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侃侃  陈月  何正梅  高健  于亮 《江苏医药》2012,38(24):3044-3045
临床上一些容易发生原位溶血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等,由于溶血的存在,非常容易与一些发生髓外溶血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等相混淆,给早期鉴别诊断带来困难.我们课题组于2007年开始观察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活性测定对这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予以证实[1].现将NSE在原位溶血和髓外溶血性疾病鉴别界值方面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溶血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影响,推算NSE溶血校正公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来我院健康查体人员不溶血标本80份,人工自制成不同血红蛋白浓度的溶血标本,分别检测溶血前、后NSE,分析溶血量(HGB)与NSE变化(△NSE)的相关性,推算溶血量与NSE变化相关方程,得出NSE溶血校正公式.结果 溶血量与NSE的变化呈直线相关(r=0.918);溶血量与NSE变化的相关方程:△NSE=9.389+27.279×HGB;NSE溶血校正公式即为NSE校正=NSE溶血-△NSE.结论 溶血对NSE的检测结果有影响,NSE与溶血程度呈正相关;在NSE检测时,溶血标本要弃用;对于采血困难者,可通过NSE溶血校正公式估算NSE.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溶血标本和50例非溶血标本,并对所有标本进行生化检验,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主要检查标本的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肌酸肌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白蛋白(ALB)、总蛋白(TP)、糖(GLU)、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DBL)、总胆固醇(TCH)、肌醇(Cr)、三酰甘油(TG)、r-谷氨酰转肽酶(r-GT)和钾(K+)等指标,用配对资料t来检验。结果 LDH、AST、CK、a-HBDH、ALB、TP、GLU、TBL、DBL、Cr的值在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CH和TG值在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GT值在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对部分生化检验值的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接受的健康体检68例,采集10mL研究对象血液标本,将其分成溶血组和非溶血组,分别对这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溶血组标本的血糖、酸性磷酸酶测定值较非溶血组低,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总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的测定值较非溶血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验过程中应对溶血对结果的影响予以充分的认识,降低误差,提高检测准确度,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5.
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62例正常人不溶血和溶血血清中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并进行配对资料秩和检验的统计分析。结果TBIL、DBIL、TP、AST、的值在溶血和非溶血标本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LB的值在溶血和非溶血标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值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溶血对肝功检验有明显的干扰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不同的程度溶血对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结果 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当天空腹静脉血标本30份,使用人工方法 造成中、重度溶血,分别测定非溶血标本Ⅰ组、中度溶血标本Ⅱ组、重度溶血标本Ⅲ组的AFP和CEA值,每样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 ⅠAFP值为3.58±1.42,ⅡAFP值为3 04±1 33,ⅢAFP值为2.55±1.28,ⅠCEA值为2.38±1.42,ⅡCEA值为3.13±1.35,ⅢCEA值为4.27±1.23,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不同程度溶血对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CEA结果 均有影响,在操作时须注意标本溶血而影响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分为两组,A组(大剂量组)45例,B组(普通剂量组)45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A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剂量为1.0 g.kg-1.-d 1,B组为0.5 g.k-g 1.d-1。结果:治疗72 h后血清胆红素值A组低于B组(P<0.05),A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8.
高彩云  王敏  张光 《河北医药》2012,34(12):1793-1795
目的 通过观察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非溶血性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正常足月新生儿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含量,比较三者间t-PA、PAI-1和t-PA/PAI-1的区别,为临床上早期发现溶血病患儿的凝血功能障碍,早期干预治疗,防止病情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测34例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30例非溶血性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同龄健康新生儿血浆t-PA、PAI-1,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及外周血血小板数量(PLT).结果 HDN组与非溶血性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组及正常新生儿组比较,t-PA 、PAI-1均明显升高,其中以t-PA增高更为明显,t-PA/PAI-1显著升高(P<0.01);重度溶血病组与轻度溶血病组比较,t-PA、PAI-1明显升高,t-PA/PAI-1显著升高(P<0.05);非溶血性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组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t-PA、PAI-1、t-PA/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溶血病组与轻度溶血病组比较,PLT降低(P<0.01).结论 HDN患儿存在纤溶与抗纤溶作用的平衡失调,且与溶血的程度密切相关,溶血程度越重越明显;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血小板在新生儿溶血病凝血功能检测方面敏感性较t-PA、PAI-1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RB)化疗前后血清、脑脊液的实验指标变化,探讨这些指标检测对RB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RB患儿28例,根据RB分期分为CNS转移组13例和眼外期组15例.测定两组化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脑脊液NSE、LDH、蛋白定量及WBC的变化.结果 CNS转移组13例中,有10例脑脊液肿瘤细胞学检查RB细胞阳性.两组组内比较,化疗后第3周期、第6周期时血清NSE含量较同组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CNS转移组不同时间点血清NSE含量均明显高于眼外期组(P<0.05).CNS转移组化疗前血清LDH明显高于眼外期组,化疗第3周期、第6周期较化疗前明显降低;CNS转移组各时间点脑脊液NSE含量均明显高于眼外期组(P<0.05).CNS转移组各时间点的脑脊液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眼外期组(P<0.05).CNS转移组各时间点的脑脊液WBC明显高于眼外期组(P<0.05),化疗3周期时略高于化疗前,化疗第6周期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眼外期组脑脊液WBC在化疗第3、第6周期时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 血清、脑脊液NSE含量检测可用于监测RB CNS转移期及眼外期患儿化疗前后病情的变化.脑脊液蛋白定量及WBC可辅助RB发生CNS转移的诊断.血清LDH含量测定尚不能作为RB患儿CNS转移期及眼外期的鉴别诊断及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0.
张林 《安徽医药》2011,15(10):1238-1239
目的 探讨溶血对血清NSE检测的影响程度.方法 采用雅培AXSYM 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正常混合血清标本及不同溶血程度的混合血清标本NSE含量.结果 当血清中Hb含量达0.338 g·L-1时,血清NSE检测出现假阳性,在正常人血清中,溶血每增加1 g·L-1的血红蛋白,就会使NSE含量平均增加30.99 μg·L-...  相似文献   

11.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干燥根中提出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其注射液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来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的报道增多,经检索国内相关文献,自1993年至2005年间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引起血管内溶血的患者共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9±9)岁;其中有10例死亡,平均年龄为(72±5)岁。在资料完整的25例患者中,21例单用葛根素注射液,4例为联合用药;葛根素100~700mg溶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药时间22例为5~10d,3例〉10d。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痛,血尿、尿少、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0.05~0.30),高胆红素血症(29.1~123.2μmol/L)。22例患者经停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以及血液透析治疗后,多于6~7d症状消失或病情稳定。葛根素注射液致血管内溶血的可能因素为葛根素注射液的质量、患者过敏体质、年龄、用药时间或联合用药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反应及其促氧化作用等有关。预防措施为:有过敏史者不宜应用;高龄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应调整剂量;与可能致溶血的药物联用应谨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效果.方法:纳入60例腹型HSP患儿,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将HP( )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给予抗过敏、抗炎等常规治疗;观察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抗HP三联疗法.疗程均为2周,随访时间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①腹型HSP HP感染率70%;②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和61.11%,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2.73%和81.82%,P<0.05).结论:①腹型HSP与HP感染有关;②抗HP三联疗法可提高腹型HSP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葛根素引起急性溶血和肾功能衰竭的致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索葛根素引起急性溶血和肾功能衰竭 (肾衰 )的病理机制。方法 :作血液免疫学体外药物模拟抗球蛋白试验 (AGT)。以病人d 1,d 8及8mo的血样为标本 ,作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DAT)检测病人红细胞 (Pc)上的免疫复合物 ,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 (IAT)检测O型供者红细胞 (Dc)与病人血清(Ps)、葛根素、补体孵育后在盐水介质及抗球蛋白血清 (AGS)中有否凝集或溶血。结果 :PcDAT阳性 ;IAT———孵育后的Dc在盐水介质中凝集 ,在IAT洗涤过程中部分溶血 ;在AGS中 ,Dc与抗 广谱AGS、抗 C3的凝集强于抗 IgG。单纯药物孵育的Dc不凝集 ,不加葛根素的Ps及加入葛根素的AB型供者体血清红细胞 (Ds)不凝集 ;8mo后重复Pc和Ps试验 ,凝集全部消失。结论 :Ps中含有可活化补体的IgM类抗葛根素抗体 ,此为急性血管内溶血、肾衰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认识,减少误诊,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合并急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和总体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有腹部表现,包括明显腹痛20例,呕吐18例,腹胀12例,13例柏油样粪便。虽然所有患儿都有典型的皮肤紫癜,但8例患儿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所有患儿血液中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尿淀粉酶水平增高。并且腹部超声检查发现14例胰腺肿胀。胃镜检查阳性率100%。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腹痛症状。所有患儿均预后良好。出院后6~12个月未出现任何腹部并发症。结论在过敏性紫癜儿童中急性胰腺炎发病率低,与过敏性紫癜的腹部表现在临床上无特异性。因此,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有严重的腹痛时,应评估血清淀粉酶水平确诊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过敏性紫癜伴急性胰腺炎,并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松弛素在小儿过敏性紫癜血清及肾组织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HSP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结果:HSP组RLX、TNF-α、ET-1水平恢复期与急性期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HSP组肾组织RLX、TNF-α、ET-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RLX参与HSP发病过程,同时RLX水平能反映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肾组织RLX表达升高能对延缓HSP进展起到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明确诊断为HSPN的成人患者,随机分2组,观察组30例,采用雷公藤多甙联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常规激素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疗效,追踪24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等指标。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血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泼尼松治疗HSPN可有效降低尿蛋白,延缓紫癜性肾炎发展,疗效明显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Loxosceles spiders are found globally, especially in South and North America. In Brazil, approximately 10,000 cases of Loxosceles spp. spider bites are reported annually. Herein we analyzed 81 patients diagnosed as either cutaneous or cutaneous-hemolytic loxoscelism, in a geographical area where most accidents are caused by Loxosceles gaucho, and we report thei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obtained during week 1 and 2 after the bite. Massive hemolysis was noticed in only 2 cases, but high serum bilirubin and LDH levels, suggestive of hemolysis, were noticed in 25 cases on admission. Anemia was not frequent (14.7%), and reticulocytosis was particularly noticed during week 2 (in 56% of patients). High D-dimer levels were suggestive of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and intravascular thrombin generation, but thrombocytopenia was noticed in only 17.6% of patients in week 1.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only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massive hemolysis. 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of overt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could not be established on admission. Fever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hemolysis (p = 0.03). Altogether,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that mild hemolysis is frequent in loxoscelism and suggest that AKI is uncommon, exclusively occurring in patients with massive hemoly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特异性免疫治疗及传统治疗对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7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17例,治疗组给予特异性免疫治疗(注射混合抗原脱敏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比较两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而其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过敏性紫癜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