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的10606例次环孢素治疗药物监测(TDM)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1888例患者10606次符合入选条件的环孢素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仅占40.3%;治疗药物监测次数为1、2、3以及超过10次者分别占总人数的29.2%、13.7%、8.9%、14.8%;在监测次数为3次~5次的患者中,第1、2、3、4、5次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分别占总人数的38.2%、43.8%、45.9%、40.4%、33.9%。结论环孢素的药动学参数个体差异大.及时监测患者的环孢素血药浓度,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目前监测次数偏少,达标情况不理想,即使监测多次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可能与环孢索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评价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监测的1168例/次环孢素治疗药物浓度和临床用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对103例患者1168次符合入选条件的环孢素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在有效治疗窗内的仅占53.40%;治疗药物监测次数为1、2、3次者分别占总患者数的25.24%、19.42%、5.83%;在所有监测次数为3次~4次的患者中,第一、二、三、四次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分别占总患者数的63.64%、72.73%、72.73%、85.71%。TDM>10的共有30位患者的834例/次,在治疗窗内的有578例,占69.30%。结论治疗药物监测虽然广泛应用,但监测次数偏少;即使监测多次达标情况仍不十分理想,应高度重视这种不能很好调整患者用药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我院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系统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11月--2006年5月期间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种药物进行945例次监测。达有效血药浓度的590例次,占总数62.4%;未达有效血药浓度的269例次。占总数28.5%;达中毒血药浓度的86例次,占总数9.1%。结论TDM在我院开展,多种原因导致药物未在治疗窗内。监测次数偏少。临床药师和医师应联合,充分利用TDM技术,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4.
1073人次丙戊酸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 073人次丙戊酸药物浓度监测的数据,并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604例患者1 073人次符合入选条件的丙戊酸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在有效治疗窗内的仅占40.7%;TDM次数为1次、2次和3次的分别占总人数的70.86%、16.06%和4.47%;在所有测定3次或4次的患者中,第1次、2次、3次和第4次TDM结果在治疗窗内的分别占总人数的4.55%、20.45%、54.55%和35.29%.结论:TDM虽然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监测次数偏少,监测结果达标情况不理想,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945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系统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11月~2006年5月期间292例患者945次血药浓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药浓度治疗窗内:卡马西平最高(80.6%),地高辛最低(27.5%);剂量不足:地高辛最高(61.2%),中毒剂量:地高辛最高(11.3%);除环孢素外,1例患者测定一次血药浓度的比例均高于60%;癫痫类药物:罕见1位患者测定次数多于3次;环孢素:1例患者监测次数大于5次的为51.9%。结论TDM在我院开展,多种原因导致药物未在治疗窗内,监测次数偏少。临床药师和医师应联合,充分利用TDM技术,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6.
1882人4092次治疗药物监测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院治疗药物监测(TDM)数据统计分析,评估患者进行TDM测定的次数、血药浓度分布情况及测定的效果和意义。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 882位患者4 092次的TDM结果,其中环孢素502人1 207次;丙戊酸604人1073次;地高辛776人1 207次。结果:分析发现,环孢素、丙戊酸和地高辛首次监测结果在有效治疗窗内的分别占41.4%、40.73%和42.27%;3种药物的监测次数为1次的构成比分别为44.1%、70.9%和74.2%;测定2次的比例都小于17%;在所有测定3次和4次的患者中,3种药物的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构成比分别为47.7%、27.6%和44.6%,而血药浓度低于治疗范围的构成比分别为42.8%、61.7%和45.6%。结论:TDM虽然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监测次数偏少;即使监测多次,结果达标情况仍不理想,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临床药师也要从药学监护的高度,加强患者依从性的教育,最大限度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7.
8.
由于环孢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在不同个体间的明显差异,以及个体对环孢素敏感性和耐受性的差异,因此环孢素是临床上常规监测其血药浓度的药物。环孢素的治疗药物监测对于减少排异反应和毒性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环孢素体内过程复杂,个体差异大,血浓度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多。临床实践中需要对影响环孢素药动学、药效学以及血药浓度测定所用的仪器、方法和标本采集时间等诸多因素予以综合全面的考虑,确定适合个体病人的最佳给药剂量,以实现真正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近5年来环孢素等3种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结果,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所监测的3种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环孢素的监测结果主要分布在50~150,150~250,250~350 ng·ml-13个区段,其他2种药物的监测结果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结果占年监测例次的百分率均较低,而低于有效浓度范围的结果在年监测例次中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在应用环孢素、地高辛、茶碱时,应全面分析患者的剂量方案、用药史、重要的实验室数据,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临床疗效随时调整剂量,真正做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促进治疗药物监测(TDM)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89年3月~2004年3月共15年间的常规TDM15 733例有效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主要监测药物品种的构成、总体的监测结果分布情况、其中10年(1993~2002)的监测结果分布情况、监测样本的来源构成情况以及院内外样本监测结果比较。结果:在选择的有效数据中,地高辛测定次数占43.4%,其次为茶碱27.9%;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占45.04%,而低于治疗窗的为47.38%;10年13 345例中,监测例数逐年增加,而监测结果的构成比变化不大;样本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占75.03%,急诊室最少;院外样本占5.4%;院内样本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比例略高于院外样本。结论:尽管监测例数不断增加,但监测结果分布在治疗窗内的比例仍然很低,有必要充分利用监测结果主动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患者口服国产环孢素A软胶囊后治疗药物监测指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口服国产环孢素A(CsA)软胶囊后治疗药物监测的适宜指标。方法:采集10例肾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口服国产CsA软胶囊后12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样,以单克隆荧光偏振免疫(mFPIA)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各采样点CsA浓度与AUC0~12和AUC0~4的相关系数,考察相关系数间的差异性。结果:除0.5、0.75h外,其余各时间点与0h的相关系数两两间检验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稳定期口服国产CsA软胶囊患者,谷浓度(c0)仍然可以作为适宜的治疗药物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的质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环孢素A(CsA)以及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法测定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过程中质控的稳定性。方法:对2007年6~8月我院作CsA和FK506血药浓度监测患者血样的质控结果进行连续性评价与分析,考察其稳定性和准确性。结果:CsA和FK506低、中、高3种浓度质控的平均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3.14%~97.65%、97.70%~103.09%,RSD分别为4.41%~5.37%、10.44%~14.23%,符合《中国药典》生物样品监测规定。结论: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CsA和MEIA法测定FK506血药浓度的方法较为准确,值得在临床应用并指导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术后环孢素(CsA)的血药浓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药物相关毒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对28例骨髓移植患者术后全血谷浓度进行监测,共252例次,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例骨髓移植患者252例次监测结果提示,有效浓度为100~400μg.L-1。当浓度>400μg.L-1时,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增加为16.28%;当浓度<100μg.L-1时,GVHD率增加为27.27%。结论:及时监测CsA浓度,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才能减少GVHD以及ADR的发生,提高移植后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及时发现测定误差成因,确保血药浓度监测质量。方法:分析环孢素和苯妥因内部质量控制原始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根据统计学原理判断测定误差的性质和来源。结果:被调查项目测定结果大于或小于靶值的数据分布明显失衡,具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某些实验室测定准确性较差,除与随机误差有关外,还与系统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我院住院患者尤其是长期住院、反复感染及重症感染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用药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结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细菌学培养结果、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值、疗效、肾功能情况等),对我院ICU 2007年1月~2011年12月间86例患者共298例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ICU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总有效率为79.07%;合理使用率44.19%,基本合理使用率34.88%;药物利用指数(DUI)为0.66。血药浓度监测首次达标率45.35%。出现6例不良反应,其中2例为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我院ICU住院患者万古霉素的使用基本合理,其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实现个体化给药,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