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并将其应用于神经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方法:8具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鼻腔、蝶窦和鞍底分阶段观察并测量解剖标志;指导临床实施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10例.结果:内镜下经蝶入路可清晰显露各阶段解剖标志,蝶窦开口下缘距后鼻孔上缘为(15.4±1.8)mm;蝶窦开口中心点至鞍底中心点相距(13.4±2.1)mm;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连线中点至鞍底中心点距离(11.0±2.8)mm;鞍底均位于中线部位,以鞍底为中心,可看到鞍底前外方的视神经隆突,侧下方的颈内动脉隆突,前上方可见鞍结节,后方可见斜坡凹陷.10例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肿瘤全切除7例(70%),次全切除3例(30%);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经验,探讨适应证选择、技术要点。方法: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治疗患者27例。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并发脑脊液漏3例、鞍内出血1例,术后并发一过性尿崩症4例,均治愈。无一例并发颅内感染。12例术后2~3个月复查MR 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单鼻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单侧鼻孔一蝶窦入路手术中具有导向价值的一系列解剖学标志。方法:在148例显微手术中,观察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分析它们在手术导向中的定位价值。结果:中鼻甲、上鼻甲、蝶窦粘膜开口、后鼻孔、蝶窦前壁轮廓、鼻中隔骨部与软骨交接区、蝶窦前壁骨质形态特征:蝶窦前壁的滋养动脉、蝶窦分隔、鞍底隆起等均是手术径路上的重要“路标”,其形态均有一定变异,但总体方位大体一致,它们组成了经鼻蝶手术的路线图。结论:找到蝶窦口是准确进入蝶窦的金标准,经鼻中隔粘骨膜间隙进路时所见的“船头”征是导向蝶窦骨性开口的重要标志,探测蝶骨平板的方位可以辅助确定不太隆起的鞍底。准确识别、合理运用标志性解剖结构,可以使手术更为微创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垂体腺瘤切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5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6例微腺瘤及39例大腺瘤,其中泌乳素(PRL)腺瘤18例,生长激素(GH)腺瘤8例,混合性(PRL GH或PRL ACTH)腺瘤12例,无功能性腺瘤7例。结果显微镜下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一过性尿崩症28例,经治疗1周左右恢复。无手术死亡、脑脊液鼻漏、术区出血及脑膜炎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8 d,全组病例术中未输血;随访1~5年,1例复发。结论单鼻孔经蝶窦入路较传统经蝶入路具有安全、简便、微创、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满意等优点,是鞍内肿瘤切除的良好径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手术中具有导向价值的一系列解剖学标志。方法:在148例显微手术中,观察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分析它们在手术导向中的定位价值。结果:中鼻甲、上鼻甲、蝶窦粘膜开口、后鼻孔、蝶窦前壁轮廓、鼻中隔骨部与软骨交接区、蝶窦前壁骨质形态特征、蝶窦前壁的滋养动脉、蝶窦分隔、鞍底隆起等均是手术径路上的重要"路标",其形态均有一定变异,但总体方位大体一致,它们组成了经鼻蝶手术的路线图。结论:找到蝶窦口是准确进入蝶窦的金标准,经鼻中隔粘骨膜间隙进路时所见的"船头"征是导向蝶窦骨性开口的重要标志,探测蝶骨平板的方位可以辅助确定不太隆起的鞍底。准确识别、合理运用标志性解剖结构,可以使手术更为微创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人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经验及体会。方法:采用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患者39例,其中微腺瘤13例,大腺瘤20例,巨大腺瘤6例。术后接受放疗2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51.3%),次全切除8例(20.5%),大部切除5例(12.8%),部分切除6例(15.4%)。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4例,脑脊液鼻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双目失明1例。随访3个月~3a,视力视野改善31例,肿瘤复发5例。结论: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具有创伤小、深部照明好、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疗效好,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影响经蝶进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有关解剖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廖建春 《解剖与临床》2005,10(3):171-172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该手术对垂体功能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轻微,不仅能切除垂体微腺瘤而且也可以切除垂体大腺瘤(直径≥1cm)及巨腺瘤(直径≥3cm)。与经蝶窦入路相关的蝶窦与鞍区的解剖对手术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者根据本院从1982年~2002年间开展的经蝶窦进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病人1047例临床资料,对影响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中的相关解剖学问题总结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人路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有关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研究的文献,汇总分析。结果: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分为标准入路和扩大入路。通过扩大入路,可以切除侵犯海绵窦、鞍上和斜坡的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脊液鼻漏、尿崩和出血等。结论: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垂体腺瘤切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6例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鼻蝶入路手术。采用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32例。结果:(1)采用经鼻蝶入路,内镜下在蝶窦内可观察到更多的周围结构,利于确定鞍底、海绵窦与鞍结节位置,在显露硬膜下结构时,内镜下侧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前方可显露双侧嗅神经和直回。(2)3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对鞍区显露良好、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切除垂体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微腺瘤切除术的疗效,总结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对68例垂体微腺瘤病人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微腺瘤切除术。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内分泌变化及术后的并发症进行了探讨。结果所有68例病人均得到肿瘤全切。术后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2例病人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78%)。有5例病人术后发生轻微的脑脊液鼻漏(21%),9例病人发生术后尿崩(32%),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死亡和感染病例。结论垂体微腺瘤应首选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前准确的诊断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提高肿瘤切除率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利用Navigator 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解CTVE对鞍底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的显示情况。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三者的显示率分别为:43.4%(111例)、37.5%(96例)、57.0%(146例)。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CTVE能透视显示出增强的颈内动脉100%(256例),可观察到有43.8%(112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视神经管99.6%(255例),可观察到约17.3%(44例)中隔附着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在经蝶手术中,术前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术中能指导对上述鞍底血管、神经的辨认及鞍底骨窗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下经鼻一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和参数。方法:乳胶灌注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在神经内镜下及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鼻-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按手术步骤分鼻腔内、蝶窦内及蝶鞍和周围结构3部分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蝶窦是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中的关键结构。蝶窦后壁常见的解剖标志有鞍底、斜坡凹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蝶骨平台;其中,斜坡凹陷是确定鞍底最可靠的标志。此入路可分别向前、中、后颅底方向扩展,内镜下可清晰显露硬脑膜下及海绵窦内部分结构。结论:采用内镜经鼻-碟窦入路是显露颅底中央区病变的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简称CTVE)与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对垂体瘤患者蝶窦、鞍底的显示情况.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分别进行MPR及CTVE重建,对两者显示的蝶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形状、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方面,CTVE与MPR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别,CTVE对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优于MPR,CTVE所提供的为三维图像,MPR提供的为二维图像.在显示深部解剖标志:斜坡松质骨、蝶窦壁厚度方面MPR明显优于CTVE.结论:CTVE能显示蝶窦浅表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可做为经蝶垂体瘤手术的术前了解蝶窦三维解剖结构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窥镜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鼻颅底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观测4例尸体标本和术时179个病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削结构。结果:(1)筛前动脉位于额隐窝后隆突或其后2~3mm范围;筛前动脉骨管可呈管状或管状悬空占58.2%,呈嵴状或半管状占41.8%。(2)纸样板与筛顶的连接方式有直角为3%,钝角44%,锐角53%.(3)蝶窦前壁位于后鼻孔上缘上,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缘之间。(4)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呈管型或半管型为15.4%,压迹型35.3%。颈内动脉隆起60%。(5)蝶骨嵴延长线为鞍底中线。结论:(1)作为判断筛顶或蝶窦侧壁重要标志的额隐窝、筛前动脉或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有一定的解剖变异.(2)中鼻甲前后附着缘、上颌窦口、后鼻孔上缘和纸样板是可供参照的相对恒定标志。(3)蝶骨嵴可作为判断鞍底中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蝶窦进路显微手术治疗巨大垂体瘤的经验。方法:经蝶窦进路显微手术治疗直径在30mm以上的巨大垂体瘤58例。结果:58例中,镜下全切除者52例、大部分切除者6例,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于术后1个月死于垂体危象。余57例患者术后随访2~5a,复发5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仍以经蝶窦进路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内窥镜卜经鼻蝶入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窥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内窥镜下经鼻蝶于术入路,分别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经中鼻四切除三种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后壁进行解剖观察。打开蝶窦前壁后进入蝶窦,咬除蝶窦间隔,去除蝶安粘膜,暴露蝶窦后壁和后外侧壁,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结果:在蝶窦后壁和外侧壁的所有解剖标志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在视神经管区各层中该隐窝是恒定的唯一骨性解剖标志。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眼动脉、动眼神经,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的分界。两侧视冲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结论:视伸经-颈内动脉隐窝在视神经管减压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便携式视频显微镜在经鼻蝶窦入路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解剖观察蝶窦和鞍底。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显露蝶窦和鞍底。咬除蝶窦前壁,进入蝶窦,显露鞍底,可见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磨除鞍底,切开硬脑膜,可见垂体。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可安全有效地显露蝶窦和鞍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