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33例,糖尿病并发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20例,糖尿病并发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组)17例。同期选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 E-selectin、sICAM-1水平,并将各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PDR组、NPDR组、NDR组血清中E-selectin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R组血清中E-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高于NPDR组和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DR组血清中E-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高于 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selectin水平与 sICAM-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56,P<0.01)。结论 E-selectin、sICAM-1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检测血清中E-selectin、sICAM-1水平有助于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和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及房水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性,探讨IL-6在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其中20例20眼无DR(non-DR,NDR)为NDR组,20例20眼非增生性DR(non-proliferative DR,NPDR)为NPDR组,20例20眼增生性DR(proliferative DR,PDR)为PDR组;健康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0例20眼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及房水中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NDR组、NPDR组、PDR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72±1.50)、(4.56±2.33)、(4.52±1.97)ng/L,对照组为(3.50±2.24)ng/L,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30,P=0.240);NDR组、NPDR组和PDR组房水IL-6水平分别为(128.42±32.22)、(205.15±25.15)、(1 618.00±42.66)ng/L,对照组为(115.80±29.97)ng/L,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 851.950,P=0.000);NDR组房水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与PDR组房水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眼部病情加重,有增高趋势(P〈0.01)。结论房水IL-6水平的表达与DR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M)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关于DR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认为与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有关.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AMs)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检测了2型DM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水平,旨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DR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DR的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93例,依据眼底检查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n=14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n=147),将DR组分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n=103)、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n=44)。对NDR、NPDR、PDR 3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依据总胆红素四分位数分为Q1、Q2、Q3、Q4组,分析总胆红素与DR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与NDR组比较,NPDR组和PDR组中的病程、收缩压均升高(P<0.05),且PDR组中的病程、收缩压高于NPDR组(P<0.05)。与NDR组比较,NPDR组和PDR组中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餐后2小时C 肽(2 h CP)均减低,且PDR组中TBIL、DBIL、间接胆红素(IBIL)、2 h CP低于NPDR组(P<0.05)。与NDR组比较,PDR组中IBIL低于NDR组(P<0.05)。与NDR组比较,NPDR组和PDR组中FPG、2 hPG、HbA1c、TC均升高,且PDR组中FPG、2 hPG、HbA1c、γ GGT高于NPDR组(P<0.05)。与NDR组比较,PDR组中γ GGT高于NDR组(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TBIL、2 h CP是DR的保护性因素;病程、收缩压、FPG、2 hPG、HbA1c、γ GGT是DR的危险因素。不同TBIL水平DR的患病率存在差异,随着TBIL水平的升高,DR的患病率呈现下降趋势(P<0.05)。结论 TBIL水平的降低与DR发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可作为预测DM患者发生DR风险的潜在性生物标志物。对于血清胆红素偏低的患者,密切监测2 h CP水平以及加强监控管理血糖、HbA1c、SBP、γ GGT,对DR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表达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2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ACS组86例,非ACS组166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ACS组各类型血清CRP、黏附分子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清sICAM-1、sVCAM-1、CRP对ACS的发生、发展可能起到促进作用,在ACS危险分层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2型糖尿病大、小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VCAM-1和siCAM-1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糖尿病各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含量逐步升高(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sICAM-1水平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呈正相关(r=0.43、0.45、0.52、0.62,均P〈0.01);sVCAM-1水平与TG、胆固醇(TC)及尿白蛋白/肌酐(Alb/Cr)呈正相关(r=0.59、0.46、0.73,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VCAM-1与是否惠有微血管病变显著相关(β=2.48,P〈0.05),sICAM-1与是否惠有大血管病变显著相关(β=2.46,P〈0.05)。结论 sICAM-1和sVCAM-1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BNP、HbA1c的变化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Nycocard READER11分析仪及Dxpress德帕思心梗心力衰竭快速检测仪检测16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65例、2型糖尿病伴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59例、2型糖尿病伴增生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43例]及50名无糖尿病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血浆HbA1c和BNP水平。分析各组间BNP、HbA1c水平变化及其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NPDR及PDR组HbA1c水平高于NDR组(P〈0.05),且HbA1c水平越高,DR发生率越高(P〈0.01)。NPDR组BNP水平与ND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PDR组血浆BNP水平高于NDR组及NPDR组,并且随病变程度加重,其血浆浓度也增加(P〈0.01)。结论PDR患者BNP及HbA1c水平均较高,因此二者联合检测可以间接反映老年DR发生和发展的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糖尿病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20例T2DM病人(T2DM组),根据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结果将120例T2DM病人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40例、IMT增厚组30例、IMT斑块组50例(又根据超声IMT检查结果分为2小亚组:稳定斑块组36例、不稳定斑块组14例)与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MT增厚组、IMT斑块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呈正相关(r=0.670、0.665、0.666、0.702、0.678、0.675、0.686、0.704,均P〈0.01)。结论T2DM病人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6例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组)患者56例,根据梗死灶的容积大小分为3组:大梗死灶组26例、中等梗死灶组5例和小梗死灶组25例;恢复期脑梗死(恢复期组)患者30例]患者和3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56例急性期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急性期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均〈0.05),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SSS评分、NIHSS评分、梗死灶容积均无相关性(r=0.139、-0.060、-0.034、0.202、-0.098、-0.026,P均〉0.05)。结论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而与梗死灶的大小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8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53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52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53例,检测各组患者hs-CRP、sICAM-1、D-二聚体水平;另选取健康对照组52例,并与疾病组3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DR组、NDPR组、PDR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s-CRP、sICAM-1、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PR组、PDR组与NDR组比较,hs-CRP、sICAM-1、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与NDPR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hs-CRP、sICAM-1呈正相关(r=0.578、0.482、0.438,P0.05)。健康对照组、NDR组、NDPR组、PDR组比较,hs-CRP、sICAM-1、D-二聚体单项阳性率和联合检测阳性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DR组、NDPR组、PDR组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指标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sICAM-1、D-二聚体水平变化能动态反映T2DM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程度,联合检测可提高T2DM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全身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分为无DR组(NDR)、背景型DR组(BDR)、增殖型DR组(PDR)三组。比较三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BP)、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素氮(BUN)、肌酐(Cr)以及空腹和餐后2小时C肽(CP0和CP2)的不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R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BDR组与NDR组比较:年龄、病程、SBP、DBP、UAER、TC、LDL-C、BUN、CP0和CP2有显著差异(P0.05、0.001、0.001、0.05、0.001、0.001、0.001、0.05、0.001、0.001);PDR组与NDR组比较:病程、SBP、DBP、BMI、UAER、BUN、CP0和CP2有显著差异(P0.001、0.001、0.05、0.05、0.001、0.05、0.05、0.001);PDR与BDR组比较:年龄、SBP、DBP有显著差异(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UAER、TC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0、1.002、1.361,P均0.05),CP2是DR发生的保护因素(OR=0.865,P=0.001)。结论 DR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病程、UAER、TC及CP2密切相关,重视对DR相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有助于DR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蛋白(sF)水平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M)R)21例、非增值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20例、增值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19例。比较3组患者CRP、SF水平的关系。结果CRP、SF水平在NDR组、NPDR组、PDR组中逐渐升高,3者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SF是DR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RP、SF水平和DR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应重视早期监测血清CRP和SF。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中SDF-1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测定73例T2DM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者(NC组)外周血中SDF-1水平、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EPCs表面SDF-1的受体CXCR4表达率。T2DM患者按视网膜病变情况分单纯DM组(SDM组)、背景期DR组(NPDR组)、增殖期DR组(PDR组)。结果SDF-1水平和EPCs数量NC组、SDM组、NPDR组、PDR组依次降低(Jp〈0.05or0.01)CXCR4表达率sDM组较另三组升高(P〈0.05Or0.01),PDR组较NC组、NPDR组降低(JP〈O.05orO.01)。T2DM患者外周血中SDF.1水平与EPCs数量正相关(r=0.283,P〈0.051。结论T2DM患者外周血中SDF.1水平和EPCs表面CXCR4表达率的变化与DR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滑车上动脉(STCA)及其相关动脉的超声特征。方法对52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患者行STCA、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NDR组比较,DR组STCA、眼动脉及CRA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下降,阻力指数(R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R组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径、PSV、EDV、RI与N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R组颈部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STCA、眼动脉及CRA均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且大血管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也增高,超声检查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眼部血流变化的信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信中  马亚红  赵蕾  卢毅  石敬  杨金奎 《临床荟萃》2010,25(8):672-675
目的 探讨北京市顺叉区南法信镇高血糖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当地3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测定空腹血糖(FBG),对血糖5.6 mmol/L及以上和有糖尿病史的人员进行进一步体检,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FBG、肌酐(Cr)、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血脂等.共筛查受试者1 293例,其中465例确诊为糖尿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总人数的25%进行7个视野眼底照相检查.结果 实际共有114例(98.3%)2型糖尿病及162例(78.2%)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参加了眼底照相.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DR的患病率为23.7%(27/114),其中增殖期DR(PDR)的患病率为1.8%(2/114).IFG人群的DR的患病率为5.0%(8/162),均为非增殖期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DR者同非DR者相比糖尿病痛程、FBG及收缩压显著升高(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及FBG与DR发生密切相关(OR=1.122,95%CI=1.017~1.239;OR=1.340,95%CI=1.079~1.665).结论 对具有高危因素(长病程、血糖控制差、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眼科检查以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对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DR的早期眼底筛查的必要性及检查时机的选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清中生长激素 (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IGF 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与老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 (RIA)测定 10 6例健康老人 ,5 9例老年糖尿病 (DM )患者(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 30例 ,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BDR) 18例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11例 )及 4 5例健康成人血清中GH、IGF Ⅰ及IGFBP 3浓度。结果 健康老年人血清GH、IGF Ⅰ、IGFBP 3含量较健康成人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血清中GH、IGF Ⅰ、IGFBP 3含量随年龄增大而明显降低 ,且年龄与GH、IGF Ⅰ、IGFBP 3呈显著负相关 (r1=- 0 .4 32 0 ,r2 =- 0 .394 6 5 ,r3 =- 0 .4 12 74。P均 <0 .0 5 )。与健康老人比较 ,老年DM患者BDR、PDR组中血清中GH、IGF Ⅰ、IGFBP 3均显著升高 (P <0 .0 1) ,其升高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结论 检测GH、IGF Ⅰ、IGFBP 3在血清中的浓度可早期发现老年DR ,并对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为DR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有无DR分为糖尿病非视网膜病变组(NDR组)50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50例,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镁、血脂、血压等,并进行组间比较,DR与各种影响因素间相关性检验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DR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HbA1c、CRP、HCY、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NDR组明显升高(P<0.05)、血镁水平较NDR组明显减低(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病程、SBP、GHbA1c、CRP、HCY等6个变量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血糖、血压和病程等因素外,血CRP、HCY、UA等的升高和血镁的降低可能也与D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