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性肝病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72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患者中,中药类21例,占29.2%,居首位,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16例,占22.2%,解热镇痛药物13例,占18.1%。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黄疸、右上腹部不适等,临床急性肝炎最常见,用药至发病时间3~90d,急性肝炎肝功能恢复时间为(3.6±3.3)周,淤积型肝炎恢复时间为(6.8±4.2)周。结论:药物性肝病随着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而逐步增加,应重视药物的肝毒性,预防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害6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65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 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结果 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2例(3.1%),1~4周内的22例(33.8%),>4周37例(56.9%),未记录者4例. 抗结核药39.5%,中草药12.5%,抗感染药9.9%,胃药5.3%,皮肤科药物8.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抗痛风药物8.5%,治疗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药物3.3%等. HBsAg阳性者及HBV DNA含量高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物性肝炎(P<0.05). 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药物性肝炎,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6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34例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经过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病情痊愈者31例,好转者29例,未愈者2例,病死3例. 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并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等. 肝损害多发生于用药4周后,可能与发病隐匿、发现较晚有关,但也提示既往经典诊断标准可能有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3.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致儿童肝损害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从事儿童传染病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制定抗结 核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 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接受抗结核药物治 疗的0~14 岁患儿227 例,对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7 例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 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56 例(24. 7%)。其中婴儿(≤1 岁)13 例,发生肝损害8 例(61. 5%);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间常见于用药 后1 周内(25 例,44. 6%),53 例(94. 4%)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静脉用药、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以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 的儿童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较大。儿童结核病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 药时间、合并艾滋病等因素有关。儿童结核病引起肝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64. 3%)及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 腹痛、皮疹等临床症状(35. 7%)。结论:结核病婴儿(≤1 岁)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概率较大。肝损害发生时 间常在用药后1 周内,大部分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且多数肝损害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建议监测肝功能时间为用 药后第1、2 周,后每2 周1 次直到2 个月,2 个月后每月1 次至疗程结束。  相似文献   

5.
29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科住院病人中药物性肝病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除多种常用药物有损肝作用外,一些中药的损肝作用亦不容忽视,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黄疸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改变与病毒性肝炎均无.结论药物性肝病的发生与药物毒性对机体的损害程度,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停药后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19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 对 1 9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的 9.70 %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药占47.98% ,中药占 1 8.69% ,用药 2~ 4周出现肝损害占66.1 6% ,用药 2周内出现肝损害占 2 5 .2 5 % ,临床病例以急性肝炎型最常见 ( 70 .2 0 % ) ,主要为纳差、腹胀、乏力、尿黄 ( 75 .2 5 % ) ,其次为黄疸 ( 60 .1 0 % ) ,肝功能损伤以 ALT,GGT,TBIL升高为主。能治愈者 1 78例( 89.90 % ) ,好转 1 4例 ( 7.0 7% ) ,死亡 4例 ( 2 .0 2 % )。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无特异性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 ,中药引起的肝损害达 1 8.69%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涨(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胆红素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特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李扬  刘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679-1682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慢性肝病患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被确诊为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926例资料,分析其患者按正规抗结核方案(2HREZ/4HR)治疗过程中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有无慢性肝炎、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炎、肝损害程度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影响。结果:926例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其中236例患者伴有慢性肝炎,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13例(30.87%);236例伴有慢性肝炎患者治疗中出现肝损害104例(44.07%);有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P<0.05);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药物性肝损害较易出现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内。结论: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在抗结核强化期内,必要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和诊断治疗的准确性。方法对本院48例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抗菌素19例(39.6%),居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类11例(22.9%)和中药10例(20.8%)。临床主要表现为巩膜黄染(55.6%)、乏力(47.2%)、食欲不振(44.4%);临床上急性肝炎最常见,占9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随着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而逐步增加,应重视药物的肝毒性,预防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药物性肝损害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21例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结果:21例患儿均有相关用药病史,病程2~60 d,首诊症状多样,皮肤黄染3例,纳差、呕吐5例,乏力2例,皮疹2例,腹痛2例,面部浮肿1例,皮肤紫癜1例,皮肤瘙痒1例,监测肝功能异常3例,肝脏肿大4例。ALT 109~1 520 U/L,其中>1 000 U/L 2例,TB 6.8~150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例,IgG升高2例。小儿药物性肝损害以肝细胞型为主,导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抗生素占首位,共8例,解热镇痛药3例。结论:小儿药物性肝损害首发症状多样,肝外症状起病者易误诊,应与病毒性肝病、血液肿瘤性疾病、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鉴别。抗生素是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解热镇痛药次之,必要的监测是避免药物性肝损害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科住院病人中药物性肝病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除多种常用药物有损肝作用外,一些中药的损肝作用亦不容忽视,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黄疸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改变与病毒性肝炎均无。结论 药物性肝病的 发生与药物毒性对机体的损害程度,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停药后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朱孝雷  吴静 《抗感染药学》2019,16(4):641-64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肝功能损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调取医院2016年—2018年间上报的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报告58例,统计其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药物类别、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转归等方面的资料,并分析其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3年期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7例,涉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58例占29.44%;而58例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症状严重的49例占84.48%;涉及12大类药物,以抗结核药物和抗菌药物的发生率为最高,分别为36.11%和16.67%;经相关治疗58例患者均被治愈。结论: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适当措施预防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炎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2004年收治的经确诊为药物性肝炎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均有肝功能损害,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部分病例有嗜酸球增高、皮疹.结论药肝大多预后好,少数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应重视抗结核药及部分中草药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5.
刘黎 《抗感染药学》2010,7(2):127-129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间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102例肝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459例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患者43例(9.37%,43/459),其中24例(55.81%,24/43)出现肝功能受损;高于非乙肝病人18.75.%(78/416);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61.72%(63/102);更改治疗方案28.43%(29/102);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7.84%(8/102);诱发重症肝炎后死亡1.96%(2/102)。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HBsAg阳性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更易出现肝损害,应选择肝毒性低的抗结核药物;强化期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并给予护肝治疗,以减少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药物种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75.0%和25.0%,其中以氯丙嗪(25.9%)和利培酮(8.9%)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结论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甲巯咪唑提供参考。方法对甲巯咪唑致药物性肝炎病例进行回顾,并从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危险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71岁女性患者,药物性肝炎在服用甲巯咪唑后的1个月后发生,甲巯咪唑的剂量为30 mg/d,停药1个月以及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可能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故使用甲巯咪唑时应有用药指征,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在开始药物治疗的4周内,临床应注意监测肝功能,通常停药后6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一旦发生肝损害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避免联合用药,并注意剂量和疗程等。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分析136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68%),抗结核药物(27.21%),抗甲状腺药物(10.29%)和抗感染药物(5.88%)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HBSAg阳性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19.
杜秀  路玫 《中国药房》2014,(14):1290-129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9月-2012年4月1 395例行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的1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年龄以19~59岁为主,占58.97%。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几率可达15.38%;抗结核治疗前有转氨酶和(或)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可达36.67%、22.73%,明显高于平均发病率8.39%。发生时间多为8~14d。预后多良好,有69.23%的患者好转或治愈。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注意合并有乙肝、入院时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等高危因素,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这就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liver injury,DILI),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6%,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并且是引起爆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