院1986年4月至2011年10月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的30例脂肪瘤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脂肪瘤女性多于男性(4:3);平均年龄(62.9±8.3)岁;以升结肠及横结肠多见,占73.3%;内镜下均表现为黄色或淡黄色黏膜下肿物,质软,按压变形,触之不滑动。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病变。6例<1.5cm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完全切除。结论结肠镜、EUS是结直肠脂肪瘤的重要诊断手段,EUS检查可明确脂肪瘤累及肠壁部位,EMR是结直肠小脂肪瘤的有效治疗方法。>2.0cm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手术治疗结直肠息肉1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会俭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542-3543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中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无法用肠镜切除的结直肠息肉患者联合应用腹腔镜结肠镜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均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20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10~80mL,平均30 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术中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直肠良、恶性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尝试运用双镜联合方式治疗直肠良、恶性病变,观察比较临床效果。结果 15例结直肠良、恶性息肉患者经双镜联合治疗,定位准确,切除率为100%。结论双镜联合增加了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适应证范围,减少了手术创伤,是结直肠良、恶性息肉治疗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肠类癌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肠镜在大肠类癌诊治的艇。方法 对12例大肠类癌根据肿瘤大小及不同的表现选择性采取结肠下切除(5例)或外科手术(7例)。结果 经定期随访观察无复发或转移,疗效好。结论 直肠类癌直径〈1cm采用结肠镜下局部切除肿瘤,类癌直径较大(〉1cm)且较固定式或表面粘膜有破溃,尤其对组织病理检查提示类癌浸润肌层的患者,应施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周凯  王铭河 《淮海医药》2012,30(1):10-11
目的通过对直肠类癌病例的诊治分析,探索较为合适的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1例局部切除后行补充手术的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中位随访64个月(1~352月)。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直径与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的直径与有无肌层浸润相关(P〈0.001),肿瘤直径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肿瘤直径≤1 cm时,发生肌层浸润的机率为3.6%,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为5.4%;肿瘤直径〉2 cm时,发生肌层浸润的机率为75%,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为50%。结论对于局部切除后的直肠类癌,如存在肌层浸润、直径大于2 cm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建议应行补充根治术;如仅为局部残留,则行补充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腹壁瘢痕小、恢复快、术后可较早接受其他治疗等优点.但由于腹腔镜术者的手不能进入腹腔,从而失去了手的触觉反馈[1],使得术者对于结直肠的良性病变、早期恶性病变的定位以及肠管切除范围的界定存在局限性.术中结肠镜则可部分替代手的功能,对肿瘤切缘进行精确定位,从而使腹腔镜操作获得更为可靠的肿瘤根治性切除[2].同时也可在腹腔镜监视下实施结肠镜息肉切除术.我们将术中结肠镜与腹腔镜相结合,为39例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直肠类癌15例内镜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肠镜下发现直肠黏膜下肿物行内镜超声检查和病理活组织检查,有内镜切除指征的直肠类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直肠类癌15例均成功行EMR,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理证实基底及切缘无残留,随访病例无复发。结论肠镜结合内镜超声可以明确直肠类癌的大小、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内部回声性质,判断有无内镜下切除指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直肠类癌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直肠类癌属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类癌的最佳方法[1],但最后确诊需靠病理检查.既往手术是直肠类癌主要治疗方法,近年微创治疗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直肠类癌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 cm10例,1~2cm 7例,>2cm1例;7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根治术,3例行肛门局部切除术,7例行圈套电凝切除术.除1例瘤体直径> 2cm患者手术后出现肝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直径< 2cm的直肠类癌极少发生转移,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直径< 1cm者可局部切除或高频电凝切除;直径>2cm或侵及肌层或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手段。方法本文分析了22例直肠类癌的诊断要点、手术原则及手术方式。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评价其治疗效果。22例病人中,15例得到随访,随访率68.2%,5年生存率77.2%。直肠类癌以便血、便秘或排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直肠类癌一般瘤体较小,直径小于1 cm者占45.4%,1~2 cm者占22.7%,大于2 cm者占31.8%。结论直肠类癌症状无特殊性,诊断不易。〉40岁有直肠肛管症状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有怀疑者应行病理组织检查,必要时切片作免疫组化染色以提高诊断率。手术应结合病变大小、浸润深度,个体化治疗。其预后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有关。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238例结、直肠息肉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结、直肠息肉术后病理检查。方法回顾2004年1月至2008年11月结、直肠息肉238例。结果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切术237例,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手术1例。术后病理结果:局限性癌变9例(术前内镜下活检病理无癌变)。其中直肠4例,结肠3例,回盲部1例,直肠吻合口1例;腺瘤性息肉220例;炎症性增生性息肉8例;错构瘤1例。息肉局限性癌变发生率为3.8%。结论结、直肠息肉术后全瘤病理与术前活检病理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书香  王艳红  赵春倩  张萌 《河北医药》2016,(24):3761-3764
目的:探讨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在大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69例单纯内镜切除困难经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的大肠疾病的效果。结果69例双镜联合治疗患者,术前评估单纯内镜切除困难,经结肠镜、活检病理、靛胭脂染色、NBI、超声内镜、腹盆腔CT检查后,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内镜切除36例,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28例,共9例追加了腹腔镜根治术,内镜和腹腔镜同时治疗5例。术后病理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3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33%),癌15例(16.5%),脂肪瘤7例(7.7%),间质瘤3例(3.3%),类癌5例(5.5%),囊腺瘤1例(1%)。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无1例转移、复发。结论采用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单纯内镜下切除困难的大肠疾病,定位准确,治疗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1 一般资料:我院消化内镜室自1974年4月~1996年7月间6304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平坦及凹陷型大肠肿瘤3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4.9岁。 2 内镜下所见 2.1 病变部位 肿瘤位于左半结肠(包括结、直肠)的有31例,占89%,右半结肠只有  相似文献   

19.
直肠类癌属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类癌的最佳方法,但最后确诊需靠病理检查。既往手术是直肠类癌主要治疗方法,近年微创治疗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该病预后较好,现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直肠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直肠黏膜腺体的嗜银细胞.类癌在体内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常见于胃肠道内,且多位于直肠和阑尾.现将我院2002年-2010年收治的直肠类癌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全部病例均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2(56.4±7.6)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8个月.其中2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便频、腹痛、腹泻和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便血及便频为多见;8例体检发现无任何症状.本组30例患者均无类癌综合征表现.所有肿瘤均位于距肛门4~12cm,其中4~8cm处25例,>8cm 5例.肿瘤直径<1cm者16例,1~2cm者8例,>2cm者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