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通路,然而PICC留置期间容易并发静脉炎,本文以护理工作为主要着眼点,对PICC致静脉炎的病因和诊断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谢莉玲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1):56-59
目的探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7至2009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287例患者,将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的患者128例列为研究组,其余159例列为对照组。研究组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10U/ml)行冲管和正压封管;对照组仅用0.9%生理盐水冲管和正压封管,方法与研究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内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38例,其中31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研究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21例,其中8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两组患者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者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冲管和封管,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制订标准流程管理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制订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标准管理流程,对全院PICC置管实行统一管理,比较流程管理前后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 流程管理前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的CRBSI发生率为6.0‰(48/79 783),明显高于流程管理后的2.9‰(29/99643)(P=0.000).结论 遵照标准程序统一管理,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PICC相关性感染.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process management in preventing 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 Methods A standard process management policy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uniform management of PICC in our hospital. The incidences of CRBSI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CRBSI was 6.0‰ (48/79 793 ) every 1000 catheter-days befor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2.9‰ (29/99643) after process management (P =0.000).Conclusion Standard process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CRBSI caused by PICC. 相似文献
4.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8)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春梅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4,22(2):124-12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导管且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常规上腔静脉在心脏的右侧,但也会有上腔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PICC留置导管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24例PICC导管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3-90天,血栓形成8例,留置导管滑脱6例,导管不通4例,穿刺局部感染6例. 相似文献
9.
徐兰香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2):124-12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作为一种可靠的血管通道器材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导致导管异位.目前临床上PICC置管时要求患者平卧位,术肢外展与躯干成90°,送管时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这种体位影响患者舒适度,且有些患者因疾病原因不能配合此体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118例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PICC,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8例行PICC患者中有3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0.5%;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有糖尿病史29例占80.6%,使用抗菌药物27例占75.0%,导管留置时间(10.2±1.2)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与糖尿病史、导管的留置时间的延长、穿刺局部感染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万光明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6,(6):376-379
目的 探讨Autar量表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252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PICC常规置管及维护;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322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Autar量表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3组患者给予分级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1 252例置管患者38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04%。观察组1 322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栓12例,发生率为0.91%,其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5%(5例)、1.04%(5例)和0.45%(2例);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Autar量表能预警PICC的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对高风险的肺癌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和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10例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维护及导管使用的临床观察,探讨导管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1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分别置入4Fr单腔、5Fr双腔、6Fr三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成功上臂置管,常规维护,并发症较少。结论导管耐高压注射、能够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流速快,可以满足临床加强CT造影及大量补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10例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维护及导管使用的临床观察,探讨导管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 10例患者采用超声弓l导下塞丁格技术分别置入4Fr单腔、5Fr双腔、6Fr三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0例患者成功上臂置管,常规维护,并发症较少.结论 导管耐高压注射、能够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流速快,可以满足临床加强CT造影及大量补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例肠瘘患者长期应用经外周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探讨8根导管在1例肠瘘患者应用中的护理经验和教训。方法对1例应用8根PICC的患者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整体护理,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8根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4个月。第1、3、5、7根导管分别应用12、13、11、14个月,第1根由于经验不足,严格按照说明书导管留置时间拔管,第3根由于滴入不畅拔管,第5根患者强烈要求拔管,第7根则是患者洗头时不慎拔管;第2根导管留置6个月时患者体温升高达38.7℃,考虑为导管原因拔管,因缺少经验未作培养,拔管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第4根导管使用3个月时患者体温39℃,考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拔出导管,尖端培养为真菌阳性;第6根留置7个月,由颈内静脉穿刺到上腔静脉,拔管原因是穿刺点局部化脓;第8根应用了8个月,拔管原因是堵管,应用尿激酶溶栓效果不佳。结论对肠瘘患者应用PICC可减轻患者痛苦,充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至2012年93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中,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结果 10例乳腺癌患者出现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0/938),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中的血栓例数为0.11,共携带导管1035 d,置管后血栓发生中位时间23.5(4~176) d,9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中位抗凝时间为14(3~50) d,5例患者抗凝后继续使用导管,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后,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格教学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模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2名未经PICC导管维护培训的护士和护生作为模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4)。研究组使用微格教学法进行PICC导管维护技能培训,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对两组导管维护操作进行考核,并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PICC导管维护操作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37%vs64.71%.P〈0.05)。结论微格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