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全脑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传志 《安徽医学》2011,32(1):87-8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8例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45例无高血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和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并分析影像结果.结果 高血压组检出颅内外动脉狭窄病变者86例(97.7%),共累及血管319支(平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造影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48例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作为TIA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组颈部血管超声造影、DSA检查结果,并统计两种方式检查颈动脉狭窄、闭塞符合率及总体符合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脑梗死组狭窄程度均重于T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病变血管检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式检查颈动脉,狭窄符合率为97.96%,闭塞符合率为91.67%,总符合率为95.89%。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重于TIA,颈部血管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狭窄、闭塞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接近,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特征,评价DSA检查在颈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对48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血管病变的性质及代偿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的41例有明确的血管性病变.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的常见血管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李正侠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22-142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狭窄部位进行分析。结果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7例脑血管正常,175例颅内外血管异常,110例颅内血管异常,65例颅外血管异常,50例血管狭窄程度<50%,85例血管狭窄程度达50%~70%,40例血管狭窄程度>70%;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以及对狭窄程度进行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颈内动脉颅外段(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病变部位以及狭窄程度进行明确诊断,并对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侧支代偿以及动脉回流情况进行检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造影10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100例怀疑存在脑血管病变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方法 100例患者分别为脑梗死43倒,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短暂性脑缺血(TIA)11例,脑出血6例,头晕或眩晕16例,头痛7例,其他2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DSA检查,有高血压的患者加做肾动脉造影.结果 52%的患者发现存在血管病变.脑梗死、TIA、头晕或眩晕患者发现血管狭窄分别为47%,27%、31%,狭窄主要位于颈动脉系统及颅外段;8例(6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存在动脉瘤;脑出血患者中1例存在动静脉瘘,头痛患者中1例存在动脉夹层.5%的患者DSA术后有轻微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 DSA能准确评估血管状况,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①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349例(68.16%)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血管736支,其中单支血管受累163例,多支血管受累186例.颅外血管病变135例(38.68%),颅内血管病变154例(44.13%),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60例(17.19%).颅内血管发病率稍高于颅外血管病变.②前循环血管受累156例(44.69%),后循环血管受累51例(14.61%),前后循环血管并存受累142例(40.70%).③中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病变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后循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1).④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颅内、颅外、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的比例(P<0.0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段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段,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外动脉段及后循环发生率逐渐升高,总之,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青年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分析病变血管的程度、分布以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并进行DSA检查的14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 146例患者DSA检查存在血管异常者102例(异常率69.8%),以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87例脑梗死临床资料,分析对比TCD及DSA检查结果.结果:87例患者共检查血管877条,其中75例(86.2 %)患者检出有不同程度脑动脉的狭窄,TCD诊断为血管狭窄或闭塞97条(11.1 %),DSA诊断为血管狭窄或闭塞104条(11.9 %).其中TCD与DSA诊断相符合83条,21条DSA诊断有狭窄或闭塞血管而TCD示正常,14条TCD诊断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而DSA检查正常.结论:TCD和DSA是诊断脑动脉狭窄重要的检查方法,两者互为补充.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主要病变血管位于大脑中动脉和(或)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对青年人脑梗死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青年脑梗死病例48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析患者血管病变类型和部位。结果4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为52%,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最多(17例,占35%),其次为动脉炎(10%),Moyamoya病为7%。脑叶梗死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主要病变部位。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较为常见,脑血管造影在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析TIA与脑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予病因治疗。结果 48例中3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1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重度狭窄9例,闭塞2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动脉狭窄8例。支架治疗的5例患者及2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治疗后未再有TIA发作。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应及早行DSA检查,查明病因并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8~2010年收治患者6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4例TIA患者DSA检查发现脑血管正常8例.56例(87.5%)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27处,颅外病变62处,颅内病变65处,轻度狭窄47处(37%),中度狭窄30处(23.6%),重度32处(25.2%),闭塞28处(22%).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高林 《当代医学》2022,28(2):31-3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比较两...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40-1641
目的:分析大脑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数字减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其血管病变的检出情况。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患者80例,依据检查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磁共振血管成像组(n=40)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n=40)两组,磁共振血管成像组患者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患者的血管病变检出率72.5%(29/40)、77.5%(31/4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P>0.05),累及至少2条血管病变检出率45.0%(18/40)、47.5%(19/40)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其血管病变的检出效果相当,前者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证等,同数字减影比较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敏  佘子瑜  梁顺波 《重庆医学》2013,(23):2730-2732
目的探讨18~45岁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病因、分型,与同期同年龄组参加体检者对比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低年龄段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SOE)的比例与高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型中LAA29.2%,原因不明的脑梗死(SUE)25.4%,青年卒中组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方面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原因未明的脑卒中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饮酒、心脏病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CDFI和DSA检查结果进行性回顾性分析,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6例,脑梗死患者109例。结果 185例患者中,CDFI与DSA检查均发现梗死组颈动脉狭窄高于TIA组(P<0.05);以DSA诊断为标准,CDFI检查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与DSA相比较,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闭塞及总符合率分别为86.21%、98.82%、65.96%和86.96%。结论 CDFI对于血管轻度狭窄和闭塞的诊断欠佳,尚不能取代DSA检查;CDFI联合DSA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  相似文献   

18.
耿霞 《吉林医学》2011,(33):7085-708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价值。方法:对100例反复发作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患者的DSA阳性检出率为75.5%,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阳性率最高为80.6%,其次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为81%,脑叶出血的为68.70%,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为62.5%。结论:全脑DSA检查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与MRA相比更能明确病变部位、形态、性质及侧枝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22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脑膜动静脉瘘(DAVF)5例,烟雾病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造影阴性67例.结论:DSA检查对鉴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有条件的SA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作进一步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G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