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辅助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老年舒管癌病人术后早期中药辅助肠内营养组的资料。结果中药辅助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术后第8天比对照组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高;中药辅助组和肠内营养组IgA、CD4+和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病人均无吻合口瘘、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中药辅助进行肠内营养,可以显著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的促进和恢复胃肠功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其中65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55例行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反而肺部感染、静脉炎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静脉营养组低(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较对照组术后白蛋白水平高,低钾血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陆学安 《吉林医学》2014,(35):7842-7843
目的:观察分析胃癌术后早期经鼻营养管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进行胃癌手术的9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各项康复指标、术后营养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术后营养指标改善程度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发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有4例,对照组患者未见类似的并发症。结论:采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胃肠道恢复时间,临床疗效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2006年1月-2007年5月对67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采用鼻肠管术后早期输入自制营养液并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肠内营养支持增加热能和蛋白质的摄入,保护胃肠道粘膜,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只要护理认真仔细,是可以阻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临床疗效.方法 将326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164例,采取自十二指肠营养管或空肠造瘘管中滴注营养物质.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术后处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无吻合瘘发生.胃排空障碍1例,经十二指肠营养管进食及对症处理,术后第21天恢复经口进食.患者体重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9例,体重较术前下降(3±1.4)kg.两组患者体重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及精心护理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2011年1至6月问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117例食管鳞癌患者中,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者63例(研究组),肠外营养治疗者54例(对照组)。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水平及免疫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天,研究组血清PAB、TRF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术后第1天的水平(P〈0.05);两组IgA、IgM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回升(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淋巴细胞总数(LYM)和细胞因子(CD3、CIM、CD8、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更明显高于术后第1天的水平(P〈0.05)。提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食管癌手术患者出院后继续接受家庭肠内营养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食管癌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出院时不拔除肠内营养管,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经口进食为主基础上,继续肠内营养辅助治疗作为补充;对照组则停止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完全采用经口进食.比较2组1个月后体重、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因进食问题再次住院的比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因进食问题再次住院的比率低于对照组,而腹胀、腹泻发生率则无明显增加.结论 食管癌手术患者出院后继续家庭肠内营养辅助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的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3月食管癌手术患者36例设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41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及相应护理,对照组给予传统肠外营养并进行相应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排便、术后拆线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O.05);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安全可靠,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是肠内营养计划顺利完成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郭志蕾 《基层医学论坛》2014,(27):3633-363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12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按照肠内营养的不同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应用空肠造瘘置管,对照组应用鼻十二指肠置管,分析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结果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研究组下床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空肠造瘘置管实施肠内营养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缩短,并发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恢复中的作用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老年食管癌患者86例,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43例,常规治疗.先行深静脉肠外营养,后逐渐经口进食.根据患者出现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促进患者的代谢和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丽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121-122,12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术后恢复与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护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食管癌并可行根治性切除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营养支持,无死亡与严重并发症患者,两组WT、IBW百分比、MAMC、握力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TSF、CHI、尿氮等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CRP、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CRP、IL-6、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且治疗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肠外营养,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炎症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 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王峰  吴志勇  李睿  姬德宇 《安徽医学》2010,31(5):471-472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与传统静脉补液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法本组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teral nutrition,EN)及静脉营养组(parenteral nutrition,PN)。两组均于术后第1日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静脉营养,分别于术后第1日、第8日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第8日两组患者体质量均较术前下降,但静脉营养组较肠内营养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静脉营养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肠内营养组均优于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可避免传统的静脉营养之不足,降低手术和静脉营养支持的相关并发症,节省费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鼻饲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近期营养状态及机体组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胃窦癌患者31例,手术方式均为远端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毕Ⅱ式吻合,无远处转移及种植),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于术后24h后开始经鼻饲空肠营养(百普力),第1天输注500ml,第2天开始加至1000ml,第3天1500ml,连续使用至术后第10天。对照组术后3d完全周围静脉营养(热量25kcal·kg-2·d-1,糖脂比6:4,氮热比1:120)。术后第4天予以半量静脉营养,不足部分依靠患者自主进食,术后第7天,停用营养支持,完全依赖自主进食。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0天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体质量及机体组成[脂肪群(FM)、非脂肪群(FFM)]。结果 2组术后前白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体质量、FM、FFM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体质量、FFM下降较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而FM下降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食欲、饮食量、餐后饱胀评分较对照组更佳(P<0.05),而灼心感、呕吐、腹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并发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被动的经鼻肠管持续滴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及机体组成。  相似文献   

16.
兰永平  李红晨  李丽 《浙江医学》2011,33(3):355-357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的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将122例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延迟肠内营养(D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通过检测3组术前和术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消化道症状的表现、并发症、住院费用等,对三种营养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EEN组患者术后第7天时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均较DEN组、PN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EN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PN组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住院费用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的患者予EEN支持疗法较DEN、PN对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后对其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58例老年结肠癌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病例,将其随机分组,观察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及肠内营养;对照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外还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结果与对照组的第1天、第7天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营养指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年结肠癌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使其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免疫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对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08年7月收治的27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结论: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既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术后早期通过使用静脉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状况改善后改为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全程使用鼻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治疗后体重等各项生理指标水平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营养支持,观察组体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升。观察组肠道蠕动和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早期对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