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新生儿生长发育、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该院新生儿病房早产新生儿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41例)、早产儿特定配方奶粉喂养组(49例)和混合喂养组(36例),分别于出生后30、60、90、180、270d随访观察婴儿身长、头围和体质量增长速率、营养和健康状况。结果出生后30、60、90、180、270d龄配方奶粉喂养组早产新生儿的体质量和身长增长速率均高于单独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组(P0.05);头围的增长率配方奶粉组仅在60、90d龄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余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早产新生儿的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各出现1例新生儿黄疸,配方奶粉组出现1例新生儿肺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581,P0.05)。结论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对早产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且能减少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用母乳强化剂对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产科出生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院内早产儿配方奶联合母乳喂养,实验组予以母乳强化剂喂养。纠正胎龄足月后2个月时比较2组早产儿的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增长速度。结果 实验组早产儿出院后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t=2.672,P=0.009; t=2.186,P=0.031; t=2.186,P=0.031)。结论 母乳强化剂联合母乳喂养不仅可提高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速度,满足早产儿生长的需求,同时还可保留母乳喂养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普通配方奶喂养组,各40例。分析比较住院期间不同喂养时间和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住院期7d内开始喂养的早产儿在出院后3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均高于7d后开始喂养的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和1岁时,不同的喂养方式早产儿的身长、体质量、头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优于母乳喂养组和普通配方奶喂养组(P0.05),母乳喂养组优于普通配方奶喂养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住院期间尽早开始肠道喂养,出院后首选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可满足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需要,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低体重早产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的体重、身长、头围的发育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46例作为观察组,非极低体重早产儿12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矫正月龄3,6,12个月内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变化情况,收集两组患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的母乳喂养情况、早产儿配方奶混合喂养、全经口喂养开始时间、母亲年龄、住院时间,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体质量、身长、头围发育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校正月龄3个月的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校正月龄6个月的体质量、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校正月龄12个月的身长低于对照组(P<0.05)。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校正月龄12个月的体质量受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母亲年龄、全经口喂养影响(P<0.05);身长的影响因素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母亲年龄、住院时间、全经口喂养(P<0.05);头围影响因素为混合喂养、母亲年龄、住院时间(P<0.05)。结论极低体重早产儿随校正月龄增加,身长、体质量、头围与其他早产儿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的护理应注意有效缩短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全经口喂养开始时间、鼓励添加早产儿配方奶、积极缩短住院时长,尤其是针对母亲生育年龄较大者需强化早产儿喂养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中高危早产儿的喂养方式,并分析其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中高危早产儿173例,在出生半年后调查其喂养方式,以头围、身长、体重作为生长评价指计算EUGR的发生率,并分析喂养方式与EURG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纯母乳喂养55例(31.8%)、纯母乳加母乳添加剂41例(23.7%)、早产儿奶粉38例(22.0%)、普通配方奶39例(22.5%)。各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出生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头围、身长EUGR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加母乳添加剂组、早产儿奶粉组体重EUGR发生率明显低于纯母乳组、普通配方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体重EUGR的发生与喂养方式相关,其中纯母乳加母乳添加剂、早产儿奶粉喂养可降低体重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新生儿科所收治胎龄≤32周且体重1 500 g的早产极低体重患儿323例,胎龄26~32周,出生体重(710~1 500)g。按喂养方式进行分组,分为母乳强化组、纯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三组。对其的发生率及矫正胎龄达到40周时的身长、头围、体重增长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纯母乳喂养组和母乳强化喂养组(NEC)发生率均低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乳强化喂养组与纯母乳喂养组NE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正胎龄达到40周时的身长、头围、体重增长速率方面,母乳强化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优于纯母乳喂养组。结论:对于早产极低体重儿进行母乳强化喂养并不会增加其NEC的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生后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短期营养状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4月1日-11月30日NICU 352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将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进行匹配,每组纳入45例,比较2组住院期间生长发育情况及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后,2组早产儿可能被认定的混杂因素包括性别、胎龄、出生方式、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Apgar评分、羊水情况、合并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相比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的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更快(P0.001),但喂养不耐受情况显著增加(χ2=5.874,P0.05)。结论在全面倡导母乳喂养的前提下,适量配置早产儿配方奶的混合喂养模式有利于满足早产儿的短期营养需求,但要注意喂养不耐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出院半年内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院早产儿半年内的营养状况。方法将67例NICU出院早产儿分成宫外生长正常组和宫外生长迟缓组,分别随访监测各组1、2、3、6月的体重、身长、头围、血色素、红细胞压积,并与同期足月儿进行比较。结果宫外生长迟缓组1、2、3、6月体重、身长、头围增长速度均明显慢于宫外生长正常组和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月血色素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较宫外生长正常组和足月儿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血色素和红细胞压积仍然明显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外生长正常组与足月儿组比较,1、2月体重、身长、头围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月体重、身长、头围增长速度与足月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月血色素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血色素和红细胞压积与足月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CU早产儿容易发生宫外生长迟缓,早产会影响婴儿6个月以内的营养状况,尤其是对宫外生长迟缓的早产儿影响更大,应加强对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减少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减少早产对婴儿期营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NICU早产儿出院指导对早产儿家庭护理的影响。方法选择在NICU住院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74例,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出院指导计划。观察2组早产儿出院时、纠正胎龄2、4、6个月时的身高和体质量变化;观察入NICU时和出院时早产儿母亲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焦虑评分(SAS)和抑郁评分(SDS),比较2组早产儿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再住院率、患病率和病死率。结果 2组出生时和纠正胎龄40周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2个月、4个月、6个月研究组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病率和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NICU时,2组早产儿母亲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个月时较入NICU时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入NICU时,2组早产儿母亲的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个月时较入NICU时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对NICU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出院指导,可促进患儿体格发育,降低患病率,改善家属不良情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NICU病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行早期干预对早产小于胎龄儿的体格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后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小于胎龄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住院期间开始早期干预,并于出院后继续给予早期干预到24个月,将此前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小于胎龄儿但并未实行早期干预措施的患儿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儿体格发育指标,并于纠正年龄1月、2月、3月、4月、5月时行0—1岁20项神经运动评估(infant neurological motor assessment,INMA),6月、12月、18月、24月龄时应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Ⅱ(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Ⅱ)进行发育评估,将两组患儿上述检查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体格发育:矫正年龄6月、12月龄时,体质量、身长比较无显著性意义,但12月龄时两组间头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矫正年龄18月、24月龄时,体质量、身长及头围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矫正年龄6月龄后体质量及头围的追赶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矫正年龄18月龄后身长的追赶率观察组亦较对照组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心理发育:矫正年龄6月龄前行INMA提示矫正年龄4月、5月时异常率观察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关键年龄行BISDⅡ提示矫正年龄12月龄、18月龄及24月龄时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展指数PDI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NICU早期介入对早产小于胎龄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其体格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实现良好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ml/(kg.d)的乳量喂养,72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期微量低磅奶(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将95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微量低磅奶喂养(治疗组)52例和早期全静脉营养(TPN对照组)43例两组。观察两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继发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达全量胃肠道营养时间、胆红素水平、继发感染率、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低磅奶喂养可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不增加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并可缩短达足量喂养的时间及住院天数,减轻胆红素水平、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施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早期生长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按不同的出生时间分为2组,每组30例。2009年1-12月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为对照组,只接受婴幼儿系统管理,进行常规育儿;2010年1-12月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为观察组,采取认知、语言、情感、抚触、被动体操、主动运动训练和营养支持等早期综合干预。干预3个月后,对2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奶的科学合理性、患病率,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的追赶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喂奶的科学合理性所占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5)。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3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的追赶生长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实施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促进早产后的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母亲心音联合话音刺激与音乐疗法两种听觉刺激方式对N ICU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早产儿90例,按随机化数字表分为对照组、音乐疗法组和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音乐疗法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播放音乐,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播放母亲心音联合话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prematrue infant oral motor intervention,PIOMI)用于存在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经口喂养困难入住NICU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喂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应用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量表(Neonatal Oral Motor Assessment Scale,NOMAS)对早产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胎龄、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观察组喂养失调型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障碍型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缩短喂养进,改善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营养支持策略中的作用、用药安全性以及对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0例VLBWI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儿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或经口胃管给予)益生菌双歧四联活菌,每次0.25 g,每天2次,共2周。观察两组间足量喂养日龄、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监测记录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例数、临床表现及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每日摄入热量、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例数;记录每日体质量,计算其平均增长速度。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2,P〈0.05),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t=3.52,P〈0.05),第10天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t=2.12,P〈0.05),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比率高于对照组(χ2=4.02,P〈0.05),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t=2.66,P〈0.05),体质量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t=2.71,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可改善肠内营养,有效降低VLBWI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同时益于肠外营养顺利添加,全面促进VLBWI营养支持策略的实施及早期发育,应用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早期组)和常规喂养组(常规组),各40例。早期组于生后72h内予口饲或鼻饲胃管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并视喂养耐受情况增加喂养量,缩短喂养间隔,直至吮吸、吞咽良好,开始足量经口喂养;常规组至病情稳定且吞咽、吮吸功能协调时再经口常规喂养。比较2组早产儿血浆胃动素(MOT)水平变化,以及喂养不耐受率、达到肠内喂养所需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早期组随日龄增加及微量喂养的开始至出生后第7天,MOT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早期组在喂养不耐受率、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所需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均显著小于常规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是早产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骨强度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出生的婴儿630例,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M组(母乳喂养)、R组(人工喂养)和H组(混合喂养)三组,比较观察三组3月龄正常足月婴儿的身高、体重、头围及胫骨SOS值。结果:三组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从身高、体重、头围上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与混合、人工喂养方式婴儿胫骨SOS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母乳喂养可以显著改善婴幼儿的骨强度情况,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监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身长的发育情况,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55例,分别给予母乳加早产儿奶粉(A组)和母乳加足月儿奶粉(B组)喂养,评估其校正胎龄至37周后第1、2、3、4、5、6、9、12月的身长、体重指标。结果两组第1、2、3、4、5、6、9、12月体重和身长净增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无论母乳加早产儿奶粉或是母乳加足月儿奶粉喂养,其体重和身长净增长量均能达到健康足月儿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