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消安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预处理的基础药物,主要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代谢.白消安在携带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差异较大,由白消安及其代谢产物诱导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存在个体间差异,因此,白消安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综述了GST基因多态性对HSCT患者体内白消安药代动...  相似文献   

2.
詹其林  许小平 《安徽医药》2004,8(6):420-421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发生、治疗、预后情况.方法选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40例,逐例回顾性分析感染发生情况.结果40例中有27例(67.5%)发生感染,其中死亡2例(5%),发生感染中位时间 7 d,持续10 d,检出菌以G 球菌为多,G-杆菌检出率低,多数在粒细胞缺乏纠正后,同时经抗生素治疗,感染得到控制.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发生感染率无显著差别;治疗建议加强使用抗G 球菌的抗生素,尽早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99年5月进行了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病人外周血及骨肋细胞恢复良好,已健康生存22月,未行任何治疗,目前骨髓检查正常。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年龄20岁,身高176cm,体重70kg,血型B型。1998年8月因低热、皮肤紫癜来我院就诊,当时血常规:WBC11.1×109/L,幼稚细胞0.36,Hb123g/L,BPC9×109/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细胞占0.65.POX染色(+、±、-),确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2a。查生化21项.肝、胆、脾…  相似文献   

4.
陈娜  李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111-2112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静脉营养支持以补充口服营养不足的疗效。方法:对1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于移植后开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体重增加、骨髓造血恢复等情况。结果:全组病人使用肠外营养后临床症状缓解,体重较前明显增加,均获造血重建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结论:静脉营养支持加口服营养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迅速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顺利度过骨髓空虚期、促进骨髓造血重建、确保移植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初期造血干细胞移植兴起,随着医学科技发展,大剂量化疗(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各种晚期肿瘤和癌症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对造血干细胞的来源、种类、采集、活性测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配型、动员剂的效果、骨髓中癌细胞污染的处理、移植后并发症的诊治、疾病观察指标、临床适应证和治疗效果的评估等等都逐渐规范化,且有很多治疗成功病例的报告。  相似文献   

6.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儿童恶性疾病(白血病、某些恶性实体瘤、淋巴瘤等)、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缺陷症、地中海贫血、急性放射病、造血及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常规化疗耐药或复发的难治性白血病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中心静脉导管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一条生命线,担负着补液﹑补充营养﹑输注化疗药物﹑输血等重任。为避免深静脉插管的高风险性,笔者采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插管。PICC安全﹑操作简便﹑易掌握,保存时间长,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而护士做好宣教﹑指导和护理是充分发挥PICC优点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从预处理开始至转出层流室病房期间(21~56d)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结果患者心理状况良好,配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杂性,较长的治疗期,及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也影响移植顺利进行和成功,因而在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极其重要,护理人员在任何情况下均应以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患者,使患者树立信心,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恐惧、淡漠、依赖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血干细胞(HSC)移植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且不断完善,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难治性疾病,特别是白血病、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一些难治性免疫性疾病,取得了显著效果。到1997年5月国际上已有5万多病人成功地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其中2万人已生存了5年...  相似文献   

10.
朱雪莹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755-1756
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对患者进行超大剂量放疗或化疗预处理后,将正常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使其重建正常的造血以及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1],使血液肿瘤患者获得较长生存期。但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复杂,特别是在移植过程中,患者行预处理后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引发各种相关并发症,加之整个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均必须在无菌层流病房完成,患者因经受移植前化疗药物预处理带来的身体痛苦及长期与外界隔离而不能与亲朋直接接触,无法进行直接交流,易使患者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因此,分析患者移植各阶段不同的心理问题及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信心,配合完成移植过程,对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疾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9月收住我院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53例为观察组,门诊体检健康者25例为对照组.按NYHA心功能分级将CHF组分为心功能Ⅱ级组(n=11例),心功能Ⅲ级组(n=15例),心功能Ⅳ级组(n=27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2天采空腹静脉血,应用酶循环法测定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浓度,根据Nemst公式计算氧化还原电位(EhGSH/GSSG).结果 ①CHF组血浆GSH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5.23±0.77)umol/L vs(6.52 1.02)umol/L,P<0.05);CHF组血浆GSSG浓度高于对照组(1.51±0.4)umol/L vs(1.16±0.53)umol/L,P<0.05,CHF组EhCSJ/GSSG值较对照组升高(-122.92±4.37)mV vs(-133.67±3.49)mV.P<0.05.②CHF各亚组患者血浆GSH浓度、GSSG浓度、EhCSJ/GSSG值在心功能Ⅱ级组与Ⅲ、Ⅳ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级组之间无差异.结论 心衰时存在氧化应激,机体的抗氧化作用减弱;血浆GSH浓度、GSSG浓度及EhCSJ/GSSG值均与心功能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反映心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糖尿病肾病(微量尿白蛋白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用不同剂量的GSH治疗,3周后观察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中等剂量GSH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无明显的治疗作用,而大剂量GSH能显著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但对肌酐、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早餐后2 h血糖无明显影响.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浆氧化还原态抗氧化系统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根据有无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筛选出的60例冠脉造影异常患者(CHD组)、28例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但冠脉造影正常患者(危险组)及30例正常患者(对照组)测定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浓度,并根据Nernst方程计算出氧化还原电位(EhGSH/GSSG).其中CHD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结果 GSH浓度CH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SG浓度和EhGSH/GSSG值CHD组及危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与AMI组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时机体的抗氧化作用减弱,存在氧化应激,提示改善机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可能减慢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重点补充维生素E、C和βC提高机体素质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重点补充维生素E、C和β胡萝卜素(βC)的动物实验,探讨提高机体抗自由基、抗氧化能力的途径,为保障长期在海上作业舰艇人员的身体素质而设计食谱和补充辅助营养素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测定DNA氧化损伤程度,同时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和脂褐质(LPO)的含量;②应用Fenton体系产生羟自由基,制备大鼠红细胞膜氧化损伤模型,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荧光偏振度、微粘度等膜脂流动性指标。同时测定红细胞膜中MDA含量。通过以上方法观察补充抗自由基抗氧化营养素对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膜损伤的影响。结果①H2O2浓度为10μmol/L时,实验Ⅱ、Ⅲ两组受试动物DNA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②Fenton体系作用后,受试Ⅰ、Ⅱ两组细胞膜中MDA和LPO较对照组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充维E、C和βC能够降低H2O2引起的DNA损伤程度、降低血清和细胞膜中MDA和LPO含量。可见补充维E、C和βC有抗自由基、抗氧化、保护DNA和生物膜免受损伤和防止脂质过氧化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维生素E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维生素E(Vit E)对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8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复温、控制感染、热卡及液体供给,纠正器官功能紊乱,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kg·d),1次/d,同时给予VitE涂硬肿处并按摩,5~7 d为一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55%,对照组80.43%,治疗组在硬肿消退、体温恢复正常、哺乳、反应变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和VitE对新生儿硬肿症治疗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酚磺乙胺与维生素C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酚磺乙胺为止血药,可增强血小板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临床常用来预防手术前后及血管因素的出血。维生素C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保持血管的完整,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维生素E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E,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LT、HBV DNA及HBsAg、HBeAg、HBeAb的变化。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的转阴率与HBeAg的阴转率及HBeAb的阳转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维生素E可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elevated levels of dietary vitamin E, C and a combination of vitamin E and C (E & C) with soybean oil on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AOE) enzymes important in the protection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 was studied in male rats fed with vitamin C (12 mg/g), vitamin E (3.68 mg/g) or E & C (3.68 mg/kg + 12 mg/g) supplemented diets for 28 days. Catalase (CAT),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and glutathione reductase (GR) activity in liver, pectoralis major (PM) and sartorius (S) muscles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ats fed with dietary vitamin C, E separately, and vitamin C & E combination, except,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which showed no alterations. Thes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d that vitamin E & C separately and E & C together increased AOE activity in liver, PM and S muscle of rats. However, vitamin E and C combination enhanced AOE activity more significantly an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e possible role of vitamin C & E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s related to oxidative stress.  相似文献   

19.
用妊娠第14天大鼠胚胎中脑神经细胞作微团培养,培养物接触维生素A(VitA)和3-甲基胆蒽(3-MCA)后,微团中的集落形成率明显降低,半数分化抑制浓度分别为10ng/ml和1.0ng/ml,有明显的致畸性。在培养12小时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水平明显降低,24小时后逐步快复正常,而GST活性继续升高,于48小时达最大值。这两种化学物的体外致畸作用可能与GSH耗竭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the antioxidant protection of ascorbic acid (AA) supplementation during different unfed periods (24, 48, 120 h) was determined with blood lipid peroxidation level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 and compared with plasma antioxidant sulfydryl group (RSH) content. Weight loss was induced by increasing the unfed period together with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Blood AA levels decreased by starvation but increased by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RSH content in plasma also decreased with the unfed period; these decreases became apparent by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TBARS form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AA supplementation in the 120-h starva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