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肝细胞癌患者CT灌注成像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BF、BV、PS、HAF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MT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明显反映肝细胞癌血供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肝细胞癌诊断中 CT 灌注成像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肝细胞癌患者45例,对其在入院后与治疗后分别展开 CT 灌注成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治疗后患者肝脏血流量、肝脏血容量、肝动脉供血分数较治疗前发生显著降低(P ﹤0.05),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 ﹤0.05),感兴趣区肝动脉灌注值、门静脉灌注值和肝动脉灌注值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降低(P ﹤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能够对肝细胞癌血供情况进行反映,能够为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CT灌注成像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择17例行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患者。在行肝穿活检前均行CT灌注成像。活检后送病理科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其MVD。结果肿瘤强化越明显,其相应的肿瘤MVD计数越多,肿瘤强化与相应的MVD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CT增强幅度与其MVD值有密切关系,可用于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CT灌注扫描和MR弥散成像是两种最常见的刻画肝细胞癌结构功能特征的成像方式。CT灌注扫描能够有效提供肝内肿块的血供特征,判定肝动脉和门脉系统供血的比例,反映肿块的良恶性。MR弥散成像通过对肿块内水分子弥散特征的刻画,反映肿块内细胞组织结构的紊乱程度,从而提示肿块的良恶性。通过对既往的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回顾发现,CT灌注扫描和MR弥散成像对肝细胞癌的发现、定性及治疗响应的评估均有重要价值。这些多参数成像方法对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了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5.
传统肝脏CT影像诊断主要根据形态学及密度的改变,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工作需要。肝脏血流动力学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将发生变化,正确认识和评价肝脏病理情况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CT 灌注成像[1](CTP,CT perfusion imaging)作为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的一种非介入性功能成像,在肝脏及其疾病的诊断中较传统CT影像学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CTP在肝脏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20排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PLC)的血流灌注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03例PLC于介入治疗前行320排CT全肝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彩图及其参数,并与正常肝组织比较,评价PLC的CT灌注特点.结果 103例PLC在肝动脉灌流量(HAP)彩图上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呈明显高灌注,其中34例呈均匀高灌注,69例呈不均匀高灌注;PLC在门静脉灌流量(PVP)彩图上较正常肝组织呈明显低灌注;肿瘤组织的BF、BV、PS、HAP、HPI参数值均高于肝组织(P<0.05),而MTT、PVP低于肝组织(P<0.05).结论 320排CTPI能直观、定量地全面反映PLC的血流灌注特点,有助于介入治疗前对PLC作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8.
急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一种功能成像(functional imaging)的方法.它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反映生理功能的改变。因其可反映活体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故为医学影像学界和临床所重视。  相似文献   

9.
肿瘤血管的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的血流特点,从而为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本文对肿瘤血管的CT灌注成像基本原理、CT灌注与肿瘤血管的关系、CT灌注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评价预后这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了解目前CT灌注成像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共计248例.患者平均年龄(48.5±12.6)岁,男性160例,女性8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17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76例.结果 ①颈内动脉TIA和椎-基底动脉TIA的CT灌注成像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NIHSS评分≥4分者和NIHSS评分<4分者CT灌注成像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22例患者未见血管异常,226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血管312条,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共计112条;④颈内动脉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犯罪血管阳性率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犯罪血管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提高对TIA的诊断阳性率,为TIA的治疗提高丰富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瘤灶的CT灌注参数在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39例经穿刺病理检查或血清学证实的中晚期HCC患者曾经在我院进行TACE介入治疗,患者分别于介入术前1 d及术后4周行CT灌注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的肿瘤染色区变化作为判断术后肿瘤存活的相对标准,疗效分组标准参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分别按不同TACE疗效组,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介入术前和术后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反应完全缓解(CR)1例,由于瘤区术后表现为灌注信号完全缺失而被除外统计。38例患者中,TACE术后CT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肝脏灌注分数(HAF)较术前稍有降低(P分别为0.035和0.040),而肝血容量(HBV)、门脉灌注量(PVP)、肝血流量(HBF)、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如果划分疗效组:部分缓解(PR)疗效组14例,HCC的TACE术后CT灌注参数(HAP、HAF和HBV)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HBF、MTT、PS、PVP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稳定期(SD)疗效组14例,所有的CT灌注参数在TACE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展期(PD)疗效组10例,HCC的TACE术后CT灌注参数(HAP、HAF、PVP、HBF)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的HBV、MTT、PS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扫描能够通过TACE治疗前后瘤组织的灌注改变来评估TACE疗效。CT灌注扫描是一种有价值的观测HCC介入治疗疗效的无创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与细胞DNA增殖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5例,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分为典型组(A组)28例和非典型组(B组)7例,增强后记录各肿瘤结节的CT增强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退时间及增强持续时间。所有病例均在行CT动态增强后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与流式细胞术检查。分别记录各肿瘤结节细胞增殖的DNA各期比率以及增殖系数PI,计算2组间DNA非整倍体(异倍体)干系的百分比率。结果CT动态增强检查,始增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始退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增强持续时间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细胞DNA分析,A组肝癌细胞表现为高增值的S期比率及增殖系数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异倍体峰出现率高达53.57%(15/28),B组则无1例出现异倍体峰。结论CT动态增强持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恶性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能谱多参数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肝脏能谱CT扫描的33例患者,对肝癌患者的能谱定量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的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40、50、120 keV下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期的CT值随着keV增高而降低;肝癌动脉期能谱CT值衰减曲线斜率为(1.76±0.43),门静脉期为(2.79±0.55),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能谱CT衰减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肝癌在50 keV下CNR最佳,门静脉期肝癌在70 keV下具有最佳的CNR;肝癌动脉期NIC低于门静脉期,动脉期ICRLN高于门静脉期,而两期脂肪/钙浓度和水(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谱多参数成像在诊断肝癌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来研究肝转移瘤(HMs)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25例HMs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肿瘤组织与周围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包括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分数(HAF),并计算肝动脉灌流量(HAP)和门静脉灌流量(PVP),同时分析富血供和乏血供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曲线和灌注参数特征。结果富血供HMs的TDC曲线呈速升缓降型,肿瘤组织在肝动脉血流图呈明显高灌注,HBF、PS、HAF和HAP大于周围肝实质,HBV、MTT和PVP小于周围肝实质,均有统计学意义。乏血供HMs的TDC曲线呈缓升缓降型,肿瘤组织在肝动脉血流图表现为低灌注,HBF、HBV、MTT、HAP和PVP小于周围肝实质,PS、HAF大于周围肝实质,其中HBF、HBV、MTT、HAF及PVP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在疾病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并分析肺灌注(Q)断层显像与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5例PE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肺灌注断层显像法进行检查,同时给予CT肺动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手段的检出阳性率.结果 肺灌注断层影像与CT肺动脉造影组对PE诊断的阳性准确率分别为91.55%、92.90%,阴性准确率分别为94.22%、97.19%,两者检测灵敏度均在90%以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T肺动脉造影检测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低于肺灌注断层影像(P<0.05),而特异性高于后者(P<0.05).结论 肺灌注断层显像与CT肺动脉造影在临床上均可用于确诊PE病例,但在检测手段的特异性及排除疑诊PEI病例方面,CT肺动脉造影优于肺灌注断层显像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脏CT灌注参数在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中的变化。方法30例正常人按年龄分两组:Ⅰ组40~59岁,15例,Ⅱ组60—79岁,15例,全部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行双侧肾脏灌注扫描。采集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肾脏血流灌注图像和时间一密度曲线(TDC),通过感兴趣区获得皮髓质的不同灌注参数,包括肾血流量(BF)、肾血容量(BV)、肾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肾脏强化高峰时间(TTP)。结果60岁以上组肾皮质的BF值较40-59岁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在60岁以上组有增加趋势,但与40~59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髓质灌注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V和MTT值在60岁以上组有增加趋势。结论年龄老化对肾脏血流的影响主要是皮质BF值显著下降;为临床了解。肾脏病理生理变化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50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所有病洌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侧CBF和CBV较对侧显著降低,MTT比对侧显著延长(P〈0.05),有45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为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